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安徽省简称)西南,有个县叫枞阳,地处长江之滨,人口近百万,去年元旦之前她还是安庆市的二小姐,现在偏偏嫁给了铜陵这个暴发户,让我们很是唏嘘。 管她属于谁呢,枞阳的历史、地理、人文改变不了就行。
历史上,她古有汉武大帝的射蛟台,陶渊明的洗墨池,陈国皇帝陈叔宝巡视命名的陈瑶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驻扎过的城山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休整时的望龙庵;近有解放战争大军渡江时的渡江指挥部和烈士陵园幕旗山。
在地理方面,有安徽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人文方面,有这么个俗语,“桐城出名,枞阳出人”,就是说,桐城派三鼻祖都是枞阳人。而且,枞阳人都会唱点黄梅戏。
说这些干嘛,有点扯远了,赶快打住。原谅我的东扯西拉,其实,我今天是想邀请您到我们枞阳走走,来尝尝我大枞阳的美食。
枞阳味道(二)--炸肉
小时候特别爱吃外婆做的粉蒸肉,也就是枞阳土话说的炸肉。“炸”读音跟“炸酱面”的“炸”一样。炸肉并不是将肉放入油中炸,跟炸圆子炸牛排根本不是一回事。
炸肉是用肥夹精肉炸,纯瘦肉炸出来的炸肉不好吃,我喜欢吃炸肉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肥肉,这话听起来像神经病说的话,别急,听我慢慢解释。炸肉,是将肥瘦相同的五花肉切成片,然后加入调味料,拌匀腌渍入味后,加入蒸肉粉拌匀,蒸肉粉是炒熟的米粉,暗黄色;又在蒸笼里铺上荷叶,然后一层排骨一层肉排好,也可以用南瓜或者山芋做底子,上面排粉蒸肉,这样连同蒸笼一起放进锅里蒸了。几十分钟后,一笼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的粉蒸肉就ok了,伴着荷叶的清香,笼中的肉香,刺激着你的味蕾,使你不得不爱。它的粉和做低料的南瓜山芋排骨吸收了肥肉中的油,因而它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却有种“咔嚓咔嚓”的声音,太神奇了!瘦肉反而干而难咬,我吃炸肉时,专挑肥肉吃。
这炸肉还有个历史传说。清初明末崇祯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郑韩,在一次郊游时,来到后岭(封后岭),天色已晚,加之腹中饥渴,无法回客店,便投宿在一丁姓农夫家。善良的丁氏农夫夫妇非常好客,就把家中准备过年才吃的扣碗肉拿出来,经过加工,送给崇祯进食,崇祯食后大悦,当丁氏夫妇告诉他这是他们祖传的粉蒸肉时,他更是留恋刚才的味道,甜中带咸,肥而不腻,回味无穷。第二天,天亮走时,崇祯对丁农夫说:“食之粉肉也,妙哉!来到郑韩,不来封后岭是一大遗憾也,不食丁氏粉蒸肉更是憾事。”
随后,崇祯皇帝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并封丁氏为御厨和他一起进宫,从此,粉蒸肉一直流传至今。
枞阳味道(三)炸圆子
你吃过鱼圆子肉圆子吗?朋友说鱼圆子没吃过肉圆子吃过,不就是肉丸子吗?好笑!你说的跟我说的根本不是一码事。
炸鱼圆子和炸肉圆子程序一样,那我就说说炸肉圆子。炸肉圆子程序特复杂,先要选肉,最好是纯精肉,剁成灰,捻起来一点硬粒没有。这可是累人的活,我小时候做不了其他技术活,爸妈就让我剁肉,从早剁到晚,也剁不了一脸盆。剁好肉后,放入一个大脸盆内,再将葱、豆腐、生姜剁成灰,一点硬粒没有,强调一下,要一点硬粒没有,不然炸出来的圆子不圆润,然后加盐、酱油、水,倒入盆内搅匀成肉泥,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大概是四份水,一份其他的原料。
炸圆子主要用菜油,油温不能高,否则圆子会炸裂,也不能低,不然圆子漂不起来。
烧火是个技术活,我烧火时,爸妈总嫌我阴一把阳一把,妈妈干脆自己烧。我只得和姐姐弟弟负责剁肉,我父亲负责调肉泥和在锅上放圆子。他左手抓起一把圆子原料,握成圆筒,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圆孔里挤出来原料,右手拿汤匙很快地将圆球一样的原料剜进锅里,此时灶台上备半碗酒,剜几下伸进酒碗湿一下,这样肉泥不沾汤匙,也不炸锅。
要想试试圆子是否炸好了,先看颜色,金黄的就是好了,白色就没好。二看硬度,敲在锅沿上梆梆响就好了,软绵绵的就得继续烧。
炸好的圆子外脆内嫩,香气扑鼻。因为制作程序复杂,加上那时经济条件又不好,所以家家户户只在过年时炸一次,就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可想而知大家那个馋劲。但年长者能忍得住,不在脸上显露,我父母就让每个人吃一两个尝尝鲜,解一下馋劲,并问圆子可炸好了,咸淡可合适。
我小时候好吃,管不了那么多,老是围着灶台转,隔不了一会就拎几个尝尝,父母也不责骂。大家一人吃两个尝鲜后,然后就高高挂起来,等过年和正月“突”炉子吃。你问突炉子啥意思?就是炭火炉坐上小锅,对,土火锅。但是,等不到突火锅,我晚上再起来偷吃,一筐圆子就吊在我们睡觉的房梁上,一晚上我要偷吃几十个,吃到打嗝,可见炸圆子是那么的美味!
我们枞阳还有其他的美味,比如山粉粑烧肉,鸡汤泡炒米,排骨下排子米面,辣椒炒小毛花鱼……不说了,这都是枞阳特色吃食,有的还有秘方,枞阳人知道我在这里说,肯定要骂我!(by 周伶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