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晚上吃鸡!”

随着手游《绝地求生》的爆火

这句话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3岁天才少年吃鸡(四川10岁小学生身陷)(1)

在四川德阳,10岁的小学生星星正在创作一部“吃鸡”主题漫画《圣魔大陆》!9岁的小学生翰翰看同学“吃鸡”,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吃鸡游戏诱惑太大了,他们班上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这类游戏。”星星的母亲王女士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

何为“吃鸡”?

该词语最早来源于电影《决胜21点》,随后因在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中出现而火遍网络。当你在该游戏中获得第一名时就会有一段台词出现:于是,“吃鸡”也成为这款游戏的一个简称。

3岁天才少年吃鸡(四川10岁小学生身陷)(2)

“吃鸡”游戏页面 图据东方IC

10岁小学生为“吃鸡”画漫画

10岁的星星是一名4年级学生,在同学中,他已经是一名“吃鸡”高手,他有个梦想——成为一名游戏设计师。

最近,他正在创作一本漫画,他给漫画取名《圣魔大陆——藏在HIM身上的神器》,只要有空,都会画上几幅。

红星新闻发现,星星的漫画作品以火柴人简笔画的方式呈现。

漫画开头,一名叫Fourze的宅男,拿到一本“秘诀”,然后与队友组队,空降到目的地展开任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战斗后,最终战胜反派角色HIM,获得胜利。

3岁天才少年吃鸡(四川10岁小学生身陷)(3)

星星(化名)创作的“吃鸡”主题漫画《圣魔大陆》部分章节

最近,王女士发现,儿子上厕所蹲马桶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上厕所的时间画漫画,第一本大概花了1个月左右,第二本正在画,还没完成。王女士说起儿子的创作过程,略显尴尬。

据介绍,星星正在画的漫画的元素来源于绝地求生(吃鸡)、我的世界等游戏,以及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日本动漫假面骑士。漫画经过一个月的创作,第一季已经完成,不仅有场景、剧情,星星连配乐、片头曲、片尾曲都安排了,片头曲《Fighting Gold》,片尾曲为《Rise》。漫画内容以“吃鸡”为主题,星星承担了主编、主画、剧本、音乐所有内容。

在星星手机里,下载有“我的世界”、“绝地求生”、“绝地枪战”等多款APP。“他把文件设置为‘晃松的东黑’(即放松的东西),可能也是网络语言吧。

3岁天才少年吃鸡(四川10岁小学生身陷)(4)

星星(化名)手机里下载的APP

对于星星的视力,父母并不是很担心,最担心的还是游戏对他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毕竟是战争游戏,娃娃太小,耍的时间太长会变得暴力,或者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王女士说。

为了让孩子少玩游戏,她给儿子报了钢琴、架子鼓等兴趣班,只要有假期,一家人都会选择出游,“带他看外面的世界,让他少玩一点游戏,多与人交流。”

9岁小学生写“吃鸡论语选编”

“这些年,我的孩子成长与游戏分不开,看别人打吃鸡,竟然写成了论语式的攻略......”4月8日,网友“斑驳时光”在网上吐槽。

“子曰:学而打吃鸡,不亦说乎,有手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捡AKm(一款AK步枪)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玩吃鸡,鲜矣仁!”

“子曰:三人行,一起打吃鸡……”

3岁天才少年吃鸡(四川10岁小学生身陷)(5)

翰翰(化名)创作的“吃鸡论语新编”

原来,网友“斑驳时光”的孩子翰翰很小就开始接触平板电脑和手机,现在,9岁的翰翰眼睛近视400多度,虽然父母采取措施,把手机和平板收了,通过物理隔绝,不让他打游戏,但是收效甚微。

“收平板时,娃娃爆发了 ,又哭又闹。”他介绍,为了游戏,孩子甚至与父母争吵,发生冲突。最终,在父母监督和努力下,翰翰打游戏时间少了,“只打一些简单的足球游戏。”

网友“斑驳时光”介绍,翰翰会打“吃鸡”类游戏。虽然他们不让孩子打“吃鸡”类游戏,但孩子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讨论游戏,“如果一点不懂游戏,孩子会不合群甚至成为异类。翰翰的学校里,很多同学都打“吃鸡“游戏,还是心痒痒的, “同学们谈论, 他天天看着打都开心。”

探因:吃鸡类游戏为何吸引小朋友?

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澍分析,“吃鸡”类游戏里,参与者是一个团队,游戏里,参与者有人际互动,互相救助,参与者有一种英雄式的成就感、价值感、优越感。此外,参与者还要互相竞技,寻求一个资源。

“在现实中,青少年的资源是很匮乏的,但在游戏里,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很多资源,这就是一个成就感。”玩这类游戏投入低,操作简单,游戏中还有很多策略性的东西,“这就是吃鸡类游戏吸引小朋友的地方。”罗澍坦言。

界定: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网络成瘾”?

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身科主治医师吕桃介绍,界定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要看孩子耍手机的时间,和不让他耍手机后的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很烦躁,或顶撞家长,就会考虑他可能游戏成瘾。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脑回路都会受影响,其他功能会被弱化,比如社交功能会受阻。有人在现实社会中,互动能力差了,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他有可能就会在网络中满足自己。

如何让孩子告别“吃鸡的诱惑”?

01

发掘天赋

“找准娃娃成瘾的原因很重要。”罗澍介绍,社会飞速发展,手机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限制使用手机而让孩子远离游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关键是要发掘孩子天赋,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这才能根治网游。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家长要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比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学习之中。

02

言传身教

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各种游戏。同时,学会教孩子利用“兴趣转移法”摆脱网络游戏,培养他们旅游、读书、绘画、手工制作、发明创造等等。

03

小心逆反

“孩子玩游戏,最好的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 教育学者熊丙奇介绍,家长不能片面禁止孩子任何游戏都不接触、都不能玩,对游戏好奇的孩子会对家长的“禁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并抓住机会过足瘾。

04

法规制约

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经营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控制玩游戏时间,但一些游戏经营商为逐利,注册审核形同虚设,防沉迷系统变为摆设。为此,必须加强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文中未成年人为化名)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