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造”(即“汉阳式”步枪)有着“中华第一枪”的美誉。

汉阳造全部枪型(中华第一枪汉阳造)(1)

说起“汉阳造”,就不能不提到清末洋务派大臣张之洞。1888年(光绪十四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拟在广州筹建新式枪炮厂。次年因调任湖广总督,遂将广东订购机器改运湖北(继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不愿付清定购机器尾款之故),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创设湖北枪炮厂。1892年动工兴建,1894年建成,次年开工生产,陆续扩建成拥有炮、炮架、炮弹、枪、枪弹、钢药等分厂综合性兵工企业。虽创建时间晚于上海(江南制造局)、南京(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七九步枪(五连珠毛瑟枪)、克虏伯式山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汉阳兵工厂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1904年(光绪三十年)湖北枪炮厂改名为湖北兵工厂,1908年湖北钢药厂并入,改名兵工钢药厂。1912年7月湖北湖北钢药厂部分剥离,复名湖北兵工厂。1914年又改称陆军部“汉阳兵工厂”(1917年4月湖北钢药厂并入汉阳兵工厂,1932年独立为汉阳火药厂。)。

汉阳造全部枪型(中华第一枪汉阳造)(2)

湖北枪炮厂所生产的武器中,被人们称之为“汉阳式”的七九步枪最为著名,成为清及中华民国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 “汉阳式”步枪全称为7.92毫米(口径)88式毛瑟步枪,是根据德国在1888年采用无烟火药和铜镍合金被甲弹头制造的一种新式步枪,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名为“八八式”步枪(或汉阳式步枪),但人们习惯称汉阳造(因汉阳兵工厂是其主要的生产厂之故)。 初期生产的“汉阳造”,在枪管外加装一个隔热护手的套筒,因此被称为“老套筒”。从1904年起,汉阳兵工厂除掉这个实用价值不大的套筒,并将枪管加粗(将枪管外径从13.4毫米加大到14.8毫米);之后,“汉阳造”又出现多种改进型,设计更趋合理(1910年增加上护木盖,又将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样改良为88式表尺为固定弧式等)。

汉阳造全部枪型(中华第一枪汉阳造)(3)

有资料表明,从1895年正式投产至1907年张之洞离鄂,湖北枪炮厂共造步枪11万支,枪弹4000万余发;生产各种炮985尊,炮弹98万余发。 除此之外,湖北枪炮厂于1913年研制生产了陆路炮(仿德国);1914年由刘庆恩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1920年研制生产手枪(仿德国);1921年研制生产机关枪(仿美国)和过山炮(仿日本);1922年研制生产炸药;1924年研制生产迫击炮(仿英国);1925年研制出平射炮(仿日本);1926年研制生产飞机炸弹;1927年开始生产手榴弹。 自1895年正式投产投产至1928年,汉阳兵工厂生产各种枪支70余万支,炮2200余门,枪炮弹4.33亿颗,炸弹864枚,手榴弹3.5万多枚。“汉阳造”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中创下了不朽的辉煌。 “汉阳造”步枪的创造者是余庆鳌(1867-1925)江西湖口人。又名余序琳,字步升。早年随父亲余宏智在江苏南京一带做木工活。1883年(光绪九年)在江苏南京读完小学,毕业后被父亲余宏智送进南京金陵机器厂学习机械绘图。1891年,由于余庆鳌在枪炮制造方面颇有造诣,清政府聘其担任安徽督造枪炮,第二年又将其调往江宁制造局。不久赴台湾兵工厂,充当匠目。1893年受清廷赏赐五品顶戴。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设兵工厂,闻听余的才干,把他“挖”到了湖北枪炮厂,聘为制枪领工,仿制从德国购买的步枪。为了尽快造出样枪,建言张之洞果断引进外国钢料并取消套筒,成功地制造出汉阳造步枪。1914年奉派远赴欧洲,学习考察英、德、法、俄军事工业。1917年5月回国任汉阳兵工厂枪炮课课长。被国民政府授以五等文虎勋章。1921年与刘庆恩、郑令治等仿造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成功,其制成时间恰为民国10年10月10日,被称为“三十节重机枪”。1923年获四等文虎勋章,并补授陆军步兵上校衔。同年升任汉阳兵工厂会办。1924年陆军部批准为暂行兼署会办。1925年5月12日在湖北武汉病逝,葬江西湖口。 1934年,国民政府兵工署向德国索要了1888式步枪的图纸。1935年开始组织生产中正式步枪(巩县兵工厂首先仿制成功德国1924年短式毛瑟步枪为制式步枪,定名为24年式步枪,又称中正式步枪),以便取代“汉阳造”。1938年6月湖北武汉沦陷前,汉阳兵工厂奉令迁往至湖南辰溪。同年11月汉阳兵工厂解体,其中汉阳兵工厂改成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兵工厂(1940年迁四川巴县。1946年撤销。1949年改为第50兵工厂分厂)。次年迁四川重庆的所制炮厂归属炮兵技术处并入第50兵工厂,制枪厂被并入军政部兵工署第21厂( 原南京金陵兵工厂,今重庆建设厂),所制造出来的步枪也改名为“汉式七九步枪”(21厂生产的88式在枪的节套上刻有“汉式”二字及21厂厂徽),直至1944年停产。至于汉阳兵工厂未能迁的枪弹、机枪、手榴弹、机器等分厂并入第十一兵工厂(原河南巩县兵工厂。1915年从汉阳兵工厂调拔人员和设备到河南巩县设立分厂。1921年建成。1937年11月迁湖南安化。1938年6月改称第十一兵工厂)。1940年春,与第十一兵工厂同时奉令继续西迁至四川重庆。由于日军截断入川通道,惜两厂仅有部分入川,在重庆合组成第一工厂(1946年3月并入第21厂),而未能迁的在湖南辰溪和安化组成第十一工厂。

汉阳造全部枪型(中华第一枪汉阳造)(4)

根据美国武器研究者史宗宾估算,1895年至1944年,“汉阳造”总共生产了1083480支,其中汉阳厂贡献了876316支,重庆的21厂生产了207164支。 而“汉阳造”在清末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共和国政府朝鲜战争)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其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成为了中国兵器史上的一个传奇。 抗战胜利后,1946年,第十一兵工厂奉令迁武汉,在武昌原日军岛贯(光)部队修械所和原汉阳兵工厂厂址建厂。次年,在原汉阳火药厂址上建设新火药厂——第二十六厂。1948年第十一兵工厂奉令南迁湖南株洲与重庆兵工厂合并,改为第三十兵工厂,厂部设在武昌阅马场原清朝造币局,下设六个制造所,主要生产手榴弹、枪榴弹、信号枪、掷弹筒。同年,兵工署命令第三十兵工厂在武汉金口镇建设新厂,拟将第三十厂迁到此地,已建成两个车间。民国三十七年(1949)春末,武汉临近解放,国民政府武汉行辕主任白崇禧强令第三十厂南撤柳州,并由该厂在原汉阳兵工厂旧址组织武汉留守处。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接收,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军械部修械厂”。1951年成立了七五四工厂。1958年搬迁至武昌县(今江夏区)纸坊境内白云洞。此后,工厂先后更名为江O四一工厂、七O三工厂,1965年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O三工厂。 如今汉阳兵工厂风光不再,已改造成了汉阳造文化创意园区。附:1895-1900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37毫米、47毫米、53毫米、57毫米架退式后装炮290余门。1897年湖北钢药厂经汉口礼和洋行向德国格鲁森厂购买制造无烟药全套设备,1900年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10小时产无烟药15公斤,年产量50吨。从1895年至1949年,全国共生产无烟药3750余吨,其中湖北钢药厂生产2675吨,占总产量的71.3%。1913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克虏伯式29倍75毫米野炮(又称陆炮)。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称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到1928年为止,累计生产68门。

汉阳造全部枪型(中华第一枪汉阳造)(5)

1922年汉阳兵工厂也试制成功迫击炮2门,经试验,射程可达300~500米,但炮弹未爆炸,末投产。1923年,该厂仿英斯托克斯式,试成75毫米迫击炮,炮重612公斤,最大射程1500米。1924~1928年共生产1055门。1925年该厂又制成英式83毫米迫击炮,到1926年共生产107门。 1925年,汉阳兵工厂仿造英国斯托克斯式迫击炮生产出83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可达1600米,至1926年共生产107门。1929年,汉阳兵工厂也试制成功37毫米平射炮,最大射程3120米。

汉阳造全部枪型(中华第一枪汉阳造)(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