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对春秋时五位地位特殊、有时代性特别功绩的诸侯的合称。“霸”即“伯”,“伯”是指一方诸侯之长,具有领导地位。“霸主”就是在当时具有诸侯领袖地位,让诸侯归服,又能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的诸侯的称呼。

按照传统观点,“春秋五霸”所指的五位诸侯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时期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而后世所谓的“霸主”这个概念也正是从齐桓公而来。齐桓公的霸主业绩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尊王攘夷”,具体做的事就是平定王子带之乱辅助周室,尊从周礼的宗法制支持嫡长子继承制,会盟诸侯、阻戎狄南蛮入侵中原。


春秋五霸强盛怎么回事(春秋五霸原来有这么多种说法)(1)


齐桓公之后受托孤之重的宋襄公兹父很想学齐桓公称霸,但要说宋襄公是霸主实在勉强。说襄公是诸侯首领说不上,号召力也有限。宋襄公要称霸连他扶立的齐孝公都不支持,连和他一起扶助齐国的小国曹国都不服。宋襄公一没有号令之威,二没有扶正伐乱之功,就单从称霸的角度来说,实在是算上成就霸业,称不上是春秋霸主。宋襄公之后晋文公、秦穆公用兵中原以显示实力,以武力迫得小国会盟,从而取得周王所封赠的“伯”的地位。楚庄王问鼎中原,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完全没有齐桓公尊王襄夷的风度。这些所谓的“霸主”和齐桓公称霸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同。

《史记索引》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为五霸,这也是最传统、历史最悠久的说法。另外,“五霸”究竟是指哪五个春秋诸侯,这个并不是没有争议的。战国《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霸。清代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又以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为五霸。近代,朱起凤《辞通》又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为五霸。


春秋五霸强盛怎么回事(春秋五霸原来有这么多种说法)(2)


春秋时期王纲坠落、霸业兴起。春秋初期最活跃的是郑国,朱起凤以“郑庄公”为真正的“霸主”这是逆推的做法,违背了因齐桓公而定义的霸主概念。又被称为“小霸”的郑庄公原本是周桓王卿士,但因地位被取消,又因禾麦之争郑国和王师对阵,郑国将军祝聃箭射王肩,上演了天子威风扫地而诸侯骄横的一幕春秋大戏。郑庄公很努力地经营郑国,但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北有晋南有楚,西边是东周,东边是鲁、卫、宋、陈等国家,其中国大爵尊的宋国就是一个劲敌。郑庄公死后郑国陷入昭公、厉公之争,国力也衰落了。这时真正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才真正登场。郑国西周末年风雨飘摇之际东入虢郐夺取十邑重新建国,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两代为了郑国自顾不暇,其实并没有能力称霸。和周桓王公开决裂对阵也绝不是真正的霸主作为。后来的吴王阖闾纵横于江淮、越王勾践雄霸于东南都只是一地范围之内的强国。晋国的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不过就是维持晋国局面,与秦楚等强敌争雄。


春秋五霸强盛怎么回事(春秋五霸原来有这么多种说法)(3)


关于“春秋五霸”,既然各家说法不一,说明标准不同。这就涉及到王业和霸业的标准和区别问题。夏后商王时期其实算不上有真正的王,只能说是原始部落首领的共主。西周时期的周王才算是真正奠定了王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统治秩序和王权的约束力。西周后期从夷王时,天子下堂而见诸侯作为标志性事件,王业就已经衰落了。东周春秋是诸侯称霸的时期,霸业兴盛。春秋时期的所谓霸业,就是没有周王的名份,而做了应该是周王才能做的事。能称得上是霸主的诸侯,首先就应该是实际上的诸侯之首领,能被其他诸侯所信服的,有一定号召力。其次,称霸的诸侯应该有号令天下的权威,不中能只囿于一方。第三,有扶正伐乱之功,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