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热爱戏剧、有着舞台理想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在租来的一个小小排练室里,这群年轻人用废纸扎成人形临时道具,在反复排练中完善剧本、调整表演状态,同时进行配乐和道具、舞美设计……25天后,一台舞台剧出炉了——

不到一个月,十来个人排出的一台剧靠谱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近这群年轻人——

1

原创剧本匮乏是多年来在青年舞台剧创作中存在的老问题。出于市场考虑,很多年轻人撰写剧本时习惯走套排改编经典文学、影视剧的捷径。有评论人士批评指出:如今年轻创作者的舞台作品中,有太多怨气在里面,更多表达的是人生的无奈。“没钱、没姑娘、没机会”,成为舞台上年轻创作者强调最多的“情绪”。面对舞台,年轻创作者多多少少显得有点浮躁,有点表面化——

原创剧本:源自疫情落于《九歌》的“形而上”

编剧闫小平同时也是这台舞台剧的发起人,是个“85后”女孩。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闫小平有了想法。青春时尚、擅写传统戏曲剧本、古典文学功底深的她,想到的是屈原的《九歌》。《九歌》里,初民突破恐惧,深入精神层面,与“灾难”“死亡”等对象交流。

舞台剧青春励志(饱含舞台剧青年的奋斗激情)(1)

舞台剧青春励志(饱含舞台剧青年的奋斗激情)(2)

▲ 《九歌》剧照

“先民的祭祀乐歌经屈原的萃取,形成了名篇《九歌》。诗中饱注着屈原的个人情感,也保留了原始的神话文本。从中可以读到先民是如何试图理解灾难、时间、自然规律以及人与他者的关系的,并充满力量地表达出来。”闫小平说。

“疫情期间,我和大家一样封闭在家,失去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只能在线上隔空交流,但是对话非常重要。”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想到了《九歌》中的人神对话,“一时间,全世界仿佛都陷入对疫情的恐慌中,在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人总结疫情的经验教训,其中一些说法我并不完全认同。面对灾难,人类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这种“对话”“突破”的强烈意识,成为她创作的灵感基础。

闫小平觉得,可以从屈原的《九歌》里的形象、故事中,挖掘出某种现代意义。如果能用现代的方式讲述远古的故事,在精神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反思,并触动观众对艺术、文化、生命等问题的响应,应该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创作。

闫小平思索着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改变之后的哲学思考。6月,她开始创作剧本,屈原的《九歌》中的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等人、神被置于同一时空,神的死亡驱动全局,灾难贯穿始终,而人不肯停留,奋力向前,带来了新的救赎。

6月动笔,8月三稿定稿,闫小平拼了。

“以往创作的剧本写出来后可能会放在一旁,但是这个故事我是真想呈现在舞台上。”闫小平说,她的性格并不是那么积极主动,很多时候需要别人“推”着她前行,但对她来说,这次创作和思考一直有一种内生的推动力。当闫小平拿出剧本,有业内资深专家觉得“很意外”。这位专家本来对当下一些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感到失望,读过剧本后觉得这部作品呈现出的用心、用情的思考,以及将磅礴的古典情怀与现实相融的勇气,值得鼓励。

闫小平受到了鼓舞。随后,在“2020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创作人才培养计划”中,这部剧本入选并得到了评委的肯定。评委专家表示:“疫情之中,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何其剧烈,也更幽微。于创作而言,这是一个思考的时刻,有助人们理解在疫情之外还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我们期待发生什么改变。”

2

从原创剧本到成为一台公演的舞台作品,要解决演员、场地、道具、音乐、人员调度、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单枪匹马的剧本创作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诞生:有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

闫小平说,当《九歌》刚开始写作,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邵泽辉就给予关注和支持。当时间紧张面临困难时,她向邵泽辉求助,邵老师欣然同意担任《九歌》的导演。

有着丰富舞台戏剧经验的邵泽辉曾执导过多部青年题材作品,他在导演手法上注重诗意表达,与这部作品的风格十分契合。邵泽辉又建议:融合舞蹈、童谣等元素,并结合以河流作为意象的舞美设计,为观众呈现出人和自然共处的舞台场景。

支持这部作品跟邵泽辉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分不开。他相信,每一代年轻人的身上都带有时代的优势与劣势。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成长环境是复杂的,面对快节奏生存、物质消费的诱惑,难免让人心生浮躁,但他们也有优势——他们了解这个时代。

“只有了解当下,才能做出引起当代人共鸣的作品。”这让邵泽辉一直对年轻的戏剧创作者抱有希望。从2008年至今,他一直服务于“北京国际青年艺术节”,希望通过艺术节为优秀艺术青年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予他们扶持。许多青年话剧导演、创作者就是在这个平台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闫小平和邵泽辉迅速在参加过“北京国际青年艺术节”的人员中选择适合的演员。9位具有舞台剧表演经验,然而从事着不同专职工作的演员“出列”。不计较报酬的他们,坚定了闫小平把剧本搬上舞台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排这部剧,大家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有的人当时有影视剧的拍摄、配音的活,居然也都放弃了,每天准时来到排练场,工作近10个小时,却只有百元的排练费。”闫小平知道,吸引这群年轻人投入其中的并不是报酬,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舞台和梦想的追逐和渴望。尤其是疫情让表演行业一度停摆,很多舞台剧演员不得不四处寻找演出之外的生存路子。现在有了重新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变得尤为珍贵。

一群热爱戏剧、有着舞台理想的年轻人就这样聚在了一起。在租来的北京77剧场的一个小小排练室里,这群年轻人用废纸扎成人形临时道具,在反复排练中不断完善剧本、调整表演状态,同时进行配乐和道具、舞美设计。

排练室里摆放着剧本的桌子上,还放着牛黄解毒片、金银花颗粒等药物。因排练时间紧、条件有限,加上气温变化等原因,有演员反复上火、生病,但排练从未被耽误。

舞台剧青春励志(饱含舞台剧青年的奋斗激情)(3)

▲ 《九歌》剧照

“你知道塑像本来是什么吗?是人,人应该陪伴人。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他还能勇敢吗?……我站出来了,说我是一个巫,开始塑像,换你回来。但我只听到塑像被霸占和碾碎的声音。送它登上祭坛,我看到的是幸福朝朝、欢娱暮暮吗?不,我只看到王的荣耀和人的无辜惨死。”

当剧本里的主要演员念出这部分台词,演员徐尉的眼里泛起泪花,蹲在闫小平身旁轻声说:“我喜欢这个故事。”

闫小平说:“这或许是我们能聚在一起的原因吧。”

3

在如今的演出市场,一部剧目要有比较像样的呈现,制作经费在一二百万元非常正常。借助LED屏和声光技术,很多逼真的场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演员则可以在剧场实地排演合成,实现的是排练、演出无缝对接,不会产生对舞台的生疏感。然而,对《九歌》剧组来说,每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资金:经费有限,办法更得无限

该剧创作统筹李萌兼任了排练和演出当天的音响工作,制作人代妙岚负责创排成本预算工作,每天要在点餐平台上靠优惠券算出最经济实惠的用餐模式。

吃饭的事儿还好办。不过付不起装置费用的话,那些想要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就要放弃,怎么办?

“由于预算有限,我们只能在排练中解决一些细节问题,随后在演出前把演员拉到剧场联排一次。包括服装、化装、灯光、布景等都要到剧场试,现场调整。如果要改,就在现场改。缝衣服也要在剧场后台缝。”闫小平早已预想过演出会面临怎样的艰苦条件,但她更多想到的是,演出的剧本和演员能否立得住。

这就意味着必须在台下认真解决好剧本、演员、表演的问题。在剧场排演时要解决其他辅助演出的问题,根本没有时间去细抠故事和表演,这就对剧本和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记得剧本中有一场戏要呈现演员在水底的感觉,需要用到‘水幕’一般的画面。我问过道具设计老师,时下流行的舞台效果最好的道具——灯光直接打在装水的塑料薄膜上的装置,需要十几万元。这几乎是我们的全部预算。我放弃了。我说我们就用传统的方式。”

舞台剧青春励志(饱含舞台剧青年的奋斗激情)(4)

▲ 导演邵泽辉(左)和舞美设计赵达在舞台上研究置景方案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演员的表演必须让观众有代入感。闫小平说:“这是戏剧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只要本子立得住,演员演得好,就能带领观众进入假定情境。我们仅仅用灯光和表演就做到了让观众认可。”

不得不承认,在实现剧本舞台化的过程中,琐碎的流程、各环节的合作让闫小平从之前单纯的剧本创作者逐渐变成熟悉演出整套流程的“全能选手”。

每一个人的精益求精,鼓励着这个团队向完美努力。

“如果时间再充足点,我可以把这段音乐设计得再完美一点。”

“演出的道具设计,我想以后可以再风格化一些。”

“如果……”

然而,25天时间和有限的经费,当然无法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面对演员认真而辛苦的付出,闫小平有时会感到有一种无以回报的压力:“我们的演出还没有面对市场,我也不能回报给大家什么,只有拿出好作品,才能对得起他们。”

舞台剧青春励志(饱含舞台剧青年的奋斗激情)(5)

▲ 《九歌》演出海报

亮相北京市首次举办的大运河文化节,这部剧作为入选“文艺创作”精选板块的3部作品之一,11月15日在通州区文化馆上演。闫小平说:“也许我们的首演并不完美,但相信随着不断打磨,演出会不断成熟。”

记 者 手 记

这部剧的名字就叫《九歌》。

关注这部舞台剧,不仅因为它从大运河文化节15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因为这台剧风格极为独特,它从古诗词中摘取了一片树叶,以屈原的同名诗集命名,在继承原作浪漫主义色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其中的角色进行了当代诠释,将《九歌》中的角色演绎出了“人”的温度,释放出连天接地的活气,避免了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泛说教,将主题寓意附着于血肉灵气之上。

关注《九歌》,是因为这部剧从剧本到最终呈现的过程,典型地展现了青年舞台剧的创作排演会碰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解决。《九歌》的诞生,无论从精神还是操作技术层面,都可以作为创排青年舞台剧的范例。

当然,记者更是被这帮年轻人的奋斗深深打动。这部剧的创作排演,为人们揭开了青年创作之一隅,让人们看到了青年戏剧人的奋斗一景。正如在今年战疫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热血与奉献,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成长与担当。从这台剧中人们也能感受到新时代青年戏剧人的思索和勇气,看到他们对观众的敬畏和对舞台的珍惜。

知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认为:“这是一部真正的现代小剧场戏剧。剧作气质极古远又极现代,是一种现代神话寓言的品格,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剧场氛围,具有难得的气质和美感,从中尤能感到生命之间的命运相关、休戚与共。”对一部初排的作品来说,这是相当高的评价。得到业内专家的点赞和头一拨观众的认可,这也许是对他们一段时间默默奋斗的最大褒奖。

舞台剧青春励志(饱含舞台剧青年的奋斗激情)(6)

▲ 作家莫言在看过剧本后为该剧题字

当然,正如闫小平所说,并不是说搬上舞台了,就是优秀的作品了,它肯定还存在各种不完美,演出只是一个开始,必须不断打磨。希望这些有梦想、有干劲的年轻人能够继续“在一起”,拿出他们精益求精的作品,赢得更多观众的心,也期待更多年轻人能够有机会释放蓬勃创作的激情、展示他们寻古问今的才思。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记者:于帆

责编:勾晓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