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的「日鼓鼓的贵州」,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云南。

其实不少云南官员都不太愿意提贵州,更不愿意别人拿贵州和云南相比。

“不比不比,各自发展”...这句话在我看来并非格局胸襟的大气,而是底气不足的躲闪。

要知道,发轫之初,贵州是紧盯住云南来对标的

| 01

云南有过很多个传播口号,「七彩云南」是其中传播得最广、最能收割认知的。

贵州上来就是个「多彩贵州」。

从语文上来说,云南的「七彩」并不是精确的数量,而是形容多彩多姿,正如五彩斑斓并不止于五种色彩。

但「日鼓鼓」的贵州才不管那么多,我就多彩。不管你五彩七彩,我就比你至少多一彩。

营销传播的公理之一就是:认知大于事实。传播学上奇妙的化合反应就此诞生:贵州借助云南这个认知杠杆,实现了认知上的弯道超车。

最高明的竞争策略不是利用对手的劣势,而是利用对手的优势。

| 02

「一云、二贵、三中华」,这是2012年之前贵州推销自己的烟草品牌「贵烟」时候的话术。

那时候的「贵烟」,在产品和市场表现上还没有底气,但却敢于有意识地拉「云烟」来提升自己的身价

云烟贵酒,这是老司机对烟草和白酒这两个品类原产地的广泛认知。

技术专家告诉我,贵州烟叶受贵州阴雨天气的影响,比不上颇受高原日照恩赐的云南烟叶,杂气较多。

贵州烟不如云南烟,这是共识。顺应消费者认知,而不要幻想去改改变它,这也是传播学公理。

但「日鼓鼓」的贵州人不仅喜欢比,更会比。

2012年,贵烟国酒香推出,贵州烟草巧妙利用贵州茅台的认知资源,移花接木,形成认知杠杆,撬动了贵烟国酒香成为高端卷烟的一匹黑马。

我曾在贵州中烟的考察座谈上将其称为「破坏式创新」,其逻辑精髓就是「比」

组图:2018年作者在贵州中烟考察及论坛发言

你所了解的贵州 云南该怎么看日鼓鼓的贵州(1)

你所了解的贵州 云南该怎么看日鼓鼓的贵州(2)

讲了这两个故事,我要说的是:比,是贵州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会比,是贵州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云南,敢不比么?

五百年后,云贵谁胜谁?

以下是品牌传播角度的探讨,比较小众,姑且当作彩蛋吧。

策划老司机王志纲的雄文「日鼓鼓的贵州」刷屏了。

| 01

我说它是雄文,并不是说文章才华横溢,人文历史信手拈来,格局战略雄辩滔滔。

我关注的点,是这篇文章对区域品牌营销传统套路的突破。

咱们还是新媒体时代的老规矩,「效果说话(数据说话)」:且不说该文在首发公众号「正和岛」上10万 的阅读量,光是页面底部密密麻麻的留言已经体现了文章的传播力。

「留言」彰显的是「互动性」这个更为互联网化的传播效果指标,是比阅读量更难刷量注水、更有说服力、更真实的影响力指标。

你所了解的贵州 云南该怎么看日鼓鼓的贵州(3)

你所了解的贵州 云南该怎么看日鼓鼓的贵州(4)

令人震惊的是,取得这一优秀传播效果的,竟然是一篇没有配图的纯文字,这几乎违背了今天新媒体小编中盛行的所有爆款内容打造原则!!!

区域品牌传播(包含城市品牌传播)是一项极富挑战、难度极高,又极端重要的系统工程

区域品牌传播的对象包括原住民、新移民、游客、投资者等各类群体,每个群体的利益关注点又大相径庭。因此区域品牌传播的诉求点涵盖了城市形象、居住环境、软实力、营商环境等区域内基础设施与软件环境。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面对如此复杂的沟通对象、各不相同的关注重点和迥异的信息接受习惯,一直以来区域品牌传播却只有一个对应解决方案:那就是拍形象宣传片。

形象宣传片套路化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减已经毋庸置疑。大气磅礴的航拍、教科书式的笑容、沉稳的男中音配音...在普通人对内容的「忽视能力」不断进化的当下,效果已经越来越难于覆盖动辄几千万的制作和投放费用。

离开了炫技的镜头堆砌和视听语言表达,王志纲回到了「人」这个传播的逻辑起点。

用贵州人来讲贵州故事,吸引贵州人自发二次传播,继而带动跨地域的传播覆盖和互动参与。

契合了「无社交不传播」的内容扩散逻辑。

好内容从来不晚。好内容,自己就是风口。

想起前几天一个故事,小米前市场部总监赵芊收受供应商700万的贿赂被拘。

要知道,小米向来对供应商的压价就很是厉害。以广告公司为主的市场部供应商,本身利润就很薄,还拿出700万做贿赂,可见生意有多难做

王志纲的案例说明了什么?甲方,尤其是买单付费能力强的甲方,并不缺跑腿干活跪舔的乙方,缺的是有宏观战略思维且能实现落地实效指标的新型乙方。

什么是新型乙方?

像老王这样思维上能与省委书记对话,操作上能通过内容,直接影响C端用户对甲方产品和品牌的态度行为,从实效上协助甲方实现商业转化的乙方

这样的乙方,大多数甲方对接起来,大概只会得到一个回复:今年不接新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