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和铸钢中的碳

碳还有一种非常奇妙的特点,即不溶于大多数的酸性或碱性溶液,而在熔融的液态铁中却有相当高的溶解度;同时,在常温下的固态铁中,碳的固溶度又很小。因此,铁液凝固、冷却时,溶于其中的碳将因具体条件不同而以不同的形态析出:可以是质地柔软的石墨;也可以是硬度很高的碳化物。钢、铁中的石墨和碳化物又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及不同的数量。这样,“碳”就可以使铸铁和铸钢的性能干变万化,说它非常奇妙一点也不过分。

影响碳自铁液和固态铁中析出的因素很多,如碳的含量、其他合金元素含量、冷却条件、各种特殊的铁液处理的方法和铸件的热处理方式等。铸造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各方面创造适当的条件,控制碳的析出,使铸铁或铸钢具有所要求的性能。

古往今来,铸造行业中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认识和控制“碳”奉献了毕生精力,采用各种最新的科技成果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回顾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真可说是硕果累累。正因为如此,历史悠久的铸造行业才能不断吸收各种新技术而与时俱进,保持长盛不衰。

铸铁比钢的含碳量高为什么比钢软(谈谈奥妙的碳)(1)

铸钢

1.铸钢中的碳

与铸铁相比,碳在铸钢中的形态是比较简单的,除一种特殊的“石墨钢”外,基本上都以碳化物的形态析出,而不以石墨的形态析出。

石墨钢是含碳量相当高的过共析钢,经适当的热处理后,所含的碳一部分以石墨的形态析出,因而兼有铸钢和铸铁的性能。由于组织中含有游离石墨,是一种耐磨损的结构材料,曾用于制造曲轴、冲压模具等构件。近30年来,由于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生产工艺的进步和性能的改善,石墨钢的应用已经很少。

铁-碳合金中的碳化物是碳化铁(Fe3C),通常称为“渗碳体”,是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硬度约950~1050HV。渗碳体的晶体结构如图4所示,碳原子构成正交晶格,三个坐标轴间的夹角都是90º,三个晶格常数α=45.235nm、b=50.888nm、c=67.431nm。每个晶胞中有12个铁原子、4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周围都有6个铁原子构成八面体,而每个铁原子又为两个碳原子所共有。各八面体的轴彼此间都倾斜某一角度。

铸铁比钢的含碳量高为什么比钢软(谈谈奥妙的碳)(2)

铸钢中除含碳以外,通常还含有其他合金元素和非故意加入的元素,因此,钢中除含有Fe3C外,会因成分不同而含有其他元素的碳化物,如Mn3C、Cr3C、Cr7C3、Cr23C6、Mo2C、MoC、WC、W2C、VC、V4C3、TiC、NbC、Nb4C3、ZrC等;还可能形成各种复合碳化物,如FeMo2C6、Fe4W2C、Fe21W2C6、(Fe,Mn)3C、(Fe,Cr)3C、Fe4Mo2 C、(Fe,Mo)3C、(Ni,Co)4C、(Mo,W)2C等。

纯铁的熔点为1538℃,固态铁有3种同素异晶体:从低温到910℃之间,为体心正立方品格,称为α-铁;在910~1400℃之间,为面心正立方品格,称为γ-铁;在1400℃以上,为体心正立方晶格,称为δ-铁。

碳在体心正立方晶格型铁中的溶解度极为有限。在α-铁中的溶解度最多为0.0218%(质量分数),这种含碳量很低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在δ-铁中的溶解度最多为0.09%(质量分数),这种固溶体称为高温铁素体。

在铁-碳合金中,碳在γ-铁中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其溶解度因温度而异。在共晶温度下,溶解度的最大值为2.11%(质量分数),且通常以这一含碳量作为区分铸铁与铸钢的界限,含碳量在2.11%以上的为铸铁,含量在此值以下的为铸钢。实际上,很少有含碳量低到接近此值的铸铁,也很少有高到接近此值的铸钢。

只有过共析钢的组织中才可见到游离的渗碳体,而通常用于制造工程与结构用铸钢件的都是亚共析钢,因此,在铸钢组织中不可能有游离的二次渗碳体。铸造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优选化学成分并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以控制碳的形态,从而保证钢的性能。含碳的基体组织有以下3种形态。

(1)珠光体 亚共析钢自奥氏体区冷却时,先自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其中的含碳量随之提高,到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后就发生共析转变,通过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扩散,形成珠光体组织。

在奥氏体成分比较均匀的条件下,冷却分解得到的珠光体通常都呈片层状,是由铁素体片和渗碳体片交替相间组成的。通过适当的热处理,也可得到粒状珠光体。片层状珠光体,可按其片层间距分为三类:

第一类:缓慢冷却,奥氏体在较高温度(700~650℃)下转变形成的粗珠光体,平均片层间距>0.3μm,通常称为珠光体。

第二类:冷却较快,奥氏体在较低温度(650~600℃)下转变形成的细珠光体,平均片层间距在0.1~0.3μm之间,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片层,也称为索氏体。

第三类:快速冷却,奥氏体在更低的温度(600~550℃)下转变、形成的超细珠光体,平均片层间距<0.1μm,即使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分辨其片层,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其片层的特征,也称为托氏体(屈氏体)。

上述三种都属于片层状珠光体组织,只有粗细之分,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片层间距减小,珠光体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明显提高,而伸长率则改变不多。

(2)马氏体 经奥氏体化的钢以很快的速率冷却到低温时,各种元素的扩散都极为困难,因而转变过程中不发生化学成分的局部变化。铁原子不扩散,只发生铁的晶格重构,碳原子也不可能通过扩散以渗碳体的形态析出。于是,就形成碳在铁素体中过饱和的固溶体,通称为马氏体,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硬度。

(3)贝氏体 是介于扩散型的珠光体和非扩散型的马氏体之间的过渡型组织。形成贝氏体时,铁原子不扩散,只发生铁的晶格重构。由于转变温度略高,碳原子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形成碳化物沉淀析出。

钢中的贝氏体可分为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三种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