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1)

原创作者:沐川,自幼习练道家秘传的“龙竹养生功”,是该门派的第49代传人。


站桩的理论依据乃至“训练大纲”,往往都是针对人体处在相对“理想”平衡状态之上进行阐述和练习的,就像初学物理一样,是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理想状态”下去分析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所以站桩初始阶段的教学,可以“照本宣科”来进行,因为此时对师父实际水平的要求并不高。然而就像现实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极少概率存在一样,随着站桩练习的积累,各类问题的出现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可以避免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2)

这就要求师父首先得具备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根源的能力,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上一篇《看桩》文章中做过简要的介绍。今天主要聊聊解决问题需遵循哪些原则和宗旨,因为不同个体以及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千变万化,不可能一一列举,也正为这样,在解决站桩问题时,师父能力、水平的“分水岭”就开始逐渐显现,因为在任何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让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对号入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桩,是调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学出来的。

调桩,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大致包括对骨架的调整、对呼吸的调节、对情绪、意念的体察和把控等等。本文主要针对在骨架调整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论述。在对骨架的调整中往往有两大目标方向:一是为了增进练习效果;二是为了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3)

脊柱,是站桩练习中需要重点调节的对象,站桩中对骨架所有的要求如“虚领”、“松沉”等,都离不开对脊柱矫正和松活的练习,同时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悬挂”在脊柱上的,所以呼吸是否深匀、心绪是否安定、吸收和消化功能是否正常等等都和脊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脊柱未发生明显功能退变的群体来说,让命门填满是最基础的练习内容。注意:是“填满”而不是“后凸”或“后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4)

命门的填满是让脊柱获得中正的基础,在这基础之上,再松开肩、胛、胯等部位,骨架才能有效实现平衡,在平衡的基础上,有序松开全身“骨缝”,方可达到周身通透的练习目标。身体通透之后,气血的循环自会更加顺畅,呼吸也自然会渐渐趋于深匀,心情也会更加平稳舒畅。(这也是本门功法取名“龙竹”的缘由:龙,代表脊柱;竹,寓意通透。)总而言之,假如脱了脊柱而去调骨架,往往会“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容易能让站桩持续精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5)

假如是为了解决练习中骨架出现问题而去调整,除了依旧要仅仅围绕以“脊柱”为重点之外,还需兼顾肩和胯而进行综合考量,很多时候解决问题并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比如:发现站桩时左右手高低不一致,首先要看脊柱特别是在颈椎段是否有“变形”?再需观察左右肩颈、肩胛的肌肉和“骨缝”松开的程度是否一致?最后再看肘和手腕是否存在问题?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然后从系统功法内容里,调配出新的练习内容进行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让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6)

同样的,假如在练习中出现双腿中其中一条腿有酸、麻、痛、胀的问题,首先得看脊柱尤其是腰椎段是否有病变?然后再看站桩中的重心是否有偏移?最后看双脚内侧是否成平行线?在这里需着重提醒:对下肢的调整,一般来说要尽可能不去调整膝盖,在站桩中,最好是能忘记膝盖的存在。即便发现膝盖有“内扣”或“外撇”的现象,也最好是通过对脊柱和对胯的调整来进行。假如膝盖产生痛疼,也首先要进行“撑筋拔骨”的练习,以疏通膝盖附近区域的经络和强健该区域的筋膜为要,因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7)

总之,在站桩练习中,对骨架的调整是无止境的,越往深处练,对细节的要求就会越高,但要根据每位学员的身体情况和练习进度有序进行。对于练习者来说,不可盲目地攀比和模仿,更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碎片化拼凑练习。即便是前辈再经典的站桩著作,也不可能预见到几十、几百年后当下我们所能出现问题的所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为了增进功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论是站桩的教学还是站桩的练习,都需“躬身入局”,才能在成长的事物里体会时间的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