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

拾阶而上,便进入烈女祠仪门。仪门造型古朴,两旁一幅大对联曰:

暮鼓唤回梦迷人,

晨钟惊醒名利客。

小对联曰:

民众躬身扪心问,

倾心尽孝有愧乎?

横批:神山妙境。

记得以前这儿贴过的两幅大对联是:

碧汉山间藏古庙,

白云堆里响长钟。

上善神山如进佛门开境界,

庄严梵宇果然法相报仇犹。

对联有点化众生、回归本性的意思。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

仪门也叫过厅、过庭,为悬山顶三间,内两侧是马王殿,各塑黑、白马王爷神像及神马。一黑一白的牵马神腰阔体壮,高大威猛,扬鞭催征,形象逼真。神骥昂首长嘶,四蹄生风,跃跃欲腾,栩栩如生。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3)

关于这黑白二马,当地还有一则神马食禾的传说故事:

传说黑马名曰"乌骥",白马名曰"白骊"。乌骥油光放亮,白骊洁如霜雪。两马都是高大神骏,四肢矫健,耳如竹削,鬣胜长绒。据说都是天马神驹。

有一年春夏之交,水神山一带吹拂过绿叶的风,变得格外温柔了,太阳也变得暖洋洋的。庄稼在雨露滋润下嗖嗖地往上冒,麦苗已经在微风中涌起了绿色的波浪。农夫村妇们脸上都漾出了笑意。

在那条清清亮亮的大河北岸,有一块麦田,麦苗长得格外壮实,有的穗头已开始灌浆了。它们见证了张三老汉的辛勤操劳。

这一日,张三老汉挑着粪筐从田边经过,突然发现有一片麦苗被什么禽兽给糟蹋了,仔细一看,像是被牛羊啮食过一般。他的心像被扯一样疼痛难忍。他想,这是谁这样缺德,让他们家的牛羊糟害庄稼?

他留意起来。过了三日,那天晚上,初月微光,约莫三更时分,他突然听到河边传来马儿的喷鼻声、戏水声、嘶叫声。不一会儿,有一黑一白两匹马腾跃而上,直奔他的麦田,见到嫩绿的麦田,摇头摆尾地啃啮起来。张三老汉见状,大喊一声:"谁家这两个孽畜,竟敢糟害我的庄稼?"两匹马见有人来,振鬣绝尘而去。

张三老汉顺着马蹄印一路向北追去。约莫追了三里多路,看看到了烈女祠山门,不见了马蹄踪迹。他疑疑惑惑跨进山门,看见马王殿上,两匹泥马身上还流着水迹。

这个怪异事发生后,张三老汉一直不敢声张。一日,他梦见一个神将牵着黑白两匹马向他屈膝谢罪。

在以后的多少年里,张三老汉的两亩多田里,不管遇到旱涝风霜灾害什么的,年年照样都是五谷丰登。每当麦收之后,张三老汉都要蒸一大笼馒头供到马王殿上。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4)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5)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6)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7)

仪门东西两侧之砖券偏门上,各有硬山顶一间的钟、鼓楼。钟、鼓楼前各有古树一株。西侧被称为"云雾柏"的侧柏树龄1500年,东侧的侧柏树龄1000年。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8)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9)

东边钟楼石壁上刻有金泰和二年(1202)任盂州知州的程明德于元至正四年(1344)题写的绝句《水神头》:

乱山深处有灵湫,三载传闻志未酬。

今日敬焚香一炷,春风十里水神头。

至正甲申九月既望敬谒

灵祠俚诗一首,同行幕客李良佐

口教浩克敬,权州张准一

口州事程明德谨书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0)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1)

钟鼓楼两侧偏门卷洞上方有"达虎溪"与"通鹫岭"题刻,会使游客频添登临览胜的志趣,亦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无穷遐思。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2)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3)

进入主庙院,院子不大,但很平坦。正北正殿为悬山顶建筑,横跨三间。山墙砌于左右檐边,外观似硬山。出前廊。屋顶系单檐五脊顶,上面的琉璃脊兽,离地面9米,制作精良。顶灰脊灰瓦,吻兽、垂兽全,戗兽作鸟状,正脊为花脊,脊刹饰为相背之吻兽,中置万岁牌,题"天下太平"。左右各置小兽一、小螭尾一为饰,举折较高。总的来讲,琉璃鸱尾和脊刹都很精致。台基高约0.8米,殿身宽阔,面宽20米,进深9.5米。斗拱形制多样,雄浑古朴,飞檐欲出,举折和缓。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4)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5)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6)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7)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8)

前檐柱础为覆莲加鼓镜,圆木柱,略有柱升起,柱侧脚不明显。上置大额、平板枋,再上以座斗承梁头,补间亦各置1斗,饰以雕花翼栱。前金柱柱础鼓劲础三,东侧平柱础则为覆莲础,且此柱由下约高1尺之石柱与上面圆木柱对接而成。前金柱上端大额、平板枋上之斗拱则比较宏大,柱头科、角科外,平身科每间各1攒,角科、柱头科为单下昂三踩,耍头由梁头伸出刻作三幅云;平身科单翘三踩,每攒三缝,两次间耍头蚂蚱头,明间刻作龙头。整体上斗栱间距不同。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平梁上以脊瓜柱辅以角背、叉手承脊桁。整个粱架卯榫严实,构造稳固。整个殿宇配以各种装饰,显得庄重肃穆,典雅大方。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19)

烈女祠正殿体现出鲜明的明代建筑特点,其规模应形成于明代天启年间,这从天启六年(1626)原仇廪膳生员史万选所撰的《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中可以看出,但始建年代众说不一。根据武全文《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中所记述"自后周始,历宋、元、明,迄于今,贞烈炳着,祈嗣禳灾,香火辐辏越千载如一日也"来看,应是后周。但正殿和东垛殿前石幢上留的覆莲础是宋金建筑的重要特征,所以也有可能建于宋金时期。可以肯定的是,烈女祠最晚也在元至正之前就已存在了,钟楼底层内壁保存的元至正四年(1344)的盂州知事程明德的诗碣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多有修葺和增建。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0)

正殿大门两旁贴有今人书写的对联:

万法皆空观自在,

一尘不染见如来。

横批:自净其意

殿内两旁廊柱挂着一幅匾联:

圣母殿光照人间,

烈女祠普渡众生。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1)

殿内雕粱画栋,富丽堂皇,颇具宫廷建筑之色彩。龛内正中黄绫下塑有圣母神像一尊,身高1.5米,慈眉善目,神采奕奕,盘膝端坐于莲台之上,上方有"有求必应"牌匾。圣母身边有协侍塑像四尊,左右还各有宫妇侍女塑像一尊,东西侧又各一尊,为配享神,及从官等,有坐有立。立者身高1.85米,坐者身高l.25米,或手托玉盘,或肩搭香帕,形态各异,塑工细腻。周围满是上山还愿者答谢的锦旗一类。供奉柴花公主塑像的正殿石台壁上,有清咸丰元年(1851)镶嵌石碣题记一通:"石台内系圣母真体所藏,后人修葺不可轻动"的字样。清光绪时编撰的《盂县志》也云:"圣母真体藏于殿中座下石台中"。据传,柴花公主殉节自缢后,当地百姓感念其命可殒而志不可移之忠烈气节,遂捐钱捐物将其葬在此处,并在其上建了烈女祠,岁岁祭祀不绝。文字记载加上民间传说,越发给这儿增添了几许庄重、神秘的色彩。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2)

东西两侧壁面完好地保留着清代的彩绘壁画,山水人物,云龙花凤,风度翩翩,惟妙惟肖。绘艺之精湛,笔力之流畅,色泽之鲜明,令人赞叹不绝。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3)

东西壁画共26平方米。东壁为《圣母出巡图》,西壁为《圣母回銮图》。两壁壁画整体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圣母率领众神护卫出巡、回宫的场面,下层是反映民间供养人祈求神灵送予保佑,颂扬圣母送子祈福的盛德威仪场面。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4)

《圣母出巡图》描绘了圣母神态安详,乘风辇由前后侍从宫女护卫,浩浩荡荡出巡的画面,前面云中众神恭迎。人物大方,神态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明,非常美丽,风辇前有鬼卒鸣锣开道,仪杖乐队紧随其后,各司宫吏伴随圣母腾云驾雾来凡间查看民情,气氛庄严肃穆。在云层间有一步行的送子差吏,左手执带,里面装着六个小儿,身上也满背载着婴儿的挎戴,目视凡间。二骑马女性从官则一人抱小儿,另一人端财宝。民间祈求圣母送子的人们手捧供品虔诚前往圣母祠求予祈福,以求圣灵保佑平安。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5)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6)

《圣母回銮图》描写的是柴花圣母出巡归来的盛况。当地的城隍土地拱手相送圣母,宫女、护卫宫吏轻松喜悦,送子吏差搭裢空空,神情自如,面带微笑,小儿形象与财宝,盖已尽赐于人间民间受恩典的众生兴高采烈地供神还愿。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7)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8)

殿东西两头各有垛殿一间,内各塑女性神像一尊。殿北之僧院三间,丹幛罗围,尘迹罕见,十分僻静幽雅。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29)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30)

院中东西庑各置硬山顶配殿三间,称"东西曹司",内塑阎王等神像三躯,并配以判官、鬼卒等。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31)

壁间绘有竖屏式和圆窗式人物与山水画。整个庙宇的布置体现的是天堂地狱之神灵监察忠奸,记录功过,扬善惩恶,教化众生的职能。

有关部门统计过,整个祠院现存清代壁画共有105平方米。

南游记五(水神山纪游五)(32)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