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菜粉

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桂林米粉最初的向往,源自白先勇先生。他的小说《花桥荣记》里,桂林山明水秀,人物俊美,米粉让人垂涎。当然,其中也搅拌了思乡的苦涩、流离的辛酸。

还记得第一次去桂林,山水果然灵秀,仿佛沾染了仙气。待到走进一家众口称颂的米粉店,却差点转身离去:空气中漂浮着酸腐味,好像某一类食物馊了。可是,店里那么多食客,个个都很陶醉啊。那就勉为其难,尝试一下?

去桂林的次数多了,不仅接受了酸笋等特有的气味,也渐渐喜欢上米粉。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1)

桂林山明水秀 (卢向前/图)

好友瑛30多年前从成都移居桂林,她是一开始就被米粉俘获,而且越来越喜爱。每天早上,即便家里有再好吃的东西,瑛都会留下胃口,去吃一两卤菜粉。她觉得,在卤菜粉里放点酸豆角、酸笋、白醋、老蒜,便成绝配。总是吃到最后一口,才去舀店家熬了一晚上的骨头汤,汤的浓香里有姜的一丝鲜辣。

桂林米粉貌似简单。一家卤菜粉店,卤牛肉、炸锅烧、烫米粉,三口锅就能搞定。师傅掌配锅烧、牛肉、卤水、炸花生米,其他佐料由食客自己任意添加,也不外乎葱花、芫荽、海带、剁椒、酸豆角、酸酸笋、酸萝卜等。可米粉就有那么强的诱惑力,让桂林人成瘾,欲罢不能。

瑛说,锅烧是卤菜粉的重点——将肥瘦相间的猪下巴肉煮好晾干,用铁刷将猪皮敲上细眼,抹蜂蜜后炸至翻泡、酥脆。当师傅一刀切下,自己一口咬下,都有唰的一声脆响,感觉好极了;卤菜粉的灵魂是卤水,米粉的美味取决于它。卤水里有二三十种香料,怎样组合,每家都有绝招,密不外传。

走过很多地方,瑛依然觉得桂林米粉独有风采,滋味绝佳,而且街边店都比较卫生。最难忘著名老字号又益轩的马肉米粉,简简单单一勺卤水、几片马肉、一点青蒜苗,味道足又不油腻。老东江是网红店,锅烧又酥又脆,选料好,分量足。大河乡莫家村的阿贵米粉卤水清淡,颜色不厚,锅烧、黄豆炸得非常好。此外,铁西的李明米粉、复兴里的糖糖米粉、翊武路的老表米粉等都不错。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2)

桂林米粉 (视觉中国/图)

鳝鱼米粉

成都面馆遍地,各擅胜场。奇怪的是,成都人早年似乎不吃米粉。印象中,1980年代之后才有各地的米粉店进驻。但四川各地的米粉,却精彩纷呈。

曾经听一位绵阳妹子大夸绵阳米粉。她说绵阳人迷恋米粉,清早就要上街吃一碗。那些红火的店家,早上中午人满为患,过午就打烊。凡是晚上还在营业的,都稍逊风骚。

听得我兴趣浓厚,正好小区附近开了一家,赶紧踏进去,结果大失所望:米粉很细却嚼不断,干硬坚韧,难以下咽。

今年再去绵阳,突然起兴,应该在当地尝尝米粉。从牛肉、肥肠、豌豆、鸡汤等诸多品种里,选了后者。这一次完全刷新印象:米粉身段柔软,细而不碎;鸡汤有轻微的当归味,汤的鲜浓多了一个层次。吃红汤的食客将酸菜、葱花、香菜、芹菜、折耳根等铺得像八卦图,个个称心如意。

这才晓得,绵阳米粉绝非浪得虚名。再次证明,以偏概全、妄下结论是错误的。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3)

成都牛肉罐罐米线 (视觉中国/图)

在广安,酒店前台的姑娘推荐附近一家小店。顾客很多,每人面前摆着老式大搪瓷缸,顿时觉得时光倒流。浇头真多,鸡鸭牛羊、豌豆菌子……我要的鳝鱼,米粉细而滋润,与鳝鱼、汤底各美其美,那几根水灵的上海青也很增色。搪瓷缸还真不是噱头,端着手柄一点不烫。墙角有个保温桶,热豆浆供食客免费饮用,这确实是个完美的收梢。心里不停感激酒店前台姑娘。

后来才听说,到了广安绝不能错过岳池米粉。而我们吃的,很可能是南充特色的盅盅粉。也好,它同样不容错过。

西昌街头遍布鲜肉粉、牛羊肉粉店。去过邛海边上的一家,店堂颇大,坐得满满当当。有排骨、肥肠、蹄花、肉臊等选项,点了招牌牛肉粉。果然汤鲜肉香米粉爽,店门外有酥脆的牛肉锅盔,锦上添花。

小锅米线

早年第一次到昆明,打卡过桥米线与汽锅鸡。前者鸡汤鲜浓,配料丰厚,不负期望,却不算特别惊艳。有点新鲜的,是照章操作的那份仪式感与游戏感。后来多次游逛云南,对丽江土鸡米线、景洪凉拌米线、巍山扒肉饵丝印象较深。

去抚仙湖那次,最吊胃口的是一家异常火爆的铜锅鱼。顾客如云,好不容易才轮到我们,味道却平庸。还是四川人手艺好,哪怕小镇的厨师,都能随手把鱼烧得其味无穷。

次日,在一家不抱希望的小店,我的地域偏见却被小锅米线洗刷得干干净净。它搭配的也不过是排骨(或鸡丁、肉末)、韭菜、腌酸菜等寻常食材,为什么鲜香层出叠现?老板说汤底是猪筒骨与土鸡熬的。就因为这点?还是他将咸辣酸甜调配得当,每份都用铜锅单锅现煮?也许,这就叫说不出的好吃吧。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4)

云南过桥米线 (视觉中国/图)

在普洱街头经常看到,店铺门口并列写着花生汤、豌豆汤,字号很大,一目了然。进门就看见两口大锅,花生浆、豌豆浆热气腾腾。稍微犹豫,还是点了更有把握的花生浆。没想到,老板娘迅速端起半碗已经烫热的米干(比米线扁而宽),舀起一大勺浓稠的花生浆就要倾注。赶紧制止,表示只需要花生浆。她有点不知所措,怔了半晌,用比较生疏的普通话告诉我:都是要加米干的。哦,那就入乡随俗吧。

端着一大碗花生汤泡米干,选个安静角落入座。即使我侧重清淡,还是觉得它们过于平淡。作为饮品,花生汤未经过滤,口感不够细腻;作为主食,米干全无调料,难免乏味。我暗自揣度:普洱气候宜人,四季花香,居民都显得温良。这样的风俗环境,大概孕育了他们对温和口感的偏爱?不对呀,当地菜肴何以还是重口味呢?

带着浪费食物的愧疚和一丝疑惑,打算离去。一起身却发现,别人的碗中怎么五颜六色?再一扫视,店铺中央一个长条桌上,满满当当摆着近二十个不锈钢的大碗小盏。凑近了仔细打量,是小米辣、葱花、香菜、花椒油、酸菜、姜末、蒜末、韭菜、豆芽、折耳根、番茄酱……

不觉大惊失色:这才是花生汤米干的正常配置。之前我那样腹诽,真是失敬。

牛肉米粉

在贵州各地都吃过美味的米粉:贵阳肠旺粉、花溪牛肉粉,遵义、六盘水、兴义的羊肉粉。它们或以秘制香料熬汤,或用泡椒、酸菜提味,或加入独家酱汁增香,很多还会洒半把嫩薄荷叶,陡添清新清凉……总之,大多汤汁醇美,牛羊肉口感细腻无膻味,米粉润滑。

起先我们冲着安顺的凉快而去,结果另有惊喜,这座古城很有底蕴。安顺文庙尤其值得盘桓,它始建于明初,重建于明末,清代也几经修葺和增建。文庙中轴线上的泮池、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依照地势逐级抬升。棂星门的额枋、柱、栏上,有一丝不苟的石雕,人物、花叶、动物精细又鲜活。大成门前两株蓬勃的桂花枝叶繁密,树冠状如巨型蘑菇。泮池周边的楸树、石榴树等,一派葱茏,生机四溅。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5)

贵州羊肉米粉 (视觉中国/图)

就算只看安顺文庙,也值得来此一遭。何况它还有其他名胜,也有砂锅凉粉、油炸粑稀饭、裹卷等诸多风味美食。大街小巷卖酸汤砂锅粉、羊肉粉、罐罐粉的店铺,更是数不胜数。

供奉关公的武庙离文庙不远。经过石板铺成的儒林路前往武庙途中,不在饭点,但时有烤肉、裹卷、凉糕等出现。

两位当地人都推荐支记牛肉粉馆,说是安顺米粉的极品。还特别强调,支记总店的味道最好。总店在哪里呢?就在武庙对面。那当然要闻风而动。

对面这条小街叫卫坝口,长度百米左右,小吃密集,酸汤粉、红烧猪蹄粉、肠旺粉、剪粉等米粉店尤其多。唯独支记关门闭户,原来人家每天下午五点关门。

那就去斜对角这间店面整洁的叶记干鸡粉面馆。他家有鸡块、肚条、香菇肉沫、红烧肉、脆哨等各种浇头,价格8元到12元。鸡汤浓而不腻,鸡肉既多又香,那种细密的口感唯有土鸡才具备。四川的肉臊都用肉末炒制,这里的脆哨乍一看却像豆腐干切成细丁,深酱色,似乎炒得过火,不免心生疑惑。拈来一尝,竟然很可口,大概用的五花肉丁,肥肉被炸到七八成干,毫不腻乎;瘦肉浸染了适当的油脂,完全不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味道如此不俗。忍不住向老板夫妇点赞。

第二天中午径直奔向支记,周边的粉店生意并不萧条,跟它一比却黯然失色。支记门口停着四五辆电动车,等着几个快递小哥,还有的从里面拎出两袋沉甸甸的打包盒,飞驰而去。店堂内几乎坐满,见缝插针才觅得几个座位。它的品种很简单:小碗的红烧或清炖牛肉粉(面)12元,大碗14元;额外加牛肉则多8元。此外还有每份95元的清炖或红烧牛肉,百元一份的卤牛肉、牛筋等。

桌对面那位大姐吃得眉眼带着笑意,面前还有一盒清炖牛肉粉,要带回家给孙子。她住得不算近,但每周必定来此过瘾。她碗中红油荡漾,肯定很辣?答曰一点不辣,很好吃。我决定冒险,改成红烧牛肉。要的小碗,结果超乎预期,碗大汤宽,牛肉密集。惴惴然先吃了一口米线,倒也不是不辣,但强度位于既刺激味蕾又不过激的舒适区,恰到好处。每块牛肉都大,有的还是牛筋牛肉粘连,烧得软和化渣。除了芫荽碧绿,看不到其他佐料,甚至品不出任何香料的味道,牛肉却没有一丁点腥膻,香得温厚、悠长。尝了一口清炖牛肉,同样鲜香浓郁。不禁暗自赞叹,人家那么傲娇,每天早早打烊,是有充足理由的。昨天真诚夸赞的叶记,我可以接连吃三顿,支记却可以连吃七顿。

牛丸粿条

去潮汕旅游,机场却在揭阳市,正好趁机逗留。

揭阳这个地名以前只见过一次,是写《晚明风月》一书时。明末文人张明弼以诗赋古文名重一时,擅长弹琴,明亡后曾参与抗清,著名学者黄道周称他“江南第一才子”。张明弼如今被提到之处,往往跟“秦淮八艳”中的顾媚、董小宛相关:其《冒姬董小宛传》是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之外,对董小宛生平、性情最详实的记录。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初一,张明弼与到南京应乡试的冒辟疆等五人,在顾媚的眉楼结盟,即席饮酒赋诗。张的《结交行》半开玩笑半自得地说,他晓得“女人慕色慕少”,自己以瓦砾之姿,深恐辜负顾媚,“以兹君赠如意珠,我反长赋孤鸿辞。”当年顾媚17岁,明眸善睐,艳名远播。而张明弼生于1584年,的确不年轻了。她果真对他有意,还是他迷迷糊糊会错了意?有待探究。

眉楼结盟次年,张明弼成为进士,随后到揭阳任知县。他钳制劣绅,不阿谀上司,遭权贵排挤。处境艰难,官声却很好,有两次欲被改任,数千乡民到上级衙门号哭,秀才们也公开挽留他。张明弼在揭阳刊刻的诗文集《榕城二集》,描述了潮州乃至广东的风土、民情、人物。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6)

潮州广济桥夜景 (卢向前/图)

那天到揭阳已是晚上八点,完全不饿。川航的餐食确实不错,一盒杏鲍菇肉丝饭,比很多餐馆师傅的手艺都好。但还是想立刻吃到念念不忘的广东汤粉,就在酒店周边逛了几条街,只有烧烤、火锅、炸鸡之类。从美团上搜,还有卖披萨、汉堡的,唯独不见粿条——当地人说应该这么称呼。很不甘心地找到一家炒菜馆打听,说可以做。老板夫妇面相慈善,动作麻利,很快端上来一大碗。粿条柔和,口感不错。青菜、瘦肉、生蚝层出不穷,特别货真价实。各种食材的清鲜都显而易见,汤却稍嫌淡薄。这可以理解,粿条并非人家的主营业务。

次日去老城区,三轮车师傅盛情推荐路旁的蚝烙。店伙计现做现卖,颇有意趣:将调和了生蚝、番薯粉、葱花的浓稠蛋液倒入平底煎锅,两面煎至金黄后起锅。外焦里嫩,香气扑面。

揭阳学宫(文庙)、城隍庙、古榕武庙都值得一看。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前厅的八卦形藻井,木雕尤其精湛。学宫前方广场上,两株大榕树枝干粗壮,树荫面积似乎接近篮球场。张明弼曾有《古榕赋》写县署的古榕,后者同样丰姿伟仪。他当揭阳知县六年,肯定多次涉足文庙武庙。当地的粿条、蚝烙,大概也抚慰过这位异乡人的肠胃。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7)

揭阳武庙前厅藻井的明代木雕 (卢向前/图)

张明弼是镇江府金坛(今属常州)人,“一来岭外便如异域,隔世之人矣。”栖身岭南,难捱孤寂。崇祯十五年(1642年)仲秋,他从县署写给盟弟冒辟疆的诗,意犹未尽地回忆起南京的华艳往事,顾媚依旧让他难以忘怀。那时她已名花有主。

潮州有精绝的名胜古迹与闲雅的市井风貌,慢慢游逛,非常舒服:城东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现存最早纪念韩愈的祠宇;全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造型俏丽;穿过韩江内侧的广济门,就进入牌坊密布的古城。街边店铺的美食多姿多彩,潮州菜肴、小吃、甜品,样样精美。无论热闹主街、僻静小巷,还是顾客穿梭的菜市场,卖牛肉丸的店铺、摊位都多。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8)

揭阳武庙屋脊的嵌瓷鲜活艳丽 (卢向前/图)

老城区的潮镇老尾牛杂店紧邻西湖,也是三轮车师傅推荐的。这家老字号店面不小,上下两层几乎座无虚席。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师傅在窗边飞快地切着牛杂牛肉,烫粿条的大锅热气翻滚。有特色的店家果然只追求专精,粿条仅三种搭配:牛杂、牛肉、牛丸,每碗小份25元。

小份却也一大碗。一小撮姜末撒在表面,还配了一小碟红色蘸酱,浅辣微甜,也点缀了鲜艳。粿条滑爽,汤汁清亮味浓,乒乓球大小的牛丸铺天盖地,多得无力消受。但肉丸真是可口,细致绵密又富于弹性。这碗粿条,将我对潮州牛肉丸与粿条的想象,同时解密。理想与现实没有落差。

就个人口味而言,更热爱广州的汤粉和肠粉。汤底清而不淡,瘦肉、猪肝、蔬菜等配料的滋味、分量恰如其分。米粉柔滑,肠粉更是娇嫩。观看师傅将白洁的米浆倒入浅口不锈钢“抽屉”,蒸制肠粉,也十分享受。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9)

广式排骨蒸肠粉 (视觉中国/图)

鱼汤米粉

南昌人推荐的炒粉藏在一条小巷里,有香菇虾仁、红椒牛肉、韭黄肉丝等诸多搭配。米粉炒得干香微辣,干与辣都适度,但此刻喝一口配套的瓦罐煨汤,又觉得店家真是善解人意。子固路那家牛骨粉是抚州风味,牛仔骨粗犷地铺在上面,骨、肉很容易分离,特别香软。骨汤与米粉经过适度缠绵,不油腻不淡薄,彼此成全。

听说湖南米粉也喜欢用辣椒炒肉等做浇头,偏重鲜辣。我们吃过的那款,却又特别。

黔阳古城离凤凰不远,显得更为沉静、内秀。沈从文先生笔下迷人的沅水,也流经黔阳。它与舞水在此交汇,江面辽阔。水中偶尔有小舟飘浮,渔翁一人,鸬鹚三五,十分入画;有女子端着脸盆到水边浣衣,黄绿蓝紫,添了小幅斑斓;石栏之后排列着几位钓客,有人居然独自操弄四五根鱼竿,很有阵势。

黔阳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了不少明清、民国建筑。雕花窗、木铺面、红砂墙、丁字巷,古意郁勃。小城入夜更加安静,路人稀少,老街清幽,全无嘈杂扰攘的声光电火。青瓦、檐角、石板路被月华笼罩,有点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这片莹洁的月色,也曾照临“七绝圣手”王昌龄。天宝七年(748年)他被贬为龙标(即黔阳)县尉后,在这里吟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华古诗词地图,从此无法忽略黔阳。

米粉故事(大米在南方得意忘形)(10)

黔阳古城 (视觉中国/图)

那天傍晚,我们前往老北门,寻访朋友推荐的鱼汤米粉。

这是古城人迹更加稀少的角落,小街略微萧索,城门比较简陋,跨出去几步,石阶外面不远处,就是薄雾渐起的大江。很容易找到米粉店,却吃不成,因为鲜鱼已经卖完。第二天上午游览了芙蓉楼,我们径直赶到老北门。此刻有鲜活的沅江鲫鱼!老板将鱼剖了去鳞,油煎后熬汤,几个大碗不久就端了上来。汤乳白醇浓,又很清腴;肉一抿即化,细嫩鲜甜;米粉被鱼汤浸染后,尤其柔润。除了姜葱油盐胡椒,好像也没其他佐料,怎么可以如此这般鲜美?大概是,沅江鱼特别优异,它们从江水到餐桌近在咫尺,加上老板出手不凡,黔阳又有神秘的灵性……合力造就?

​​​以中国之大、景物之繁,理应更翘盼那些生疏之处。不过,若问我是否愿意再去黔阳,答案却是肯定的。它牵扯人的因素里,鱼汤米粉是重要一环。

王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