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小可爱:全网小可爱(1)

翻了一下日历,我最爱的歌手已经六个月没有发布新的作品了。

作为粉丝,时常催更,等新歌等到树叶都落了。

这首歌刚出的时候,还过年在家,看漫天落雪。

去年的这个时候呢,刚刚结束了一场将近三年的战争,与城市告别,要再次进入深山。

而现在啊,经历过,得到过,也失去过,对很多以前看不清的事情都有了新的认知,就连对久不碰触的认知心理学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随着时间的变化,日日年年,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世界也同样,每天风起云涌,变幻万千。话题、榜单、热搜和头条,每时每刻都在跳动,新人笑,旧人也在笑。

在人情世故分外重要的当今时代,人们会似乎不同程度地要求自己去成为一个“可爱”的人。要有闪光点,会讨人喜欢,面面俱到。

结合互联网的背景,“可爱”会更容易被塑造。

如果追求“可爱”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浏览者心情愉悦,大家都能看到更多的美好面,为何不一直“可爱”下去呢?

但这样的“可爱”,又能维持多久呢,假的终究是假的。

现实中的我们,要不要选择一直“可爱”下去。

伪装,假面,牛鬼蛇神;滤镜,美颜,货不对板;容貌,身材,样样焦虑;攀比,虚荣,人设崩盘。

可到底怎么才可以一直被喜欢。

日日虚意逢迎么?

可是这在讨好与迎合的课题里,也是交不出满意的答卷的。

最终,只会迷失在不正当的捷径里,该走的路一步也不会少,早晚都要绕弯路转回来。

互联网里不只有不真实的一面,还有人情淡漠的一面。

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无形中离间了感情,仿佛在人与人之间砌了一堵空气墙。

加上互联网用语更加随意化,缺少了真挚,增加了疏离。

最为常见的就是聚会全程玩手机,交流是否顺畅,全看网络是否通畅。

表情包横行,图形表意,文字语言更是少用了,不禁担心,小时候作文书前“学作文拯救世界”的漫画,未来成真。

而且,手机的不断迭代更新,也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全部的生活都掌握在方寸之中,即使不沟通不交流,也可以被安排的井井有条。

或者说,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功利性太强。

目的达成,大家就又躲在互联网背后,谁也看不清谁的真面目。

前几天忽然收到一条来自陌生人的私信,讨论交友要交山东人的话题。

因为他觉得山东人质朴纯粹,真情实感,没有欺骗。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他这种地理偏见,虽然这并不是贬义的。

很难想象,如果人人都是这种想法,想要得到真心的朋友,却不愿意付出真心,最后只能找老实人继续虚假的演戏,该是怎样的可怕。

近二十年来,我们从走向世界,到世界走向我们,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交际、应酬,应接不暇,也自顾不暇。

有时候,关上互联网这扇窗,可以短暂的安静一刻。

卸下互联网的伪装,没有人设,没有KPI,可以安静的做一会儿自己。没有紧急的消息、突然的工作、无聊的推送,可以安静地泡一杯茶,看一本书,晒一刻太阳,全身心的投入与朋友家人的世界,共同分享彼此的时间,发现很多生活上转瞬即逝的美好。

比如,抬头可见的天空,低头可嗅的花草清香,亲手烹制的佳肴,触手可及爱人的脸庞。

互联网有弊,自然也有利。

当然不能否认互联网的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

乘车,支付,乐享购物;登记,门禁,物业服务;小说,视频,网络学习;百知,博物,交换信息。以前跑断腿的事情,现在动动手指全部搞定。

也是因为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让我们真真实实的享受到了互联网的红利,更多角度的了解世界,探索未知,发现更多可能性,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会不会选择一直“可爱”下去。

我,应该不会。

当有了足够面对外界声音的底气与自信,就不会在互联网下苦苦索求赞美与关注。

但也因为确实存在一些偏差化的理解,不得不采用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反击,而避免直迎肉体的伤害。

如果底气与能力足够,可以站在相对高的位置来扭曲偏见,应该就更不需要所谓数据来武装自己了。

尽管底气与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培养的,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提升自我,就可以更充实内心,不再庸人自扰,一昧的博取关注与赞美了。

这种底气与能力,应该是文化自信,是可以承受非议、诋毁与攻击的。

全网小可爱就不做了,相较之下,我更想成为现实中,值得人间美好的小可爱。

放下手机,短暂断网,重新回归生活本来的模样。

比如,捡一片形状好看、脉络清晰的树叶,做个独一无二的书签。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