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节秦声秦韵的别样魅力(北京青年研习社)(1)

10月20日,“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成员在易俗社门前合影留念。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戏词唱出了这些西北籍游子的乡愁,他们将缕缕思乡之情寄托在曲曲秦腔中。10月19日,“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走进百年易俗社暨成立15周年回乡汇报演出在西安拉开序幕。当晚,“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在易俗社小剧场演出秦腔经典传统剧目《三滴血》。

台上,两个多小时。唱念做打中,这些业余演员颇具专业范儿。在北京从事会计工作的刘祥老家在永寿县,他扮演的晋信书诙谐幽默、张弛有度,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凤翔籍的师浩鹏在北京做软件开发工作,他扮演的李遇春极具书卷气;兴平籍的南波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他扮演的周天佑英姿飒爽、豪气十足。

台下,15年。这些从陕西、甘肃等地走出的游子,带着西北人特有的执着与坚韧,在北京打拼创业之余组建班社研习排演秦腔。从自娱自乐的演唱到排演折子戏、本戏,他们潜心继承秦腔经典传统剧目,以赤子之心守护秦腔,用一腔真情传播文化。

“戏痴”聚首 结盟办社

2004年11月,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在京人士组建起业余秦腔班社——“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旨在研究学习秦腔经典传统剧目。“当时,大家都是到北京不久,孤单自然难免。几个爱好秦腔的年轻人一见面,互通籍贯后倍感亲切,再唱上几板乱弹,便立刻熟络了。”研习社社长刘祥说。

此后的每个周日,研习社成员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为研习排演秦腔聚在一起。秦腔艺术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只有在研习排演经典传统剧目中,才能认识到秦腔虚拟化、程式化和综合化的艺术特点。起初,研习社成员常在北京市通州区的西海子公园进行研习排演,路人围观会影响正常的交流学习。但是,在北京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业余班社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排练场的确是非常困难的。

但不要小觑爱好的力量和秦腔的生命力。2005年,凤翔籍的研习社成员郭陇军无偿提供了排练场地,研习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从一板唱腔、一个手势开始,研习社成员通过学习影像资料并向专业演员求教,使研习排演逐渐步入正轨。2005年6月,研习社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场公开汇报演出,颇受好评。当时,三意社(今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辅生应邀赴京传艺,并在演出现场收刘祥为徒。

研习社成员身在北京,但专业的秦腔演员却大多在陕西、甘肃。他们认为距离并不是问题,经常在节假日往返于西安、北京两地,虚心向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中青年秦腔名家请教。每逢秦腔演员赴京或秦腔院团在京演出,研习社常常全体出动去观摩学习。

抢救经典 继承传统

2007年6月,刘祥得知师父王辅生身患重病,他深感学习师父代表剧目的紧迫。“当时,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从北京回到西安后,我在师父身体好了以后,立刻请师父传授《小姑贤》。”刘祥回忆说。经过师父的传授,刘祥终于学到了《小姑贤》中精彩绝妙的表演技巧。

2007年12月,刘祥回到西安看望师父时,他仍然“曲不离口”,请王辅生先生指点《劝新郎》中的唱段。看到刘祥如此认真,王辅生欣慰地说:“世上就没有这样好学的学生!”同年12月15日,王辅生在西安离世,刘祥在博客中写下,“师父,我会一如既往地学习您的艺术。就像您所说,要坚持把秦腔这杆大旗在北京插牢……”

在研习社中,追随老艺术家学戏的故事还有很多。宝鸡籍的王芳非常喜欢易俗社(今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的演出风格。2009年,她看到了全巧民演出的秦腔老戏《洞房》录像后非常心仪。王芳回忆说:“全巧民老师的《洞房》和她的其他剧目有所不同,演唱娇媚华润,姿态平稳娴静。”

2011年,王芳开始通过网络视频跟全巧民学习《洞房》。厚厚的排练笔记,记录着王芳学戏的点点滴滴。每周上课两次,每节课近2个小时,从2011年9月开课到2014年6月结课,王芳学演《洞房》这出戏历时近3年,上课400个小时左右。

近年来,研习社推崇经典、恪守传统,研习排演了《梅伯闯宫》《镇台念书》《五典坡》《玉堂春》等秦腔经典传统剧目。2018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在北京演出《三滴血》时,研习社成员连看10余场,此后便有了研习排演《三滴血》的想法。在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支持下,2019年5月12日,研习社《三滴血》顺利上演。研习社秘书长晴子说:“对我们来说,研习排演《三滴血》这出大戏,既是挑战,更是学习。”

秦音相伴 异乡为家

10月19日晚,在易俗社小剧场,研习社《三滴血》的演出现场格外火爆,掌声和叫好声不时响起,这是观众对研习社成员10余年来痴迷秦腔、恪守传统的敬佩与鼓励。在后台,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被研习社潜心继承经典的精神所感动;剧场外,西安秦腔名家送来花篮,他们说研习社是秦腔在北京的火种之一。

2004年到2019年,60个季节的轮回,5000多个日日夜夜,研习社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现在的昂首阔步。如今,研习社在北京定期举办秦腔进校园,参与联谊活动,逐渐有了众多的观众和粉丝。他们将秦腔的种子撒播在北京,让更多的人读懂秦腔魅力、认识陕西文化。

因秦腔而结识,因家乡而聚首。在北京工作的研习社成员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也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和困难。但是,当他们坐地铁、驾车从北京的四环、五环甚至更远的地方来到排练场时,铿锵的唱腔能驱走压力,悠扬的板胡声会带他们回到家乡。

不同的职业,同一处家乡;不同的性情,同一种喜好。10月21日,研习社成员由西安返回北京。在研习社演须生的李政要回到河北省廊坊市上班;演小生的晴子要开始打理自己公司的大小事情;演正旦的90后李鹏换上军装开始军营生活……不过,研习社成员一定会怀念过去的每一个周日,期待今后的每一个周日。板起弦动处、腔出音落间,这批痴迷秦腔的西北人让秦音在北京上空飘荡,让秦腔文化在京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