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有异物可不可以微创手术 别忽略吞咽不适的信号(1)

周平红教授(资料图片)

来自福建的陈先生近60岁,3个月前出现了吞咽不适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食管黏膜上有一小片黏膜糜烂,病理为不典型增生,当地医院建议陈先生接受内镜下的微创治疗。

而就在微创手术进行前,当地医生偶然发现陈先生的咽部也有一块粗糙黏膜,高度怀疑有不典型的增生,并在电子喉镜下对咽部的可疑病变进行了活检。

不出所料,咽部病灶的病理为鳞状上皮高级别瘤变,如不做处理,一定会进展成为癌。

为对病灶进行彻底治疗,当地耳鼻喉科医生建议陈先生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需要切除部分咽喉部结构,这对陈先生及其家人而言,如同晴天霹雳。因为喉切除后解剖结构改变,患者可能会失去正常的发声、吞咽、呼吸功能。

思虑再三,陈先生一家决定来上海求医。

怀着忐忑的心情,陈先生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耳鼻喉科周旭副主任医师为他重新进行了喉镜检查,发现右侧杓会厌劈粗糙新生物,右侧会厌及右侧梨状窝似有累及,左侧声带可见白斑样新生物。

经反复观察,初步判断其左侧声带的病变为白斑可能性大,而右侧杓会厌劈的病灶有癌变的可能,但应该还属于早期比较表浅的病变,可以尝试内镜下进行完整的剥离。这样既能保留原有完整的解剖结构,又能彻底切除病灶。

于是,周旭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联系了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

2019年12月24日,一场紧张的手术开始了。

既往这类手术常见的病变部位是梨状窝及咽后壁,而此次患者的病变累及的范围解剖比较复杂,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周平红教授还特地邀请了耳鼻喉科周旭副主任医师、沈纳副主任医师和伍大权主治医师在场协作,共同为病人保驾护航。

麻醉科医师也非常重视,全程严密监测,避免患者在术中发生误吸、呛咳。

周平红教授首先对患者食管的病变进行了切除,4.5厘米长的病变,20分钟便顺利完成切除,手术过程没有任何出血穿孔。

接下来便是这次手术的重头戏——咽喉部病变!

首先,耳鼻喉科团队将患者左侧声带病变处理妥当。为更好辨认右侧杓会厌劈区病灶范围,周平红教授先对病灶进行了碘染色,染色后发现病灶范围远比术前所看到的广泛,累及会厌右侧1/2喉面及部分舌面、右侧杓会厌劈、梨状窝内侧壁、前外侧壁以及部分食管入口处黏膜。

周主任对病灶的范围进行了标记,随后运用水刀对病灶周围的黏膜进行切开。

由于咽喉部的解剖空间非常狭小、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在切割时迷失方向或对正常组织造成切割损伤,这就要求主刀医生具有高超的操作技巧和手术经验。

切开周围粘膜后,周平红教授对病灶进行黏膜下剥离,由于会厌的软骨菲薄、且缺乏黏膜下层,剥离起来十分困难,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稍有不慎如果造成会厌软骨损伤穿孔,病人以后进食将很可能发生呛咳。

经过两个多小时操作,手术顺利结束,会厌软骨及其他咽喉部结构得以完整保留!

考虑手术部分较特殊,为避免患者手术结束后过早拔除气管导管,术后声门区组织水肿造成窒息,患者手术后转入了监护室进一步观察,术后第一天顺利拔除了气管导管。

术后患者声音稍有嘶哑,为排除手术中环杓关节及神经损伤的可能,耳鼻喉科医生为患者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双侧声带活动良好,会厌及下咽部粘膜组织也没有明显水肿,表明等声带粘膜的轻度水肿消退后,患者的发声就会恢复正常了。

9天后,患者顺利出院,发声也恢复了正常。

“中山医院的手术团队太厉害了!既帮我切除了病变,又保住了声带,万分感谢!”陈先生很感激医务人员的周到考虑。

随着近年内镜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咽喉部早癌得到诊断,这些患者往往没有特殊症状,都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特别是有食管鳞状癌或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的患者,合并下咽癌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使用NBI(窄带成像)可以帮助内镜医生更容易发现早癌。内镜下切除技术相比于传统手术治疗,能不改变患者的解剖结构,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始终坚持以病人需求和微创治疗为导向,走出一条“学习加创新,超越并引领”的发展道路,真正做到“病人回头看,同行点头看,国际仰头看”,在号称“内镜世界杯”的国际消化疾病周(DDW)等国际会议上的声音越来越强,逐渐从参会学习,变为发言主持,到引领世界内镜前沿,开启了中国内镜史上无数的“第一次”,为中国内镜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