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一词最早出现于《民生生义》一书中。我们知道,衣食住行是保证我们生活的基础,是我们能够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以及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那么在“衣食住行”一词中,为什么衣会排在第一位呢?

其实我们通过对语法的分析和解释的话,也不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衣不仅代表穿衣服这一动词行为,它有着“衣服”这个名词最基本的含义。那么“食”、“住”、“行”这三个字都是动词词性,如果把“衣”放在后面的词中,动词加名词的组合,比如“食衣”衣服变成了被吃的对象,这样不仅在语义上是不通,而且这样的语法构成,也是古人很忌讳的。

清朝皇妃为什么戴护甲(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1)

另一方面就是之所以把“衣”排在第一位,足可以看出“衣”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和位置。就在现在的我们平时去逛的商场里面,最随处可见的就是人们平时所穿的衣服了,男装童装女装等等,从性别到风格,从材质到产地,从大众到品牌。我们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的不同衣服让人眼花缭乱。

衣服也终于在其最原始本质的功能之外又增加了其他的功能和作用——身份象征。我们知道衣服最原始的功能是蔽体遮羞,是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喜欢穿着不同的衣服来应对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温差,以便于正常进行生存和社会活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意识文明的进步,衣服不仅仅是单纯的用来御寒、遮体蔽羞这些最基本的作用,也开始逐渐上升成身份的象征。

清朝皇妃为什么戴护甲(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2)

衣冠之治

众所周知宫廷生活等级森严而且人口众多人们的服饰为了顺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也就更是有所不同也就有了所谓的“衣冠之治”。明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也就是皇上的专属颜色,仆人的衣服不可以过长,绫罗绸缎等的材质衣服普通百姓不可以穿,而犯人的衣服是不可以有领子的。

那么在后宫的众多嫔妃之中妃子之间的等级制度身份级别以及不同身份在吃穿用度上边的权限一点儿也不亚于君臣之间

后宫妃子每天都会把自己打扮得艳丽体面,拿出最好的状态在这百花齐放的后宫里生活。然而再怎么打扮,在穿衣上还是有着绝对的讲究来摆正身份的。

嫔妃的衣服们自然是根据喜爱可以在一定的规矩约束下相对宽泛的去选取自己喜欢的款式但是有一点是不得选的那就是脖子上的白布条龙华

清朝皇妃为什么戴护甲(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3)

龙华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把龙华比做说成丝巾或者围脖,我想这个比喻大家可以很明确地对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了。

而龙华最初的功能确实也是很单纯的丝巾围脖这样的一个基础作用。脖子露在外面,在保守封建的古人眼里看来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不雅观的,所以就会把一个布条围在脖子上。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后面大家还是对本分老实的白布条下了手根据嫔妃之间,身份地位不同,白布条的材质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丝、娟、绸缎等,以供给不同地位的嫔妃穿戴。

随着白布条材质的不同区分,白布条终于在图案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牡丹作为百花之首当然是最受喜欢,也只能由最尊贵的身份去使用—皇后。若是人人都佩戴着刺着牡丹的白布条在后宫溜达,那可是有着杀身之罪的。

清朝皇妃为什么戴护甲(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4)

白布条终于不再是单纯的白布条除了皇后的白布条上可以刺绣牡丹,其他的嫔妃上在白布条上只能用梅兰竹菊等图案以作装饰,也是便于皇上在后宫溜达的时候一眼认出这个嫔妃的身份等级,否则记乱了,这可是多尴尬,太监宫女们在看到嫔妃脖子上的白布条一眼看出等级,也不会施错礼。当然了后宫的妃子之间来说,白布条这个东西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啦,因为对于自己的情敌,她们根本不需要看龙华也会知道谁是谁。

清朝皇妃为什么戴护甲(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5)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人们在服饰上也是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所以白布条也就慢慢地消失不见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发现每个时期人们的服饰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这个时期人们的意识发展以及社会特征

小结:

如今的零零后,她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里长大,思维上也是有着创新精神。然而对于表达自己更是果敢。她们把中国搁置已久的汉服重新穿在了身上。每每我们看到的时候,仿佛瞬间被拉回到车水马龙,盛世繁华的长安街。

比起盲目的追求牌子我想这种大胆追求自己把我国消失已久的传统服饰再度披上更值得让人称赞他们不应该被视作另类群体他们身上有着无限可能做着我们想做不敢作恶事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无限希望

清朝皇妃为什么戴护甲(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6)

参考文献:《大清会典》《清代贵族生活》《民生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