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二回、第三回分别描述了两位拥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都曾饱受着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年近花甲还未成为秀才,也因此长期忍受着儒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是两人都在经历了二十余次的失败后,终于迎来了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周进在其姐夫金有馀的帮助下,以二百两银子获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宝贵机会;范进则在考场遇到了主考官周进,周进看懂了范进晦涩难懂的文章,范进最终获得了秀才的身份。

儒林外史周进讽刺情节(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1)

对于周进来说,终于有了秀才的身份,就是其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周进把科举看作是唯一的出路,一边坐馆教书一边准备科举考试,学问定然是不错的,否则也不会有人请他坐馆。然而周进到了六十多岁却还是个童生,连个秀才的身份都没有得到,而他的学生,十几岁的顾小相公,都进了学有了秀才的身份。周进不是秀才,所以就没有资格再给顾小相公当老师,因为自己学生成了秀才而失业,这是多么讽刺的事情,周进恐怕做梦都想的是如何成为秀才。

儒林外史周进讽刺情节(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2)

对于范进来说,秀才的身份同样遥不可及,二十岁开始参加考试,一直到五十四岁还是一无所获。范进和母亲妻子住在一起,是否有儿女文中没有提到,至少三口人住的是一间茅草屋和一间披房,两间极其破烂的房子。吃饭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吃肉更难得,除非胡屠户来了,衣服也不可能温暖,范进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在考场里冻得乞乞缩缩。旁人对他的态度,通过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就可以大致了解,每次见面胡屠户都要骂的范进狗血喷头,这还是范进成为秀才之后,之前只会更加恶劣。

儒林外史周进讽刺情节(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3)

周进与范进,从童生到秀才花了三十几年时间,然而从秀才到举人都是一次就成功了,从举人到进士还是一次就成功了。这在《儒林外史》中绝对算得上是一件怪异的事情,很不符合正常的规律,古代科举考试肯定是考秀才最容易,考举人较难,考进士最难,而周进、范进的这种情况则违背了科举考试的一般规律。能够一次性通过乡试、殿试,至少说明周进、范进的学问的确是很好的,而至于他们为什么迟迟不能成为秀才,则有着特别的原因。

儒林外史周进讽刺情节(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4)

主要原因或许有三,第一,主考官水平很差,不能读懂晦涩难懂的文章,世上糊涂试官屈煞了多少英才,在最初级的科举考试中,这是极有可能的;第二,童生的考试监考制度不严格,考官可以现场看试卷,而考生就站在旁边,难免会因为考官对于考生的主观印象而影响考试结果;第三,拿钱买秀才名额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狗屁不通的儒生,因为家里有钱贿赂考官,就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别人的名额。

儒林外史周进讽刺情节(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5)

周进与范进,又都有着同样的特点,或者说是缺陷,年龄很大、家境贫寒、形象不好,他们两人完全没有考官喜欢的样子,而且没钱没势,就不幸成了被贿赂者占用名额的首选。周进和范进,就这样遭受着极不公平的对待,所以他们怎么努力,也没有取得本身并不难取得的秀才身份。但是一旦他们突出重围,有了参加乡试、会试的资格,在所有考生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主考官并不能知道考生的形象差异,仅仅比较文章的优劣,周进与范进就很有优势了。

儒林外史周进讽刺情节(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6)

根据以上论述,《儒林外史》中的怪现象,周进、范进考秀才难,考举人反倒容易,也就可以解释。童生考试的漏洞与弊端,让贿赂考官者可以很容易达到目的,让有真才实学者失去本该属于他们的成绩,就是造成此种情况的真实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