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国有句俗话,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的内涵一方面是指个体在社会之中比较依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多个朋友多条路;另一方面也是指父母对于个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家”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温馨的港湾,但是只有父母才是个体最坚实的后盾。
当我们作为子女时,相信也是十分认同这样的看法:年幼时,内心与情感希冀父母的呵护;青年时,仰仗父母在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成家之后,情感当中始终有父母的位置——究其一生,人始终是子女。
同样地,为人父母之后,对于自己的子女始终也会有相同的情感,两个不同的视角就形成了一种代际的相互依赖。
那么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父母,既然对方在自己生命当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那么自己就应该从方方面面去关照他们。
在物质生活当中,自然不必说,当自己有经济能力时,当然是尽最大可能去照顾对方;而在精神上,同样也不能忽视对方的感受,这种层面的变化是见诸于一些细节的。
“微”言大义语言是人们用以沟通的一种工具,同样也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符号象征,在人类的生活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如同瑞士著名符号学家、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所诉诸的含义一般:语言其实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表层含义为所谓“所指”,即某个词汇的表层含义,“苹果”与“apple”指的都是一种水果,但是却又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所指”层面的差异。
深层含义则是“能指”,即词汇背后所意味着的那层含义,“红”这个颜色,在“红灯”、“血”以及“股市”当中,又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这便是语言的深层含义——“所指”层面上的差异。
对于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而言,行为与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含义只是所有人类含义的一部分,但是更多的细节却会蕴含在人们的语言之中。
无论你在社会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都要十分重视语言的这一种力量。
作为父母,当你的子女年纪较小,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太强时,你自然会深入去理解其常用语言之中的一些深层含义。
比如对于一些孩子而言,其无法表达诸如内疚、期待、失望等感情,只能借自己掌握的一些词汇去表达。
此时你就应该明白孩子的意思。当孩子口中说出以下三句话时,就说明孩子很有可能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你就一定要留意了。
1.“还是算了…”等吞吞吐吐的表达
作为家长,你在孩子的内心当中一方面是值得依赖的,一方面也是十分亲密的,当然,往往也是具有相当的威严的。
很多孩子是十分惧怕父母的,尤其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文化观影响,许多父母会在孩子有任何稍微有一点过分的要求时,就立马变得暴戾,导致孩子十分害怕。
然而年幼的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无论是想要一些玩具、食品等物质层面上的需求,还是想要父母陪自己玩等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都难免会常常出现。
但是碍于父母的威严,自己内心不能确定自己的要求提出之后,会不会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打骂,所以只能试探性地、甚至是吞吞吐吐、几乎卑微的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要求。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会以这样的方式与你沟通,你也许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是否在日常生活之中对自己的孩子过于苛责?
是否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有些太严厉了?有没有在无意中伤害过孩子的内心情感?所谓“三省吾身”,假如并没有类似的情况,那么也不妨直接去询问孩子,看看究竟为什么表达会这样犹豫。
因为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势必会压制孩子的情感发展的,甚至直到其成年,都会缺少自信。
2“这不怪我,这是因为”等找借口的原因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虽说话是这样说,但并不意味着这仅仅是男性的“义务”,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人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当然,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该拥有这种觉悟。在《曾子杀彘》的典故之中,曾参便很好地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表率。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三观渐渐形成,如果总是在一些事情值周顾左右而言他,怪别人、怪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说明其可能有些对自己的认识不足。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会常常找理由,那么建议你要注意以下这方面的教育。
3“原谅我/别不要我”等挽留的话语
有时候,父母为了“吓唬”子女,会说一些类似“不要你了”、“爸爸/妈妈走了”等话。
在成年人看来,我们十分清楚这种话是一种“恐吓”性质的话,目的是为了告诉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在他们看来,话语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不能体会到深层含义,所以假如这样的话说多了,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不受待见。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时会表达这样的意思,那么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他们,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当时生气了。
或者是不再说这样的话,而是换另外的交流方式,只要能够告诉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就可以。
综上所述,当你为人父母之后,一定要在平时留意自己孩子口中说的话,即便这些话有时候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
所谓“童言无忌”在此情况下并不适用,你应该真正在意的是子女情感和心理上的状态,这才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
有时当孩子说出某些话,就是真的遇到其心中“过不去的坎”了。
-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