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名门振新声-介绍晋剧“张门”弟子王秋英刘巨才

晋剧程玉英最得意的弟子(介绍晋剧张门弟子王秋英)(1)

晋剧须生行不仅有“丁派”、“盖派”、“马派”之说,今天我要给你介绍一名“张门”弟子。吕梁地区晋剧团的须生演员王秋英,以她魁梧的扮相,宏亮的嗓音,潇洒大度的表演,赢得了晋剧观众的喜爱。她功底扎实,唱、作、念、打全面,一招一式还真有点张美琴的风韵。她在晋剧《芦花河》中扮演的薛丁山,《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扮演的杨六郎,《下河东》中扮演的赵匡胤,无不倾注了张美琴老师的辛勤汗水,较好地展现了“张门”艺术的风彩,以至成为该团的看家戏。

晋剧程玉英最得意的弟子(介绍晋剧张门弟子王秋英)(2)

王秋英出生在平遥县香乐村。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晋剧艺术传统的古老集镇。本世纪初,这里就有自己的“戏箱”,每年秋收冬藏的季节,晋剧民间艺人云集排戏,春节就能为乡亲们演出,春暖花开就去犁地、下种......村民王光成的父亲,虽是地主,但他是村长。他规定冬天牲口不准啃麦田,违者罚款。眼看戏班,烧燃吃喝花销没着落,他悄悄把自己家的牲口放了出去,马上告手下人:“是谁家的牲口啃麦地了,捉回来每个牲口罚银20两。”实际是以罚款为名,行资助之实,被传为佳话。半个世纪以来,这个村的“自乐班”始终坚持活动。还有邻村的晋剧爱好者自带吃喝去“打娃娃”。

晋剧程玉英最得意的弟子(介绍晋剧张门弟子王秋英)(3)

王秋英乳名三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受着浓烈的乡音熏陶。她十来岁时,看冀美莲、程玉英等的戏就非坚持看完,自己还照着戏里的人物偷偷扭捏,抖抖架子。郭兰英的师傅郭羊成,别具慧眼,见秋英嗓子好,五官端正,学戏心诚,是个唱须生的好胚子,便欣然收她为徒,传授她《杀府》、《采桑》、《斩黄袍》等,并为她唱、念、作、打的基本功奠定了一定基础。秋英12 岁就能登台演出,那清甜脆亮的演唱,稚态可鞠的表演,赢得了乡亲们的齐声喝彩。

晋剧程玉英最得意的弟子(介绍晋剧张门弟子王秋英)(4)

1956年,王秋英14岁,师傅便保送她到汾西县晋剧团当了演员。在《反五关》、《汴梁图》、《雁塔寺》、《打金枝》、《乾坤带》等戏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并和离石县晋剧团的张金枝、邓巧英配演《打金枝》、《明公断》,初获声誉。

1961年,名贯三晋的女须生张美琴赴老区演出,王秋英看了张老师的戏,对她规范、潇洒的身段和弓架,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投其门下,再求长进。张老师经过简单测试,也看上了这位学艺心切的王秋英。于是每逢节假日,秋英便照例下山,奔走太原,登门求艺。张美琴被弟子的苦心和勤奋深深感动,随到随教,着意传授,不遗余力。教者诚意,学者用功,一招一式辅导,手把手指正,有时候,她的丈夫刀马名师张宝魁也临场指点,亲自示范。王秋英较好地继承了张美琴表演洒脱飘逸,做戏细腻传神的风范,她的唱腔气满腔圆,扮相、身段、作派无不使人联想到张美琴当年的音容笑貌,一招一式规矩大方,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后来王秋英主演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五贯》、《下河东)都得到张美琴的亲传。王秋英尊重师傅,深爱“张派”艺术,但她不囫囵吞枣,原搬照学,而是从人物出发。博采众长,合理吸收。她看过“小果子”马秋仙、晋剧名伶巩继仙、“丁派”弟子白桂英的《斩子》,她见好就学。如“进帐来先问声宋王爷好,八千岁安宁可安宁”,这两句夹板唱的平稳、舒展,这是学的巩继仙的:而“八千岁进帐来君向臣话,君问臣焉能不理不答,三六九我命他巡营瞭哨,大胆的小奴才敢把亲招”,这几句快二性干净利索,她是学的马秋仙的;而杨六郎见到佘太君之后的表演温和、尊重,表现了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是学的白桂英的。使自己刻划的人物性格准确,层次鲜明,正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艺术得以完美。1982 年全省中青年演员调演,王秋英以《斩子》荣获演员一等奖。

王秋英演出的《十五贯》、《下河东》,除了继承张美琴的艺术风格,还吸收了张鸣琴的唱腔特色,根据自己音色的特点,进行了发挥,使唱腔高亢激昂,字正腔圆,韵味浓郁;行腔刚柔相济,圆润甜美,紧二性垛板的演唱抑扬顿挫,从容不迫,旋律优美,余味无穷;她的念白吐字清晰、明澈,节奏铿锵、有力,干净利索,每场演出都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现代戏中,她不仅在《柳树坪》、《朝阳沟》、《刘胡兰》、槐树庄》《三下桃园》等戏中塑造了曹力勤、栓保娘、郭大娘、刘胡兰、女县长等艺术形象,而且在《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洪湖赤卫队)、《三上桃峰》等戏中成功地塑造了李奶奶、沙奶奶、江水英、韩英、青兰等光辉形象,在晋剧观众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在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扮演了韩母,塑造了一个朴实、贤慧,不会讲假话的农村大娘形象,这个戏在柳林县连演十几场,坐无虚席。

1963年,王秋英正当风华正茂的年龄,又经名师指点,真是如虎添翼,她随团赴兰州、延安等地挂牌演出,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名震边城。1978年,她调吕梁地区剧团之后,再赴延安,她演出的《打金枝》,40天连演80余场,甚至出现观众日夜等候在街头买票的盛况,一时风靡革命圣地。之后,她五下呼和浩特、包头等地,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内蒙电台、电视台,多次为她录音录相,广为播放。

人常说:故土难离”。王秋英常年奔波的还是养育和滋润她的吕梁山区。她的足迹踏遍了吕梁山的村村寨寨,辗转于晋中、太原、大同、阳泉。她全身心地扑在晋剧事业上,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三晋父老和家乡人民。

有一次在孝义鱼湾村演出,她高烧不止,可是戏报上是《下河东》,为了不使远道而至的观众失望,她毅然拔下正输液的针头,为乡亲们演出了全剧《下河东》。

在《秦宫月》里,王秋英扮演了厉精图治、发奋图强的秦孝公,既表现了秦孝公对“变革”的辉宏胆略,又表现了在关键时刻对“改革者”公孙鞅的疑忌和忧虑。演唱、气质都有一定突破,这出戏1987年“吕梁杯”调演中荣获“吕梁杯”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