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1)

曹操曾分别于建安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三次颁布《求才令》,大力宣扬不问出身,不分贫贱,不论德行名誉,唯看重治国用兵之术的“唯才是举”的选举原则。其真实动机,值得深入探讨。

一、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求才令

第一道求才令,曹操开篇明义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这其实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即便是《天下无贼》中的贼首黎叔,也知道“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2)

在此令中,曹操引用了四则历史典故,以佐证自己“唯才是举”的选举标准。

一是“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此典故曹操引自《论语·宪问》原文。

赵、魏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国家,春秋末,晋国卿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三国皆列入“战国七雄”行列中,曹操下道求才令中,亦称此三个国家为“三晋”。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3)

晋、滕、薛三国和韩、赵、魏“三家分晋”

滕、薛是小国,战国时,分别被宋、齐、魏灭亡。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他廉静寡欲。孔子很尊重他,并向他求教。此处“老”字,不能理解为“老人”、“老年”。它是先秦时期贵族家庭(族)中职掌家务,或协助君主处理国务的家臣之首,类似于后世的总管。

曹操引用此典的用意是:孟公绰在赵、魏这样的大国,即便充当贵族的家臣首领,其能发挥的效能,也比在滕、薛这样的小国,担任地位尊贵显赫的大夫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对人才而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平台很重要!

二是“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此典系“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较德行,不计前嫌,以品行恶劣,曾辅佐政敌公子纠与己争夺齐国君位,且差点射杀自己的管仲为相,实行变法,齐国迅速富强。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4)

三是“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此指吕尚(或称姜尚、姜子牙)钓鱼于渭河边,以待文王的典故。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5)

四是“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此处涉及西汉开国名相陈平两则典故。“盗嫂”本义应为陈平与嫂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然此或周勃、灌婴等诋毁陈平之语:“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史记》、《汉书》均记载,陈平年轻时,嫂子因不满陈平游手好闲、衣着光鲜、不事生产而抱怨,被陈平哥哥休弃。却无陈平私通嫂子,败坏人伦的记载。

“受金”指陈平投靠刘邦后,利用职权,收受诸将贿赂事。此处的“无知”,不是无知识之意,而是向刘邦推荐陈平的,是刘邦手下一个名叫魏无知的人。

管仲、陈平虽品行可谓低劣,姜尚虽出身卑贱,但皆有经天纬地之才,故为曹操器重,提倡选举人才时,不必拘泥于品德,“唯才是举”。

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求才令

第二道求才令中,陈平的典故,前文已述。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他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后苏秦自燕国至齐国,从事潜伏间谍活动。致使齐国放松了对燕国的警惕和戒备,差点被燕国灭亡,故曹操谓“苏秦济弱燕”。苏秦可谓“战国版余则成”。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6)

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求才令

在第三道求才令中,曹操提到了八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管仲、陈平,前文已述。

伊尹年轻时耕于莘野,傅说(yuè)曾是囚徒。他们后分别被商汤、武丁重用。一辅佐商汤灭夏。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君主,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傅说则辅佐武丁,实现国家强盛。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7)

萧何、曹参为西汉开国名臣。虽出身县吏,地位卑下。却辅佐刘邦成就帝业。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8)

韩信年轻时虽曾受“胯下之辱”,但最终成为汉军统帅,威名赫赫。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9)

吴起,战国初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他历仕鲁、魏、楚三国。后在楚国主持变法,失败被杀。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10)

“杀妻自信”,指吴起在鲁国为将领时,因妻子是齐国人,为保住官位,吴起杀死妻子,向鲁国君臣表明自己的忠心。“散金求官,母死不归”,指吴起为获取官职,挥霍家产行贿,母亲去世后,吴起热衷仕途,不回家操办丧事,循礼守丧。“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指吴起离开鲁国后,在魏国为将,多次击败秦国,夺取秦国河西之地。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指吴起被迫离开魏国后,来到楚国。在楚悼王支持下,实行变法,楚国迅速富强。曾于公元前381年,在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大败魏军。诸国皆畏惧楚国。

文史君曰

王沈《魏书》评价曹操用人,曾说“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曹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

后世一般认为,曹操的《求才三令》,是对东汉后期选举领域中存在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仅重虚名,不重能力弊端的矫正;说他通过此选举方法,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充实到曹氏集团中,保证了曹魏集团人才质量和水准。然而,这是曹操颁布《求才三令》的主要动机和意图吗?

一方面,《求才三令》中的“唯才是举”,确实是曹操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也因此获得了大量优秀人才,王沈《魏书》之论述,可为确证。另一方面,曹操在《求才三令》中,大力批判、否定德行、名誉,破除它们对人们观念的束缚,实际上是在为改朝换代进行舆论造势。曹操有称帝的野心,但又顾忌自己曾为汉臣的身份,故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之语。

历史上曹操广纳贤才的故事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扬(11)

曹操:皇位是个好东西啊……

当时,忠君、重德,对时人,尤其是对儒学士大夫们的观念束缚非常强烈。在曹操攫取最高统治权力的过程中,很多固守忠君品德的汉臣,多次欲谋害他。即便是他倚为心膂的谋士荀彧,也劝阻他称王称帝:“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引起曹操猜忌和不满,荀彧忧愤而死。

即便在曹丕称帝登基大典上,华歆、陈群等大臣竟面无喜色,颇令曹丕不悦。后曹丕询问陈群缘由,陈群回答说:“臣与相国(指华歆)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意思是说,我和华歆对大魏建国,内心其实万分欣喜;但我们曾是汉朝大臣,故国灭亡,应面有忧色。否则,陛下也会嫌弃我们不忠了。有鉴于此,曹操要大力破除忠、德等观念。这或许就是曹操撰颁《求才三令》最主要的动机所在。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