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1

顺治七年十一月,摄政睿亲王不顾旧疾未愈,再次出猎边外,结果马上大将军不慎跌成了床上病王爷。不及一月,外强中干的多尔衮,在喀喇城一命呜呼,以三十九岁的阳寿英年早逝。

摄政薨世,朝野震惊。十四五岁的顺治帝无需归政的仪式,独立颁发人生第一道圣旨,以多尔衮生前安排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料理六部事务。久在压抑中磨练的少年天子,老成地安排聚力夺权的亲信和步骤。

多尔衮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多尔衮身后荣辱二月巨变)(1)

《清宫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

摄政灵柩还京,顺治帝率王公大臣,俱缟服,迎殇于东直门外哭奠。哭奠者中,有哀痛前途未卜的,有含泪掩饰心笑的,有准备奋起反击的……顺治帝悲喜交集,还是给多尔衮追尊了一顶“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的特大号帽子。多尔衮成为了史上唯一享受摄政大权而被追尊无上荣耀的荣誉皇帝。

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拿多尔衮攻击、损害顺治帝及其父兄,来炮制的这份多尔衮罪状,激怒少年顺治坐在多尔衮抢来的至尊宝座上,对摄政睿亲王的功高震主,更是忌讳。济尔哈朗在第一句,说自己也是辅政,却遭多尔衮排挤、构陷出局。济尔哈朗以所谓损害顺治尊严和权威的微末事功,但能让年轻自负的皇帝气盛恼怒。

分析济尔哈朗的证词,多尔衮确实有独擅大权、僭越自专的诸多行为,但他作为摄政王,在皇帝尚未亲政时,完全可以代表皇帝统筹朝政、发号征讨。济尔哈朗只用少年顺治忌恨的问题说事,而不言多尔衮为何在非常时期简政集权的必要性和效果,也没有说多尔衮在大权独揽时为何不因利乘便,真正自立登基。当时满清政权入主中原,面对还未彻底平定的明朝疆域及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多尔衮实行权出一处,政令统一,在八旗山头林立的情势下强化中央权威,便利了原来偏居辽东的清朝势力,在广阔的中原迅速站稳脚跟。

济尔哈朗自知独自攻击多尔衮,容易授人打击报复的话柄,故而联合顺治的三个堂兄来攻击他们的亲叔叔,借助早已愤怒的皇帝,意欲彻底肃清多尔衮的影响和权威。故而,他的诉状中,多的是人身攻击,而缺乏依据说事。

不堪摄政折磨的顺治帝,要摆脱多尔衮的阴影,重新树立自己君临天下的权威,正需要一份攻击性而不需客观的文字。

3

虽然后来乾隆帝在为多尔衮平反时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清史稿·多尔衮传》),把阴谋宵小之徒,指向苏克萨哈等多尔衮生前的近侍。但是,济尔哈朗在这一起倒多案出力最狠的角色。

按人情关系而论,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堂兄,即太祖亲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十岁那年,舒尔哈齐阴谋另立门户,移师黑扯木,遭太祖镇压囚禁。太祖一怒之下,将舒尔哈齐的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诛杀,仍打算将他的次子阿敏处死,只是在皇太极等人的求情下,阿敏才逃过一劫,免于一死。两年后,舒尔哈齐死于幽所,也有传言说是被太祖秘密处死。

多尔衮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多尔衮身后荣辱二月巨变)(2)

《太祖秘史》舒尔哈齐教训代善等几个子侄

济尔哈朗自幼被太祖接至宫中抚养,但他未必不对太祖诛杀了自己的父亲和两个哥哥有恨。当年,太祖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仅凭十三副盔甲起兵,为枉死的父祖复仇。这份复仇的种子,应该也在济尔哈朗心中萌芽生长。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就曾表现阿敏拿太祖处死舒尔哈齐说恨,对太宗的政令进行抵制。而在历史上,阿敏也阴谋自立,杀降唱反调,遭太宗幽禁,也于崇德五年死于幽所。

济尔哈朗兄弟九人,大哥阿尔通阿、三哥扎萨木图死于太祖之手,二哥阿敏被太宗幽死。四哥图伦死于多尔衮摄政的顺治五年,五哥寨桑武死因不详,七弟诺穆岱十三岁夭折。舒尔哈齐第八弟费扬武于崇德四年受外籓蒙古贿赂,被太宗削爵,八年代戍锦州病逝。九弟瑙岱因获罪黜去宗室为庶人。

至顺治七年,济尔哈朗的父亲兄弟,皆以亡故,而死因大多与太祖、太宗和多尔衮有关。可以大胆的说,济尔哈朗要严惩太祖太宗所爱的多尔衮,很有为父亲兄弟复仇的因素。在他心里,大清江山有一半是其父舒尔哈齐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他们这一支却没有坐享天下,反而家破人亡,大都死于非命。

4

太宗崩后,他被推选为新君的第一辅政亲王,而且顺治帝在北京重新即位时,加封他为信义辅政叔王,位居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之前。

济尔哈朗最早拥立豪格,与多尔衮争位,但济尔哈朗并不坚定,认为肃“王性柔,力不能胜众,议遂寝”(《清世祖实录》)。豪格作为太宗皇长子争了也枉然,而济尔哈朗作为太宗堂弟、豪格的人,成为了辅政叔王。他无疑是豪、多帝位争夺战中,除去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之外,获利最多的人。只是他没料到多尔衮最终以能力占了上风,更没料到何洛会出首将他和豪格的所谓谋逆扯到了一起。他被多尔衮慢慢地排挤出了朝局。

多尔衮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多尔衮身后荣辱二月巨变)(3)

济尔哈朗加罪多尔衮时,称他在建造府第时与宫阙无异,而他自己被多尔衮罢免辅政,也有一条是顺治“四年二月,以造第逾制,擅用铜狮、铜龟、铜鹤”。他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被多尔衮作为降其为郡王的一条罪状。济尔哈朗辅政,也不是真正尊重幼主的。

《清史列传·济尔哈朗传》记载:“顺治元年正月,王集内三院、六部诸大臣,谕以政事先白睿亲王,书衔名亦先之。”济尔哈朗让众人以多尔衮为出头鸟,或许就是知其性格,而故意挖的陷阱。济尔哈朗主动让位、让名多尔衮,也是要激发多尔衮争权擅政,但待多尔衮一死,马上以独专擅权为多尔衮铸造了一桩延续一百二十七年的铁案。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记载,顺治十二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上疏:“太宗创业盛京,同事诸王俱树勋劳,而睿王之功为冠。”一等子许尔安也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请求恢复爵号,修葺坟墓。他们援引成王周公事迹,指睿亲王摄政有功。

济尔哈朗勃然大怒,将彭、许二人骂了个狗血喷头:“睿王方入燕京,逆天专政,肆行无忌。至皇上茂龄,仍不归政,篡迹彰着,天厌其恶,不终其年,似此罪魁,且言功侔周公可乎。此辈阳应求言,阴图构乱,违天悖上,紊乱朝纲,煽惑国家,情罪甚大。虽当开言路之时,难以宥免。”(《清世祖实录》)

在济尔哈朗的主持下,诸王大臣众议,将彭、许二人,论罪当死,从宽流放宁古塔充军。

5

清军入关,睿亲王功劳最大,已成历史共识。乾隆帝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孟森说:“清之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而济尔哈朗为了制止群臣非议,自恃率兵攻克山海关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而认为“彼时燕京,不过一空城耳”,将多尔衮入关定鼎燕京的功劳化小。

济尔哈朗虽然年长多尔衮十三岁,都是在太宗朝才开始建功立业,但论及功劳大小、能耐强弱,多尔衮都要胜过几筹。

萧一山《清代通史》论及济尔哈朗在顺治年间的功劳,只有一句笼统的:“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济尔哈朗遭多尔衮排挤出局,以定远大将军外出领兵征战,但他的功劳,还在遭他打击的阿济格之后,无法与统兵作战、定鼎北京的多尔衮相提并论。

多尔衮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多尔衮身后荣辱二月巨变)(4)

而被济尔哈朗夹私进行复仇式痛打的多尔衮,萧一山评价:“在入关初,总成其事,揽权行政者,则睿王多尔衮也。使清无多尔衮之摄政,无范洪诸人之运筹,无多铎等之征伐,则清之一统,未可必也。”这是对历史一个客观的评价。

济尔哈朗为顺治帝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出了第一大功,最后被奖励叔和硕郑亲王之尊位。但是,已谙熟权谋的顺治帝,“以王年老,一切朝贺、谢恩悉免行礼”,将济尔哈朗再次排挤在朝政决策圈之外。当时,济尔哈朗还只五十六七岁,不算太老。济尔哈朗不久去世,也未必不是夺权不得而抑郁而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