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我们祖先奉献给古代世界文明的一份珍贵礼物。印刷使得文字、思想的传播效率得到空前解放,从此阅读与思考成为更多人们的机会和权力。可以说,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平权运动,原来贵族统治阶级所能独占的文化权力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得到释放了。

但是,印刷还需要必须的物质技术条件。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1)

我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使用了文字,人们把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写在竹木简牍上、昂贵的丝织品上。但是这些载体形式都不便利。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2)

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变得通行易得,人们就抄写文字,再把纸张黏贴起来,成为卷轴。这就是卷轴装。

到了印刷时代,印版是长方形的,印面也是长方形,进而书册也被装帧为长方形,和我们今天的书籍一样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古代的书籍走过的道路,有竹木简牍,有丝织绢帛,有书写的卷轴,最后到了方形的册子。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3)

当然现在还有电子书。

那么,我们古籍版本所讲的书籍,是哪一部分呢?传统上所讲的古籍版本学,是指印刷术发明应用以后的书籍传播复制、继而引起的复杂的传本问题。

我们把主要由考古发现得来的古代竹木简牍、敦煌卷轴交给古文献出土文献专业去研究讨论吧。这是因为传统版本之学成熟于明清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发现简牍文书,人们研究讨论收藏的主要是印刷的书籍本子。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4)

那么,什么是印刷呢?

印刷,本质上讲,是一种图形图像的转移复制的技术。商周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大型的青铜器,上面有精美的纹饰或长篇的文字,这都属于图形图像,都是事先在模范上铸造转移到铜器上去的。

后来,秦汉时期又大规模搞石刻文字。纸张发明以后,人们在石刻文字表面制作拓片,把文字大段大段地复制下来,有点儿印刷的意思了。当然拓片是阴文的,文字呈现白色而纸面是黑色,与白纸黑字正好相反。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5)

印刷的另外一个技术基础就是印章。印章很早就出现了,早期印章不是盖在纸上的,而是加盖在封泥上的,用来给公文、书信的卷轴保密的。印章表面的文字是反刻的,钤盖出来就是正字了。把印章扩大,大规模地印制正面文字,是不是也刺激了人们发明印刷术呢?有这方面的因素。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6)

真正的印刷术,诞生于佛教。唐代的时候,佛教很兴盛,社会上信众很多。佛教讲究偶像崇拜,也要唱念经文、咒语,需求量很大。在这种需求刺激下,佛教徒率先使用了印刷技术来传播宗教宣传品。

早期的印刷,有的是捺印,有的是漏印。捺印和印章是一致的,就是刻一枚小佛像,多次钤印,成为“千佛”、“万佛”之多。漏印,是把要印制的图形事先镂空,使得颜料漏下,印在纸面上,就如同我们今天制作横幅标语,给大卡车车身喷绘放大号一样的。捺印、漏印,还很简陋,不能说是成熟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7)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是 1966 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叫《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很长的一个佛经卷轴,是印刷的。经文是汉语,其中使用了武则天时期制造的几个汉字,如“埊”。这所寺院是公元 751 年所建,那么这件印刷品就相当于我们唐初武则天时代了,应该是在中原印刷,传播到朝鲜半岛的。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8)

敦煌藏经洞还出过一件《金刚经》,卷轴装的,是唐代咸通九年一个叫王玠的人给他父母亲祈福,出资刊刻印刷的。咸通九年是公元 868 年,唐代晚期。这件《金刚经》,卷首有一幅佛画,线条纹饰复杂精美,构图饱满,文字书法也很好,可见当时雕版印刷的水准不低,印刷术应该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

近几十年来西安地区、成都地区的一些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一种叫“陀罗尼经咒”的印刷品,呈正方形,中间是一幅佛像,围绕佛像是轮回状的梵文咒语,是信奉佛教的死者生前随身之物。墓葬的时代也在中晚唐。在敦煌也出土了一些单张印刷的佛像,有观音菩萨像,文殊菩萨像,往往上图下文,有的有年款,也是五代到北宋初年的。

总之,这些早期的印刷文本,都是佛教的宣传品,是满足大量信徒的宗教需求而制作的。用抄写、绘画的办法复制,显然效率太低,不能大规模传播,于是印刷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与此类似,敦煌还出土过唐代晚期的一些“日历”,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之类,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东西,也是印刷的。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早期印刷术的产生与应用的特点。大约在唐代前期就有了印刷技术。

早期印刷品多数是单页,或者是卷轴,大都是佛经咒语佛像日历一类,与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密切相关。还都不是士大夫阅读需求的“经史子集”之类正经书籍。这些宗教宣传品,往往有佛像、图画,但很粗糙;文字字体也比较古拙,和同时代敦煌出土的抄写佛经是一个路子,有点儿北魏书法的风格。这类纸质文本,也只能在墓葬、佛塔、西北沙漠地区才得以保存。

我们讲到印刷术,印刷还得有物质基础。

这里我们讲讲传统的造纸和制墨,这也关乎到未来印刷品的鉴定。

纸是古代中国奉献给文明世界的重要礼物。纸的本质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把植物纤维漂洗、柔化,使之沉淀,形成平整致密的叠压层,用以书写、印刷等用途。

纸出现于西汉,东汉发明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打碎造纸,蔡伦纸光洁便宜,适于书写,最终取代了粗笨的竹木简牍。传统造纸仍然沿袭了千年以来的古法,分为捣碎、漂洗、制浆、捞纸、晾晒等工序。传统纸是人工捣碎树皮稻草竹子等,纤维比较长,偶尔有草棍、纸毛, 纸帘的压痕比较明显,质地柔韧坚实。由于原料不同,纸的质量也有差异,竹纤维纸容易老化、发黄、发脆。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9)

下面讲制墨。传统的墨,是烟墨。人们刮取瓷器窑烟道中的碳灰,加入动物蛋白胶,药材香料,经过发酵、炮制,最后制成墨锭、墨汁等。明清以来,有许多制墨名家,他们的墨锭质量优良,光亮漆黑,芳香耐久,上面还有精美的纹饰图案,本身就成为文人追求的文房艺术品。有的制墨家还把墨锭图案花纹独立出来,刻书出版,形成“墨谱”供人欣赏。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10)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刷品的鉴定)(11)

其中,广为流传的来源于古徽州的徽墨,价值连城,好墨难求。

大家对于印刷及印刷品还有哪些了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