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众多开国将领中,同时具备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的人并不多,许光达大将就是其中一位,不仅如此,许光达大将还是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中,最年轻的开国大将,年仅47岁。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

图|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的手术,惊得护士咬破了自己的舌头

许光达,原名叫许德华,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普通农家之中,尽管家境贫寒,但是望子成龙的父母还是想方设法的将孩子们送到了私塾之中读了书,许光达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于1921年顺利考上了长沙师范。

当时的长沙正是革命思潮和革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几大城市之一,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革命活动。而这一切自然也被许光达注意到了,他开始不满足于书本中的知识,将自己的目标投向了救国救民的伟大革命之中,1925年,许光达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26年开春,在湖南省委的命令之下,许光达奔赴广州,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第十一大队,攻读炮兵专业,许光达也从此与炮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2)

图|许光达青年时期

许光达从黄埔毕业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已经宣告失败,中国的革命事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蒋介石的重压之下,每一个共产党员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军校要求跨党学员重新登记的时候,许光达毫不犹豫的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

南昌起义的南下部队里,许光达就已经成为了起义军的连长,之后却因为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得不离开了部队回家养伤,而这一走就是整整两年。伤好之后的许光达多处打听红军的下落,几经辗转来到了贺龙的部队之中,许光达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屡建奇功,深受贺龙的喜爱。

1930年10月,红二军团奉命配合一军团、三军团攻打长沙,攻城部队伤亡惨重,最后不得不撤出战斗。然而发起战斗容易,撤退就没那么简单了,在撤退的过程中,红军被三路敌军包围在了杨林寺一带,情况万分紧急。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3)

图|贺龙

就在这危急时刻,许光达挺身而出,率领着17师顶住了敌人3个旅的追击部队,猛烈的枪炮声肆虐着大地,阵地被攻破之后,许光达果断命令师部所有勤杂人员,拿起武器,投入反击,这才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最终,17师以付出伤亡过半的代价,换取了敌军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前进一步,我军军团部安全撤离,事后,军团长首长大力表扬许光达道:“这一次,是许光达救了我们。”

1932年12月,国民党第四次“围剿”汹涌而来,夏曦指挥红3军(原红二军团缩编而成)仓促迎敌,竟然与敌军两万多人的主力部队展开了阵地战,尽管击毙敌军2000多人,但是我军同样伤亡惨重,几个战略要地甚至已经落入敌手,形势危急万分。

这时候,许光达奉命率领着红25团向敌军阵地进行穿插,意图分割敌军,但是马上就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战斗异常艰难。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4)

图|许光达(中)红军时期

此时的许光达焦急万分,因为敌人的援兵正在一步步逼近,如果不能及时地完成穿插,红军随时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许光达再也等不及了,他立即策马奔赴前线二营的阵地,命令二营长,带着一个排的战士从敌人的侧面进行迂回,他则是带领着二营的战士们又一次发起了进攻。

最终,瓦庙集攻了下来,许光达却也被一排横扫的子弹,打中了胸口,昏迷不醒。当许光达被送到红军医院的时候,师长段德昌也刚刚飞奔而来,看着浑身是血的许光达,段德昌热泪盈眶的对院长恳求道:“许光达不可多得呀,你们一定要救活他,一定一定要救活他…”

这时候,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走了过来,他叫杨鼎成,是当时苏区医院中比较有权威的医生,实际上,他也只是在红军学校里学过一点中医的知识,后来给当地有名的土郎中王炳南打过一段时间的下手而已,但是他胆子大,敢动刀子,动起锯子来也是一点也不含糊。

杨鼎成检查之后对段德昌说道:“别做大指望,子弹距离心脏很近,开刀子危险性大,可是,不赶快开刀了,命就没了。”

“那还等什么啊?就开刀吧!”段德昌焦急地说道。

“开?怎么开?一滴麻药都没有,这么大的手术,开膛破肚,这还不把人给疼死啊?”

段德昌一听之后,他心里也发毛,但是不动手术肯定不行,就在他刚要开口的时候,突然听到许光达开口说道:“开!没有麻药,不要紧,反正里外都是个痛!”

听到许光达说话,段德昌惊喜不已,赶紧跑到病床前握着许光达的手:“光达,你醒了…”

许光达轻声问道:“炮楼打掉了么?”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5)

图|段德昌烈士

段德昌含泪直点头,说道:“打下来了,柳枝集打下来了,瓦庙集也打下来了!”段德昌刚刚说完之后,许光达竟然又昏迷了过去。

经过初步的诊断,子弹距离心脏只有10厘米左右,手术势在必行,一点也不敢耽搁!院长召集大家会诊之后,立即就开始了手术。

由于没有麻药,医生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但就是下不去刀。许光达瞪着眼睛喊道:“愣着干什么?我吃得住,干吧!”说完之后,把一条毛巾塞到嘴里,死死咬住。

“噗嗤”一声,刀下去了,旁边的小护士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几十年之后,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还心颤不已,她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刚强的人,地上的鲜血接了整整一大盆…我当时实在不敢看,闭上眼睛,使劲咬着自己的舌头,手术下来之后,我才发现我竟然把自己的舌头都给咬破了。”

然而,整整折腾了三个多小时,子弹由于进入身体太深,始终都没有被找到,不甘心的医生们只能又在缝合的刀口处连续又开了两道口子,最终,却还是没有把子弹给取出来。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6)

图|许光达初到苏联

贺龙赶到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爱将生命垂危,心如刀绞。他当机立断,派人把许光达送去上海接受治疗。然而,上海的情况同样不理想,最后中央决定将许光达送去苏联接受治疗,而这一决定也改变了许光达的人生历程。

到达苏联之后,苏联先进的医疗很快就治好了许光达的伤,并且许光达也进入了东方大学中学习汽车、坦克、大炮等技术,而这也使得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许光达如虎添翼,为他以后成为新中国“中国装甲兵之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保护党中央,许光达背水一战

1938年初,在苏联学习6年有余的许光达回到了延安,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两个人虽然是老乡,并且他早早就知道了毛主席,学习了毛主席的很多文章,但是由于许光达一直没有去过中央苏区,所有也就没有能够相见。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7)

图|许光达初到延安

回到延安之后,毛主席和很多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前来看望许光达这一批“留苏人才”的时候,许光达这才了却了多年以来的心愿。一见面,毛主席就说道:“你是长沙人,湖南老乡哟。”

在了解了他们在苏联生活和学习的情况之后,毛主席说道:“你们都是在列宁故乡喝过墨水的洋包子,有学问的噢!中央欢迎你们回来,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我们党和我们的军队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将来还要有大发展,需要人才,你们这样的干部,越多越好!希望你们回来之后,好好发挥作用。”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毛主席注意到了他的这一位温文尔雅但是却具有双重硬学历(黄埔军校以及留苏学习)的老乡,并且开始大力培养。

不久之后,许光达就被分配到了抗日军政大学中担任训练部长,1938年,他接任罗瑞卿成为了抗大的教育长,为我军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军事干部与军事人才,而他本人也从一个军人,逐渐成长为一个掌握了战争艺术的思想者。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8)

图|许光达(右)在前线查看地形

1947年8月16日,许光达率部火速开往乌龙铺,接应和掩护中央机关进行转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国民党36师已抵达镇川堡,相反方向上的刘戡部率领的5个旅已经从绥德直扑葭县,将中共中央挤在了葭县、米脂、榆林三县交界的狭小地区。

正是在这样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彭德怀,告诉彭老总:中央机关不过黄河,仍然留在陕北,处境困难,希望彭老总能够派一支部队火速来援,保卫中央机关向安全地带进行转移。

许光达接到彭老总的电话之后,率领着部队冒着大雨,拼命的向乌龙铺前进。行军的途中,许光达将各部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边走边交代任务,而这也是许光达带兵打仗以来最为紧张的一次。

达到乌龙铺指定区域之后,许光达向各旅长下了死命令:“哪怕是敌人的炮弹落在身上,也决不许后退一步!”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9)

图|许光达在给战斗英雄佩戴光荣花

当时,36师已有彭老总亲自坐镇指挥,布下了口袋阵,请36师“入瓮”全歼,刘戡的五个旅只能是许光达死死的顶住,然而,乌龙铺背靠葭芦河迎战刘戡,实乃兵家之大忌,但是许光达却是知“忌”而行,奋勇而战,保护党中央安全转移。

面对着刘戡的疯狂进攻,许光达沉着应战,采取少摆多屯不断添油的灵活战法,保留强大的预备队,不断地增强战斗的韧性以及可持续性,顽强的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甚至还一度打到了刘戡的军部,连刘戡的警卫部队都冲散了,着实吓了刘戡一身的冷汗。

最后,刘戡眼睁睁地看着30里外的36师被彭老总全歼而无可奈何,刘戡也在36师被灭的瞬间,掉头而逃。党中央机关成功化险为夷,继续在陕北拖住胡宗南,指挥着全中国的解放战争。

事后毛主席称赞道:沙家店这一仗打得确实好!侧水侧敌本是兵家大忌,但是我军却犯了这个忌,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而这里的侧水侧敌,主要说的就是许光达的3纵,沙家店一战,许光达功不可没。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0)

图|许光达在演讲台上进行讲话

新中国首任装甲部队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中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国家各个部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搞建设,外交部同样也不例外。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总理就看上了许光达的留苏经历,希望能够将许光达调到外交部中工作,在周总理向朱德、彭德怀两位老总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两位老总却是不同意了,他们表示:军队要现代化、正规化,更需要许光达这样的人才,两位老总说什么也不放人。

周恩来总理向许光达问道:“你的意见呢?”

许光达朝着周总理立正敬礼后,回道:“报告总理,外交工作我恐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的工作熟悉一些。”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1)

图|授衔时的周总理与许光达大将

说话间,毛主席也从外边走了进来,问起他们正在谈论的事情后,毛主席笑着说:“你们都在挣许光达啊!我倒是同意老总们的意见,还是留在军队里好。”

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正式成立,毛主席亲自将许光达从郑州调回了北京,任命许光达为新中国崭新的兵种——装甲兵的司令员兼政委。

崭新的兵种也就意味着这是我国部队建设中的一个知识盲区,众所周知,我们是靠着“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国民党部队,1945年底,我军才成立了第一个坦克大队,1950年,全国只有两个战车师,一个战车团,坦克543辆,还全部都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来的,除了小部分美式坦克以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陈旧的,甚至还有开不动的,可想而知,许光达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前路是多么的艰难。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2)

图|许光达与坦克乘员在驾驶场上

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许光达的脑子里就全是坦克,就连回到家里他说话也总是离不开坦克,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

从一开始,许光达就不断的要求干部们要不断的学习技术,提倡干部们在职学习,许光达说道:“我们大家都来自步兵,都是优秀的指战员,有很高的战术素质和战术技能,但是大家缺的是文化和技术,没有这两条,就不能让咱们手中的武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那就不能称作是中国的装甲部队了。”

而技术自然也包括了坦克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如果不能自己生产出性能优良的先进坦克,那么装甲兵现代化也只是一句空话。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技术全面封锁,我国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3)

图|许光达与科研人员进行交谈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国第一台五九式主战坦克成功诞生,人们对于许光达的远见佩服不已。这一年的国庆十周年庆典上,当我国自主生产的坦克车队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许光达的心里满是自豪。

许光达: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1955年,作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对我国革命立下卓越功勋,尤其是在我国装甲兵部队发展和组建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许光达,被中央军委暂定为授予大将军衔。

这一年国防部组织举行的“八一”招待会上,老首长贺龙来到许光达的面前,压低声音说道:“给你透个气,军委给你定了四颗豆。”

“大将?”许光达错愕地看着贺老总:“授予我大将?…高了!太高了!”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4)

图|贺龙元帅

“高啥子哟!这是针对你对革命的贡献而决定的,依我看,不低也不高。”

许光达没有再说什么话,但是他的心里却是一直都放不下。宴会结束的时候,许光达主动来到贺老总的面前:“老总,我正式向你请求,降低我的衔级,这样我才能心安一些,组织上也应该考虑我个人的意见嘛。”

贺老总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带上去,但是你还是听从军委的决定吧!”

“老总,我是认真的,诚恳的。”

“你呀…”说完后,贺老总在许光达的手臂上深情地拍了一下,转身上了车。

回到家的当天晚上,许光达的心是沉闷的,他对妻子说道:

“太高了!这几十年来,有多少优秀的同志在我身边牺牲了,没有他们流血流汗,哪有我许光达的今天,想想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有的同志连一堆土包包都找不到,我却领了这么重的荣誉,心里实在愧的很…”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5)

图|许光达陪同毛主席观看坦克部队军事表演

经过数天的闭门思考之后,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郑重地递上了一份“降衔申请书”,文章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都反映着许光达这位老党员的高尚情怀。

毛主席看完之后欣慰不已,在中央军委的办公室中,红光满面的毛主席高举着这封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书说道:“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彭老总插话道:“这样的报告,许光达一连写了三份。”

毛主席会意地点了点头,他起身离开了座位,边走边说道:“不简单啊,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6)

图|许光达与刘少奇、彭德怀在一起

毛主席越说越激动,他大步走到窗前,两手用力一推,豪情顿生:“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终,毛主席还是没有批准许光达降衔的申请,坚持授予他大将军衔。1965年,取消军衔制改为国家行政级别后,许光达再一次申请降低级别,在他一再的请求下,组织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而许光达大将也是我国十大将中,唯一的一位行政五级。

1969年6月4日,61岁的许光达将军去世的消息突然从医院传出,许光达之子许延滨悲痛万分,他痛哭失声地喊道:“爸爸,你离开我们太早了,我和妈妈都想你呀!”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7)

图|许光达视察连队

周恩来总理在得知许光达逝世的消息之后,心里难过不已。在周总理向毛主席报告许光达大将去世的消息时,毛主席同样悲痛万分,他老人家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位意气风发的装甲兵司令员。

许光达大将去世之后,关于他骨灰安置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毛主席得知后,立刻拍板决定:

许光达同志的骨灰盒,应该放在他应该放的地方。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之下,许光达大将的骨灰盒最终被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室中。在将军的遗物中,还有一本《毛泽东选集》,在扉页上许光达大将用他刚劲的笔法写道:

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18)

图|许光达大将在天安门上

这首诗是许光达大将的绝笔,同时也是他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一位老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更是他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的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