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台》已经落幕,萧燕燕也早已故去,那么她为什么能在辽国众多的“萧太后”中一枝独秀呢?这当然离不开她对辽国的贡献。那么萧太后对于辽国最大的贡献又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会说,必须是军功啊,萧太后“听政”近三十年,最值得称道的,不就是她打败过宋朝的两任皇帝吗?但骆驼并不这样认为。

宋辽战争中的萧太后(萧太后对辽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1)

为什么骆驼会这样认为呢,我们先来看下萧太后的两次“军功”是怎么来的。萧太后的第一次“军功”,取自宋太宗赵光义。当时萧太后的“原配”辽景宗耶律贤,刚刚在南征中被宋军击败,不久之后就“英年早逝”,当时继位的是年仅12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圣宗因为年纪小,所以政事由母亲萧太后打理。

萧太后虽然出身于“后族”一脉,家族的势力非常强大,但是毕竟独立难支,于是她就非常倚重当时的重臣韩德让。因为韩德让并非是契丹人,而是中原人,所以他和萧太后“交往过密”,在契丹人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新闻。当辽国内部君臣有了“嫌隙”的消息传回宋朝以后,赵光义决定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史称“雍熙北伐”。

宋辽战争中的萧太后(萧太后对辽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2)

因为这场仗,赵光义准备的相对充分,又集结了大量的兵马,所以前期打的也算顺风顺水,但是后来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能完成既定任务,反而被萧太后给打成了“驴车皇帝”。萧太后第二次著名的“军功”,是取自宋宋真宗赵恒,也就是电视剧《清平乐》男主的亲爹。

当时的辽国,在萧太后的治理下变得兵强马壮,因此萧太后决定南征大宋,妄图一统中原。不过虽然辽国的骑兵善战,但是面对大宋的险关要隘依然打的很辛苦,打了一段时间之后,萧太后感觉不划算,于是就决定和大宋议和。本来这时的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宋真宗胆怯,没有敢趁机收复失地,而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辽战争中的萧太后(萧太后对辽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3)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萧太后的第一功,其实就是场保卫战,而第二功,虽然是主动出击,但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战果。那么萧太后对于辽国的“真正大功”到底什么呢?骆驼认为,应该是她制定的两项制度。她的第一个制度,是针对皇室宗亲的约束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削去亲王们的军权,并要求他们不能“非法集会”拉帮结派的搞串联。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制度的意义不太了解。骆驼这里简单的给大家做个简介。

在萧太后辅佐儿子当皇帝之前,契丹人曾有五位皇帝,分别是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耶律阮、耶律璟和耶律贤。阿保机去世前,曾把长子耶律倍立为皇太子,想让他继承大统,以实现“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他死后,述律太后却赶跑了耶律倍,而拥立了二儿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去世以后,述律太后本打算把国家交给三儿子耶律李胡,但是契丹贵族们却强行拥立了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

宋辽战争中的萧太后(萧太后对辽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4)

耶律阮没当几年皇帝,就在族人的反叛中被杀死,而辽国的皇位则到了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璟手中。耶律璟因为残暴好杀,最后被手下刺杀,皇位又再一次回到了耶律倍的孙子耶律贤(《燕云台》中的耶律贤)手中。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萧太后掌权之前,辽国皇帝的每一次更替,都是一场消耗国力的内战。而萧太后的对宗亲的削权,极大削弱了这种内耗,这无疑对辽国的传承有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萧太后另一项重要的制度,是契丹人和中原人“同罪同罚”。众所周知,辽国是一个契丹人建立的国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自辽国的二当家耶律德光在位以后,辽国内的中原人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以至于耶律德光不得不专门为中原人,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大量任用中原人为官。

宋辽战争中的萧太后(萧太后对辽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5)

不过虽然从耶律阿保机开始,辽国的一部分人就开始重视中原人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中原人依然属于“二等公民”,《燕云台》中的男主,萧太后的绯闻男友韩德让,虽然在辽国位高权重,但是直到晚年,才真正摆脱了奴隶的身份。而在民间,契丹人和中原人的待遇差别,更是非常明显。这种事如果处理不好,既会在当时削弱中原人对辽国的认同感,也会在未来成为辽国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

而中原人如果稳定,那么将会对辽国有三大好处。一是不会内乱,造成辽国的内耗,二是中原人的种植、采矿、筑城、守城等能力,对辽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三是契丹当时地广人稀,人口基础小,如果没有中原人的加入,契丹其实很难有大的发展。萧太后在位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做出了改变,这对于后期辽国的稳定发展,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辽战争中的萧太后(萧太后对辽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6)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萧太后虽然打败了两任宋朝皇帝,取得了很大的军功,但她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辽国的制度完善上,如果没有她,那么契丹未必会打不过大宋,但是如果没有她,那么辽国的历史极有可能不会那么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