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流民起义与湘阴县的设立张一湖,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湘鄂与黄盖湖的关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湘鄂与黄盖湖的关系(为什么要设立湘阴县)

湘鄂与黄盖湖的关系

巴蜀流民起义与湘阴县的设立

张一湖

(2017年6月29日)

(《湖南地方志》2017年8月刊载)

一、“巴峡流民”与“巴蜀流民”

《南齐书》记载:“巴峡流民多在湘土,僧虔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民立湘阴县,从之。”郭嵩焘编撰的《湘阴县图志》和今人编撰的《湘阴县志》,都采用了《南齐书》“巴峡流民”的说法。但是,唐朝房玄龄主修的《晋书》和宋代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却都称其为“巴蜀流民”。

到底是“巴蜀流民”还是“巴峡流民”?作为湘阴县和“湘阴人”历史的一个直接源头,还是应当弄个清楚明白。

(一)“巴峡”与“巴蜀”

巴峡,一般指重庆全境和湖北西南毗邻重庆的恩施、宜昌一带。这里原本是古老的“巴国”的疆域。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巴国,置为巴郡。南朝陈的时候,湘阴县境曾被并入岳阳县,随同岳阳郡一起隶属巴州。

巴蜀,则指古代巴国和蜀国两个地方,亦即今重庆、四川两地。大致来说,重庆为巴,四川为蜀。所以,“巴峡”和“巴蜀”,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区域概念。“巴蜀流民”和“巴峡流民”,当然不能够混为一谈。

(二)汉末、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流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话说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了。自此,中国进入了长时间的战乱当中。为了平息黄巾起义,各地武装集团纷纷兴起,拥兵自重,导致了全国性的军事割据、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混战中胜出,各自建立了政权。

晋泰始元年十二月(公元266年1月),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是为晋武帝。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天下”重新统一。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自公元301年起,西晋王朝爆发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八位王爷为了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八王之乱”持续六年之久,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百姓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猛爆发。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西晋大一统的局面只存在了51年,可谓昙花一现。

公元318年,西晋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政权以长江流域(淮南、江南)为疆域,而北方广大地区则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沦为“五胡十六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矛盾开始凸显。中原诸侯国采用修筑长城的办法,防止和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至秦朝时更是修筑了万里长城,基本形成了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整体防御。到了西汉,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人作战,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境内),差点死在匈奴人手里。此后,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等,都向匈奴屈辱求和,以求苟安,至汉武帝才对匈奴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的征讨,彻底打垮了匈奴。从那时候起,汉朝就禁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西汉末年大乱之后,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新政权建立,需要搞建设,而此时内地由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人口骤减。为了振兴经济,光武帝刘秀下旨废除禁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所以,从东汉开始,北方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的人民逐渐进入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这些“外族人”最早主要是作为奴仆被迁入的。到了西晋时期,奢靡之风盛行,世族大量使用“外族”奴仆,导致北方少数民族人民大规模内迁,外族人口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北方诸民族人民趁机举兵,实行割据,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西晋灭亡后,由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了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北方民族矛盾加剧,原居住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世族,大量向东晋控制区域(淮南、江南地区)迁徙,史称“衣冠南渡”。 加上自西晋以来,天灾不断。西晋永熙、元康(290—299)以后,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大旱连年,“米斛万钱”,大闹饥荒,哀鸿遍野。永嘉(307—312)年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资治通鉴·晋记九》)人祸加上天灾,使得大量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成为“流民”,因而加剧了民众自北向南的流动,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全国性的移民运动。

(三)巴蜀动乱与“巴蜀流民”

《晋书·帝纪第四·惠帝》记载:

(元康六年秋八月)秦雍氐、羌悉叛,推氐帅齐万年僭号称帝,围泾阳。冬十月乙未,曲赦雍、凉二州。十一月丙子,遣安西将军夏侯俊、建威将军周处等讨万年,梁王肜屯好畤。关中饥,大疫。

七年春正月癸丑,周处及齐万年战于六陌,王师败绩,处死之。夏五月,鲁国雨雹。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陨霜,杀秋稼。关中饥,米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

九年春正月,左积弩将军孟观伐氐,战于中亭,大破之,获齐万年。

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在陕西境内的氐、羌族人,在齐万年领导下发动暴动。这场暴动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导致关中地区爆发大规模的饥荒和疫病,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关中地区“米斛万钱”。朝廷下旨,允许百姓出卖骨肉以谋生——这可是突破道德底线、遭至千古骂名的事情,可见当时灾荒严重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关中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成为“流民”,也叫“流人”。这些流民首先来到汉中,然后进入巴蜀。《晋书·李特传》对关中流民迁徙情况作了记载:

元康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

初,流人既至汉中,上书求寄食巴、蜀,朝议不许,遣侍御史李苾持节慰劳,且监察之,不令入剑阁。苾至汉中,受流人货赂,反为表曰:“流人十万余口,非汉中一郡所能振赡,东下荆州,水湍迅险,又无舟船。蜀有仓储,人复丰稔,宜令就食。”朝廷从之,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

《晋书·李特传》的这一段记载,清晰地记录了关中流民进入汉中、再入巴蜀的过程。

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朝廷调益州刺史赵廞入朝担任“大长秋”。这位赵廞是个阴谋家。他掌管益州期间,萌生了像刘备那样割据益州、称王称霸的想法。朝廷的调令,眼看要让他的美梦破产。于是,赵廞铤而走险,决定谋叛。赵廞看中了散在巴蜀的数万关中流民,这些人无田无土,无家无业,甚至无衣无食,正好可以拉拢利用。于是,赵廞打开粮仓,赈济流人。在流人之中,有一个“巴西”(今重庆市西部)人,名叫李特。此人“少仕州郡,见异当时,身长八尺,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晋书·李特传》)他是从汉中跟随流人进入益州的。在李特的身边,还有一班亲族、乡党,都是巴西人。由于李特有才干、做事有主意、为人大度,受到流人的尊敬,在流人中很有号召力。赵廞也是巴西人!所以,赵廞与李特一拍即合。李特帮助赵廞召集徒众,起兵造反。稍后,赵廞杀了朝廷委派的益州刺史耿滕,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然而,刚“起事”不久,赵廞就因为忌惮李特的弟弟李庠的威望与才能而将其杀害,赵、李失和、反目。李特率众离开赵廞,占据绵竹。赵廞心知李特必然报复,所以派出军队防备李特,不料他所派出军队被李特一击而溃,李特趁机进攻成都。赵廞众叛亲离,携妻子仓皇出逃,出逃途中被部下杀死。李特攻入成都,“纵兵大掠,害西夷护军姜发,杀廞长史袁治及廞所置守长,遣其牙门王角、李基诣洛阳陈廞之罪状。”(《晋书·李特传》)李特死后,他的儿子李雄再次攻占成都。李雄攻占成都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乱,蜀地遍地饥荒,连李雄的军队也没有粮米。李雄是个有“仁义”之心的人,并没有“纵兵大掠”。《晋书》记载了李雄攻入成都后的情形:

于时雄军饥甚,乃率众就谷于郪,掘野芋而食之。蜀人流散,东下江阳,南入七郡。(《晋书·李雄传》)

李雄的军队尚且要“掘野芋而食之”,百姓的境况更是可想而知。于是成都地区的百姓纷纷流亡,东下江阳,南入七郡。

这里说了两个地名,一个是“江阳”,一个是“七郡”。江阳在四川泸州,位于四川东部,在成都以东。七郡即荆州。东汉时期荆州原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前三郡基本在今湖北境内,后四郡基本在今湖南境内。西晋时荆湘分治,零陵、桂阳、武陵、长沙隶属湘州)。《晋书》的记载告诉我们,进入七郡的流民,其实是从成都地区流散而来的,是来自蜀地的流民。

至此,我们可以对以上的史料做一个简单明了的梳理:

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陕西境内的氐、羌族暴动,导致大量关中百姓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成为“流民”,也叫“流人”。这些流民首先来到汉中,然后进入巴蜀。

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前益州刺史赵廞勾结关中流民首领李特等造反,谋求割据巴蜀。赵、李反目后,李特战胜赵廞,成为巴蜀地区最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

李特的儿子李雄攻入成都,关中流民成为了战胜者,益州本地人(蜀人)受到掠夺、排挤。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天灾,大批蜀人被迫离开家园。这些人从成都向东,到达江阳地区,随后进入荆州七郡。后来成为荆湘地区巴蜀流民起义首领的杜弢,就是成都人。《晋书·杜弢传》记载:

杜弢,字景文,蜀郡成都人也。弢初以才学著称,州举秀才。遭李庠之乱,避地南平(晋南平郡,在今湖南岳阳、常德一带。郡治在今湖南安乡县境内——作者注)

至此,结论已然揭晓:晋惠帝时期进入荆湘地区的流民是“巴蜀流民”,而非“巴峡流民”。而且,这批流民,主要组成部分是蜀人(即今四川人),而非巴人(今重庆人)。可见《晋书》、《资治通鉴》称“巴蜀流民”是符合史实的,而《南齐书》等称“巴峡流民”,则是偏离史实的。

二、湘阴县的设立

(一)巴蜀流民起义

《资治通鉴·晋记九》记载:

巴蜀流民布在荆、湘间,数为土民所侵苦,蜀人李骧聚众据乐乡反,南平太守应詹与醴陵令杜苾共击破之。王澄使成都内史王机讨骧,骧请降,澄伪许而袭杀之。以其妻子为赏,沉八千馀人于江,流民益怨忿。蜀人杜弢等复反,湘州参军冯素与蜀人汝班有隙,言于刺史荀眺曰:“巴、蜀流民皆欲反。”眺信之,欲尽诛流民。流民大惧,四五万家一时俱反,以杜苾州里重望,共推为主。苾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

杜苾攻长沙。五月,荀眺弃城奔广州,苾追擒之。于是苾南破零、桂,东掠武昌,杀二千石长吏甚众。

《资治通鉴》所称的“杜苾”,在其它地方都被称作“杜弢”。 据《晋书·杜弢传》记载:

杜弢,字景文,蜀郡成都人也。弢初以才学著称,州举秀才。遭李庠之乱,避地南平,太守应詹爱其才而礼之。后为醴陵令。

《晋书》及所有史料都称“杜弢”,记叙甚详。独《资治通鉴》称“杜苾”,不知何因。

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骧发动流民起义,是在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李骧发动起义的地方名叫“乐乡”。这个地名大概是个县级以下的区域名称,因为在《晋书·地理志》的州、郡、县中,都找不到这个名称。从南平太守应詹与醴陵令杜弢联合击败李骧这件事情来看,乐乡应该在南平郡(今岳阳、常德一带)境内。可是,醴陵却离南平郡甚远。而且醴陵当时隶属长沙郡。应詹为什么要找杜弢来帮忙呢?一是应詹与杜弢有交情,二则因为杜弢本是巴蜀流民,而且在流民中很有影响力,所以,应詹才想起要请这位“老朋友”帮帮忙。——只是没想到,杜弢这一来,竟然给当时的天下帮了一个大大的“忙”!

《资治通鉴》称流民“数为土民所侵苦”。杜弢致信应詹则称:“天步艰难,始自吾州;州党流移,在于荆土。其所遇值,蔑之如遗,顿伏死亡者略复过平,备尝荼毒,足下之所鉴也。”可见当时流民的境遇是非常悲苦的。李骧起义后,杜弢帮助应詹平定起义,将李骧击败。然而,由于荆州刺史王澄、湘州刺史荀眺接连处置失当,草菅人命,于是激发了更大规模的流民暴动。本为巴蜀流民的杜弢被推为首领。杜弢领导的巴蜀流民起义,一度占领湖南全境,北上武昌,东入江西,西联巴东,成为晋代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流民起义。

(二)陶侃平定流民起义

《资治通鉴·晋记十》载:

(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周顗屯浔水城,为杜苾所困;陶侃使明威将军朱伺救之,苾退保泠口。侃曰:“苾必步向武昌。”乃自径道还郡以待之,苾果来攻。侃使朱伺逆击,大破之,苾遁归长沙。周顗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敦留之。陶侃使参军王贡告捷于敦,敦曰:“若无陶侯,便失荆州矣!”乃表侃为荆州刺史,屯沔江。

陶侃担任荆州刺史,成为征讨巴蜀流民起义的主要将领。经过两年作战,陶侃取得了上风。杜弢向晋丞相司马睿(后成为东晋开国皇帝)请降。司马睿不许。杜弢又写信给应詹,请应詹帮忙求情。杜弢在信中说:

吾远州寒士,与足下出处殊伦,诚不足感神交而济其倾危。但显吾忠诚,则汶岳荷忠顺之恕,衡湘无伐叛之虞,隆足下宏纳之望,拯吾徒陷溺之艰,焉可金玉其音哉!然颙颙十余万口,亦劳瘁于警备,思放逸于南亩矣。衡狱、江、湘列吾左右,若往言有贰,血诚不亮,益梁受殃,不惟鄙门而已。

应詹对杜弢深表同情,于是将杜弢的书信呈送朝廷,并上言道:

弢益州秀才,素有清望,文理既优,干事兼美。往因使流寓,居詹郡界,其贞心坚白,詹所委究。李骧为变乐乡,劫略良善,弢时出家财,招募忠勇,登坛歃血,义诚慷慨。会骧攻烧南平,弢遂东下巴汉,与湘中乡人相遇,推其素望,遂相凭结。论弢本情,非首作乱阶者也。然破湘川,实弢之罪,亦由兵交其间,遂使滋蔓。按弢今书,血诚亦至矣。昔朱鲔自疑于洛阳,光武指河水以明心,鲔感义归诚,终展力报施,受封侯之宠,由恕过以录功也。詹窃谓今者当圮运之会,思弘远猷,故齐赦射钩之诛,晋贳斩袪之戮,用能济冀戴之高勋,隆一匡之美誉,况弢等素无斯愆而稽颡投命邪!以为可遣大使宣扬圣旨,云泽沾之于上,百姓沐浴于下,则上下交泰,江左无风尘之虞矣。

晋愍帝接纳了应詹的意见,下诏赦免杜弢等罪,并任命杜弢为巴东监军,晋愍帝还派遣前南海太守王运前往受降。

王运宣旨后,杜弢诚心归顺。但是,没想到官军将领为了抓住最后机会捞一把功劳、油水,不但不“停止军事行动”,反而趁机攻击杜弢,使杜弢蒙受很大损失(这件事反映出当时地方军阀对于朝廷的“贰心”)。杜弢大怒之下,杀了钦差王运,向官军出击,并派部下攻占了豫章(今江西南昌)。但是,在多路官军的围剿下,杜弢派出的各路部队很快纷纷失败(分兵为兵家大忌,然诸葛不免)。

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陶侃率部与杜弢对阵。杜弢派部将王贡出战。王贡很轻佻地将脚横在马背上,一副不把陶侃放在眼里的样子。陶侃对王贡说:“杜弢为益州小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天下宁有白头贼邪?”王贡听了陶侃的话,就把脚从马背上放了下来。陶侃知道王贡可以劝降,于是派遣使者去劝说王贡。陶侃还把自己的头发剪下一把,指发为信。王贡遂投降了陶侃。王贡投降后,杜弢所部立时崩溃。杜弢逃走,有的说死于道路,有的说不知所终。陶侃与应詹收复长沙,湘州全部平定,历时五年之久、波及今湖南、湖北、江西、重庆等广大区域的巴蜀流民起义被彻底平息。

陶侃一句“卿本佳人”,至今仍被经常使用,只是,今天大家说的“卿本佳人”意义已经大不相同了。

(三)湘阴县的设立

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八月,陶侃平定荆湘巴蜀流民起义后,荆州、湘州地区的流民归于相对平静。但是,流民始终没有自己固定的家园。160年后,公元474年,此时已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继东晋之后的又一个朝代——宋,湘州刺史王僧虔为了安置巴蜀流民,奏请刘宋朝廷设立湘阴县。

陶侃平息巴蜀流民起义,王僧虔设立新县安置巴蜀流民。这是一碗饭分两口吃。所以,可以这样说,陶侃为湘阴县的设立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王僧虔则是在陶侃打下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了设立湘阴县的历史使命。所以,湘阴县的成立,与陶侃和王僧虔二人关系重大,没有陶侃与王僧虔,也许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出现“湘阴县”这三个字。

陶侃后人中有东晋著名大诗人陶渊明、清道光第一能臣陶澍等。王僧虔则是更是身世显赫,他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丞相王导第五世孙,大书法家王羲之第四世族孙。

编辑:子禾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