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前八十回,对妙玉描写并不多。但作为十二钗之一,她至少有判词一首、判同一首可以参考,让我们能够作为推论。

八十回之后,妙玉将“终陷淖泥中”,这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个清洁高贵、目下无尘的妙龄女尼,“终陷淖泥中”意味着什么,这也不用多说。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1)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点争议的,至少我们可以推测,续书中被强盗劫去、带“下海去”、不从被杀,肯定是不符合原意的。岂止不符合愿意,连常理也说不过去:从被劫,到下海,一路押解竟无人发现?而这强盗海贼,路上也对妙玉毫不侵犯?偏要到了海里才不从被杀?

更可笑的是一百一十八回王夫人的话:“妙玉也是带发修行的,不知他怎样凡心一动,才闹到那个份儿”,难道被劫跟动凡心有关系?如果不动凡心,就不会被迷香迷倒、不会被劫了?而且传说是“不从被杀”,如果动了凡心,应该是屈从,就不会被杀了呀。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2)

续书的漏洞太多,没办法一一批判。我们还回到妙玉的身世上来。

除了判词,还有判曲对妙玉的身世作了预示。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是续书无法解释的:“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3)

王孙公子叹无缘,当然是因为妙玉出家,没办法接近。但这个“王孙公子”指的是谁?宝玉等人是配称王孙公子的,他们可从来没对妙玉有觊觎之心。贾府中的某些小厮、男仆,可能轻薄地议论过妙玉,但他们又称不上“王孙公子”。

唯一符合的,是邢岫烟提到的妙玉的来历:“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一个书香官宦之家的小姐,已经出家,怎么还会与“权势”发生交集?如果说父母之祸,累及儿女,出家就断绝了世俗的关系,妙玉不可能受到牵连。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4)

唯一的可能,就是妙玉的美貌吸引了“权势”,受到骚扰甚至逼迫,连父母也庇护不了,被迫离乡远行——观音遗迹根本是托词,寻求庇护才是进京的真正目的。

贾家女儿被封贵妃,正在风生水起之时,当初逼迫妙玉的苏州“权势”也不能奈何于她,只能是默默地“叹无缘”了。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5)

到了贾府势败,妙玉也失去庇护。栊翠庵位于省亲别墅大观园中,随着宝钗、迎春的离开而渐渐荒废,到抄家之后更成为荒园。于是外面的浪荡子弟,就会骚扰栊翠庵。

如果妙玉心志坚定,这些浮浪弟子未必能得逞:“不然,还有一死”(鸳鸯语)。可妙玉年幼出家,已是被迫;到了大观园后,又对宝玉产生情愫。这就导致受到骚扰时,妙玉很可能会就范。

续书有种种漏洞,但在水月庵的描写上,透露出一个现象:尼庵有时也会是变相的娼寮。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6)

也许有读者会反问:你怎么知道这是现象,而不是续书人的妄想?其实古典小说中,类似的描写并不少。从《三侠五义》,到《醒世姻缘传》,古人的小说,总比现代人的凭空揣测可靠一点吧?就是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贾珍也指出贾芹在家庙里“夜夜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把家庙铁槛寺弄成了聚赌嫖娼的污浊之地。

名人对妙玉的评价(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7)

贾府败落后大观园无人管理,位于大观园里的栊翠庵也成为“不设防”之地。只要妙玉心志不坚,外人就不难随便出入——那些有“权势”的“王孙公子”有机会一亲芳泽,就不须“叹无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