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制教学最先兴起于发达中国家,并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而小班制教学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他的因材施教,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举出例子:为什么小班制教学(1)

因材施教出自“别类分门;因材施教。”,是源于清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但是因材施教这个成语较早且较为完善的运用是源于孔子。而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教弟子学习的一种良好的方式。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举出例子:为什么小班制教学(2)

例如,一个“仁”字。弟子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复:“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最权威、最经典且最官方的解释。颜回听后又问其具体是什么。孔子便认真给他讲解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当子贡问“仁”为何意,孔子却又说:“自己站稳了,才能去扶摔倒的人。自己飞黄腾达了,才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子贡名为端木赐,利口巧辩,擅长商业,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帮助其他人,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小的看不上,大的做不到,就不知从何做起。孔子就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教给子贡一个专属于子贡的“仁之方”。

当子路问孔子说:“先生你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我十分向往,我是不是应该一听到这个道理,就赶快去实行,不要浪费时间。”孔子回复说:“你有父母兄弟在,家中事情还有那么多,你怎么就去了呢?只要是不行的。”过了一会儿,听到了他们交谈的冉有也来和孔子谈论同样的问题,是不是自己也应该先管好自己身边的事儿,然后再去做仁义之事。孔子却说他:“你应该听到,理解了后就马上去实行!”但是同一个问题,在同一时间内给孔子对每个人给出的反应却是不同的,因为孔子无比的理解,他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性格。子路鲁莽,如果这样蒙中做事,只会坏事儿,并不会达到他所想要的目的。而冉有生性懦弱胆小,本就害怕出头,所以应该激励他,让他抓紧去做想做的事情,不要拖拉。

对于什么叫做仁的问题?每次孔子对不同的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讲学方式,这个弟子最缺少什么,他就告诉这位弟子关于仁的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看似说仁,却处处又没说清楚的现象。因为不同性格,不同家境环境的人所想得到的“仁”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而小班制教学里,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等都大不相同,所以一位好老师的“因材施教”也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举出例子:为什么小班制教学(3)

而孔子对冉有的另外一种教学也是孔子对他用的因材施教的方式。

冉有是孔门十哲之一,属于政科,孔子对其评价,求也艺。他确实精通人情世故善于做官。冉有出身贫寒属于靠自己奋斗闯出一片天来的,天生悟性高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上面转有和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可孔子回答不同。这就同样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而孔子这样说呢?

因为孔子的出身其实也不好,周王朝本就衰落孔子又恰是其没落一族的后代,孔子自己也说自己“少也贱”,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远大志向,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传承这种精神。但是冉有却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很生气言辞犀利的反驳冉有:“力不足者,中道废。今女画。”

不得不说孔子看人还是挺准的,子曰:“求也退”。确实这一点在他日后的仕途之路上也体现了出来。具体体现为小事没原则,大事没立场。

冉有和孔子门下另一位弟子公西华同在鲁国做官,昔日同门师兄,今朝一同为官,感情自然不一般。公西华因公外调,鲁国政府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就决定给他家一些粮食。具体给多少呢,这个问题恰好就由冉求来决定。这可把冉求难住了,给多少合适呢,拿不定主意的他就去问老师。孔子认为按照规定给就好了,但冉求觉得自己和公西华关系不一般,孔子变通了一下那就多给一点就行了。可是这冉求似乎变的有点太多了最后被孔子批评是假公济私。在这样的小事面前冉求就表现的很犹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拎不清,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就更难保持坚定的立场了。

冉有在鲁国季氏门下为官,这个季氏经常无视周礼,欺负君王,这与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背道而驰。孔子做官时就很看不惯这个狂妄之徒,讽刺他“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觉得冉求既然在他手下做官就应该时时对他进行规劝,子曰:“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很明显就是在暗示冉有你作为部下有责任有义务给季氏提意见,纠正他的错误。

冉有显然是不接这一茬的,把力不足践行的彻底。当时鲁国有一个附属小国颛臾,季氏想去攻打让他听从自己的号令,孔子觉得这简直是僭越礼法兴无名之兵,就叫来冉有训话,希望他劝阻季氏,冉有没有听从。后来冉求又帮季氏改革税收,收敛钱财,这一系列操作把孔子气得说:“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属于单方面宣布断绝师生关系了。

虽如此,孔子还是很认可冉有的政治才华: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对于与自己政见不和的学生,不强求不打压,让他自由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因材施教呢?

故,为官谨慎的冉有面对外敌时果断勇敢,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战胜而归不求功名而是向鲁哀公请求接回自己的老师孔子。在德行上依然敬爱自己的老师,遵守孔子所教的尊师重道。

孔子作为众多学生的老师,而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阶级,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思想不同。故孔子选择了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去教导学生们,为学生们添补不足,答疑解惑,尽可能的让学生们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目的。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举出例子:为什么小班制教学(4)

现在看来很多机械性大型化的教育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的天赋最大化,而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便是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各自发散自己的天赋,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班制教学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