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东汉哲学家,著名无神论者。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王充小时候十分孝顺,常受乡邻夸赞。少年时,王充来到京城,入太学求知,师从班彪。可以说,历史上的王充似乎谈不上生不逢时的问题,但是,并不排除他所遇非人的可能。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1)

王充曾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自创了一套宇宙生成模式,由“气”为核心,“天”为最高范畴,与天人感应理论相对应。他所推出的理论,主张生死自然、提倡薄葬,以行动派取代理论派,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王充虽为道家,但是,他提出的思想与老庄思想有着明显不同。《论衡》是他创作的一部唯物主义哲学作品,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王充本人亦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可见,历史对于王充是持褒扬态度的,尽管如此,依旧少不了诸多质疑之声。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2)

对王充意见最大的,莫过于清代学者,我国知名学者黄晖曾在《论衡校释自序》称:“清代的儒士,向来以校勘古书为荣,尤其是在乾隆、嘉庆时期,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等同于一代功绩。”奇怪的是,清代的许多著名校勘学者,如:卢文弨、王念孙等人,从不接触《论衡》。

那么,这又是为何?莫非是因王充作品过于哲学,难度太大吗?

须知,卢文弨、王念孙,校勘群书达到几十种,极富经验,不至于被《论衡》挡在门外,黄晖给出的理由为:清代学者只是把《论衡》当做治汉儒今的材料,因而没有重视。但是,黄晖的解释却无法令人信服。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3)

事实上,清代学者不愿意整理《论衡》,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王充为不孝子,这是清代学者的普遍印象;

二、王充为诘难孔、孟二圣的违背正道者,且清代乾隆帝也是同样看法。

可见,第二个原因才是无人校勘《论衡》的根源。

清人坚定认为,王充曾公开悖逆孔、孟二圣,是为不敬,他们自然不愿意支持王充的理论。据悉,《论衡》中就有王充向孔、孟发难的记载。在《问孔》、《刺孟》中,王充认为,圣贤传播的思想,哪怕经过深思熟虑,还不能保证完全准确。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4)

更何况孔、孟二人的主张,皆来自于仓促所言,那么,这又如何保证都是对的呢?王充指的是《论语》,众所周知,这部作品主要以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为主。王充觉得,孔子临时所言,未必都是对的。且所谓圣贤,传世的许多言论前后矛盾,那又何必信奉儒圣呢。

王充一番话有理有据,公开怀疑儒家思想,这在尊崇儒术的汉代是极为少见。其实王充的行为,还是值得提倡的,他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同样值得肯定。换个角度,如果圣贤所言正确,就不怕质疑。如果圣贤所言有误,被后世推翻也算是理所应当。

不过,王充若想推翻儒家思想,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毕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它对中华文明的积极推动有目共睹,或许有时存在一些矛盾点,但并不影响它的整体价值。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5)

另外,古时圣贤并非完美无瑕,像孔子在世时,就已经被弟子尊为圣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完美无缺,相反,孔子的小毛病还不少,如轻视女性、农民,认为劳作是下贱的工作,正所谓人无完人,哪怕是圣贤,终究要经历一个蜕变过程,从有缺变为无暇,这是升华自身的过程。

在历史中,历代学者对于王充本人褒贬不一,但在他责难孔、孟二圣之事上,竟然出奇的发声一致,声讨王充的不敬行为。南宋学者黄震、明代学者胡应麟皆表达不满,到清代时,学者们更是公开批评王充悖言。

清代学者臧琳道:“王充两篇责难之语,得罪了无数儒者。”黄氏三道:“读完《问孔》、《刺孟》,感觉所言极其荒谬。”梁玉绳亦道:“从《问孔》这篇文章可以看出,王充此人刚愎自用,狂妄跋扈,不可与之交往。”显然,清代学者声音一边倒,对王充极尽抨击之语。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6)

我们站在中立角度,可发现两个问题:

一、清代学者对于孔、孟思想过于迷信。面对不同观点时,清代学者不以理据服人,而是直接给予驳斥,未免有些自以为是。在清人心中,圣贤的话就是真理,绝不会出现错误,一旦有驳斥圣论者,就进行群起攻击,反映出清代学者迂腐的一面。

二、王充敢于质疑圣贤,这种精神确实值得肯定。但他在质疑的同时,却又拿不出关键的质疑点,仅凭一些无关紧要的矛盾言论,是难以影响孔孟整个思想体系。且《刺孟》中,王充并未“刺”准,或者说,他并不知道孟子思想的要害在哪里,无法对其进行推翻。

综合来说,王充的两篇责难文章,过于片面,避重就轻,无法令人信服。清代学者孙得谦曾批评道:“王充读书过于钻牛角尖,抠文嚼字,曲解圣贤原意。”今人徐复观甚至觉得王充理解力出现了问题,所谓的《问孔》、《刺孟》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在清朝最有实力的人(一个在清朝备受辱骂的人)(7)

由于,众多学者对其大加抨击,再加上,乾隆公开表明态度,所以,更不会有人敢赞许王充的主张,因此,清代学者不刊刻、不校注《论衡》就更容易理解了。

史料中的王充“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可见,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贤才常有,但仕宦的机会不常有。生逢其时,仕遇其主,虽才浅德薄也因缘得进;反之,如果生不逢时,所遇非人,即使才高八斗,德比夷齐,也会落拓在野,沉沦下僚。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王允“论衡”》、《不孝之子——清代学者心目中的王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