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这样评价海伦·凯勒,他说:“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她是一名视障和听障人士,终身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中。

她是一名美国现代女作家,一生出版了多本书籍,其中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广为流传,激励着无数人。

海伦凯勒带来的感悟(海伦凯勒给黑暗以生命)(1)

她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主张妇女参政,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工作,代表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出访多个国家。

命运对于海伦极为残酷,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活出了别样的人生。

如果人生陷入僵局,只有认清生活的真相,全然接纳,并且从容不迫地面对,就可以成功破局。

Part One

失去的,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就在她一岁多的那一年,因突发猩红热入院,尽管医生已经竭尽全力,父母尽心照顾,她还是变成了一名视障和听障人士。

失明和失去听力后的海伦,无法言语,无法和他人交流。

海伦在没有光明的童年,孤独地生活着。值得庆幸的是,厨师的女儿玛莎,一位黑人小姑娘,是她最好的伙伴。

玛莎了解海伦的手势的用意,并且很快能完成她吩咐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残酷渐渐显露出来,她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

其他人是用嘴巴来交谈,而不是用手比划。

她拼命蠕动嘴唇,但旁人一点反应也没有,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让她只能通过疯狂地踢打、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吼叫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母家人很心疼,但是又眼睁睁无能为力,于是只能更加包容和宠溺海伦,以至于让她变得无法无天。

处于又盲又聋,双重孤独之中的海伦,因为无法接受教育,根本不懂任何情感。

她嫉妒妹妹夺走了母亲对她的爱,竟然去推翻妹妹的摇篮,幸好母亲及时赶来,接住了摇篮。

在旁人的眼中,她就是如此一个顽虐不堪,以自我为中心,又缺乏教养的孩子。

父母忧心如焚,却又手足无措,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海伦。

为了让海伦可以接受教育,父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几经周折,写信联系上波士顿柏金斯学校的校长安纳诺斯先生。

这家柏金斯学校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聋哑学校,父亲请求校长为海伦物色一名启蒙老师。

在校长的努力下,安妮·莎莉文老师同意担任海伦的家庭教师。

半年后,安妮·莎莉文老师终于到来,让海伦这艘迷失在茫茫大雾中的航船,找到了方向,从此开启了海伦截然不同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海伦对老师的到来是抗拒和排斥的,她藏起老师房间的钥匙,导致老师要爬窗户出来。

但莎莉文老师用极大的耐心包容和引导海伦,终于让海伦明白,每件事物,都是有词语对应的,激发了海伦学习语言的欲望。

老师教海伦用手拼出单词,带着她走进大自然,通过触摸树木、大地、小草和花朵等等一切可以接触的事物来学习。

随着学习的词汇越来越多,海伦从单纯的词语学习,到逐渐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莎莉文老师总能用很浅显的比喻来让海伦理解,例如:经过一天的风吹日晒,花儿和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是多么快乐。

从而引申并让海伦理解到,爱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爱是可以带来的幸福和甜蜜。

莎莉文老师还带着海伦去旅行,让她在沙滩上奔跑,在巨浪的冲击中沉沉浮浮。

在山居的日子,听猎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打猎的故事。在冬日,用手接住飘落的雪花……

海伦感受到世界不再是黑暗的,而是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但也会留下一扇窗。虽然海伦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她保留了极强的感知力。

她可以凭着指尖的触摸,震动的传递,都可以“听到”和领悟到外界的信息。

她的朋友,在森林散步许久,却告知海伦,树林里面没什么特别的。

而海伦却认为,她自己虽然什么都看不到,仅凭着触觉,都可以感触到一片树叶对称的完美,还有白桦树光滑而潮湿的树皮,四季变换的景色,都可以通过她的指尖一一涌淌出来。

命运虽然夺走了海伦的视觉和听觉,但仍然留给她通过触觉与外界保持联结的能力。而海伦,把这种仅有的能力使用得淋漓尽致。

海伦·凯勒曾经说:“也许人类的悲哀便在于此,拥有的东西不去珍惜,对于得不到的却永远渴望。”

没有完美的人生,海伦没有把命运的不公平,变成她的宿命。

既然无法阻止命运关上了门,那就极力去寻找留下的窗,甚至自己去建造一扇窗户。

这扇窗,就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海伦凯勒带来的感悟(海伦凯勒给黑暗以生命)(2)

Part Two

不设限,人生创造无限可能

在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障碍,通过了考试,成功进入拉德克里夫学院学习。

虽然进入大学,但海伦也面临很多新的困难。课堂上教授的讲课,需要通过莎莉文老师把教授所讲的知识,拼写在她的手上。

而大学的教材,也几乎没有盲文版本,海伦需要请别人把教材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手上。

有时候她看到其他同学在外面嬉笑,但自己仍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完成学习内容,难免情绪波动,但她可以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

海伦明白“既然命运注定她不能走康庄大道,就尽力将自己的羊肠小道走好。”

经过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1904年,海伦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士。

在学校期间,海伦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并且阅读了大量书籍。

她认为,自己对书籍的依赖程度超过常人,因为其他人可以通过视听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她只能靠书籍。

海伦没有因为身体的残障而受到局限,只要有机会,她都会去做各种尝试。

她喜欢划独木舟和乘船远航。除了散步,她还会骑马、骑车。无法出门的时候,她也会编织或者和朋友下棋。

由此可见,她的生活与常人无异。除此之外,海伦还参与了很多不同形式的社会活动。

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海伦通过不断练习说话,虽然还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但许多单位邀请她和莎莉文老师进行演讲。

在演讲时,海伦通过回复观众的问题,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听众有信心去面对生活。

海伦用自身的经历证明,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待上天的机遇,而是我们自身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面对困境时是否能够迎难而上。

因为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海伦突破了身体的限制,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相比海伦,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幸运的,拥有与生俱来的正常的五官功能,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美妙的声音,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需求。

也因为是这份幸运,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因为这份幸运,让人缺乏了“人生不设限”的精神。

人生不设限不止用来面对苦难,同样也适用于在面对平凡生活的时候。

当我们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给身体设限、不给年龄设限、不给生活设限时,方可闯出一片天地,活出自己引以为傲且精彩的人生。

海伦凯勒带来的感悟(海伦凯勒给黑暗以生命)(3)

Part Three

怀抱使命,成为照亮他人的灯塔

海伦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她希望所学的知识,可以在日后为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从她自身的经历中,她深深体会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鉴于各个国家的盲文有各自的规则,为了让视障孩子可以从小接受到合适的教育,海伦推动美国、欧洲等地盲文的统一,提高视障人士的教育水平。

普通人可能会很好奇,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视力或者听力,生活在黑暗或者沉寂中,那么还是否会有普通人一样的思维活动呢?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他们愿意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为此,海伦想方设法筹款,用以帮助那些有一定音乐天赋,却因为家境贫寒而买不起钢琴、小提琴等昂贵乐器的视障人士。

她深信,这类被埋没的天才的确不在少数。

海伦在尽力帮助他人的同时,没有停止阅读和写作,因为这是她的爱好。

她一生笔耕不断,把她自身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汇集在书中,给世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海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

海伦除了关注身边的残障人士,她的脚步迈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她代表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访问了伦敦、巴黎、意大利、希腊、苏格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与当地的残障组织交流。

既然她看不到世界,就让世界看到她。

东野圭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怀抱着使命出生。”

一个人可以在他的人生中,发现自己的使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富有意义和价值。

尽管自己曾经深陷绝境,但是海伦依然懂得温暖黑暗处的人们,她传递自身的能量,鼓励他人。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自己站得多高,而是自己照亮了多少人原本在黑暗中挣扎的人的人生路……

海伦凯勒带来的感悟(海伦凯勒给黑暗以生命)(4)

-写在最后-

在她八十八年的人生中,有八十七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但她却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海伦用以自勉的目标是:一定要学会自立,带笑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

这并不是意味着对命运缴械投降,而是勇敢面对命运,进而设法克服命运中的苦难。

她用她的亲身经历传递出一种信念:“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我们就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障碍,但是也充满了无限希望。不论我们处在何种境遇,都不要辜负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给时光以生命,给生命以希望,让希望驱散迷雾,就能如莎士比亚说:“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相信,黎明出发,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看到日出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