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的传说(百家姓前世今生)(1)

【姓氏起源】“天下无二蒋”,蒋来源比较单一和纯正。据《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因功被封在蒋为君,建立蒋国(今河南省固始县西北的蒋乡),那时的蒋国只是周朝的一个小国。春秋后期,蒋国被楚国灭掉,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就是蒋氏。【全国的分布】蒋姓最初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发展。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陕西,东迁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唐初,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蒋姓将佐随从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由于乱世及宋室南迁,大部分在朝为官的蒋姓人迁到了江苏、浙江地区;元明清时期,蒋姓人仍持续辉煌在江苏、浙江一带。明末清初,有广东、福建地区的蒋姓移居海外。如今,蒋姓已分布天下,尤以江苏、四川、浙江、湖南等省居多。【姓氏名人】蒋琬:字公琰,东汉末年零陵郡(今属湖南永州零陵)人,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用,任丞相长史。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义兴(今江苏省宜兴)人,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其代表作有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蒋仁:别号吉罗居士、女状山民,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篆刻画、书法家。被誉为“西泠八篆”之一的蒋仁,其篆刻以丁敬为宗而能自出新意、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为人奏刀,流传作品不多。蒋介石:名中正,浙江省奉化县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失败,投靠孙中山。后任大本营参谋长、黄埔军官学校校长。1928年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1948年,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败退台湾,后建设台湾;1975年在台北病逝。蒋筑英:浙江省杭州人,我国著名光学科学家,全国劳动模范,毕业于北大物理系,他为“四化”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奉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楷模。【姓氏文化】蒋氏祠堂蒋氏祠堂坐落于浙江省奉化溪口城建中心地段,是溪口街上蒋姓宗氏在春节、清明等节日祭祖、演戏、聚众及举办其他红白喜事的主要场所。该祠堂建立年代久远,在清朝康熙五十五年,曾进行一次较大的修缮。1930年,蒋介石扩建故居丰镐房的同时,又将老祠堂进行了翻修、扩建,并亲自题写了“忠孝传家”牌匾。此次经过修建后的祠堂面积超过他的故居丰镐房,且气势宏伟、壮观,很是气派。族里人祭祖、看戏等活动都很方便;两边还有厢房,可供十多户族人居住。1937年4月,蒋介石的长兄蒋介卿染病身亡,灵柩停放在“蒋氏祠堂”,在此举办丧事。当时的溪口蒋姓族人都聚在蒋氏宗祠参加葬礼。两年后,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被日军侵略飞机炸死,也在“蒋氏祠堂”举办丧事。如今,“蒋氏祠堂”里除了摆设着蒋氏家族的历史陈迹外,还展出了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的台湾问题图片以及解说文字,形象地展示了台湾问题及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也成为人们了解蒋氏历史的一大景点。【名人事迹】蒋干中计在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自率领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想要横渡长江,直取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准备大战一场。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名叫蒋干。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做说客,劝周瑜投降,免得大动干戈。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当时,周瑜正在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周瑜将蒋干迎入大寨。晚上周瑜设宴招待蒋干,席间周瑜喝得酩酊大醉。当夜,周瑜大吐了一场,就睡下了。到了二更,蒋干便悄悄下床,去看桌上文书,见一封信上写着“蔡瑁、张允找机会一定要杀了曹操,将首级献给周瑜”几个字,大吃一惊,便偷偷跑回去报告曹操。曹操听后大怒,立即处死了督办水军的蔡瑁和张允。可是当等蒋干见了二人头颅才猛然醒悟,心中暗暗后悔自己中了周瑜之计。

百家姓的传说(百家姓前世今生)(2)

【姓氏起源】沈姓是由国名和封邑(领地)得来的姓氏。关于沈姓的由来,古代的说法并不一致,大体可分为两种,即以国名为姓和以城名为姓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有一个沈国,称为沈子国。公元前506年,沈子国被当时的蔡国所灭,他们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也就是沈氏。周朝时还有一个沈国,其地在安徽省,春秋时被晋国灭了,子孙以国名为姓氏,也姓沈。以封邑为姓氏的沈姓,是楚国王族的后裔。春秋末期,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人有的以封邑名为姓,称为沈氏。【全国的分布】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战国时期,沈氏主要是在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发展繁衍;唐初,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唐末,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宋初大部分人散居到了长汀、延平、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清初,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地区,进而移居到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姓氏名人】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他博学多才,兼通天文、律历、音乐、医药、算数等。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书。沈仕:字懋学,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浙江省仁和人,明代著名散曲家、画家。一直爱好诗书,多蓄法帖名画。著有《明画录》、《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唾窗绒》等。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等,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明代杰出画家。他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于画。其代表作品有《卒夷图》、《仿董巨山水图》、《烟江叠嶂图》、《石田集》、《石田诗钞》等。沈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革命文学家,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杰出的文学作品。沈从文:现代著名文学家,湖南湘西凤凰县人。他是20世纪30年代京派小说的领衔者。其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提供了古朴、优美的湘西生活画卷。代表作品主要有《边城》以及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姓氏文化】沈括与《梦溪笔谈》北宋时期,沈括出身于官宦之家,长大后在京师昭文馆负责编校书籍工作。宋神宗时,沈括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活动,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举司天监,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后因受牵连,被贬职。晚年,他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将平生研究心得和所见所闻集录成巨著《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原书共36卷,今存26卷,此外还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一卷,共30卷。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有200多条,内容包括:数学、天文、气象、地质、地理、地图、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生物、农学、医药等。记录了不少自己的创见。比如:采用太阳历的建议,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制造,对若干地理地质现象的正确解释,对化石现象的解释,对盐类晶体的讨论,各种药方的收集等。《梦溪笔谈》中的许多成就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名人事迹】白面书生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沈庆之的人。由于沈庆之很会作战,经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地,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建议他不要向外扩展领地,因为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地均以失败告终。他的这个建议皇帝并没采用,于是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找来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讨这件事,这场仗又怎么能打胜呢?”皇帝听后更加不耐烦了:“你不要再劝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更改的!”由于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一败涂地!后来,人们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那些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他们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却不懂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百家姓的传说(百家姓前世今生)(3)

【姓氏起源】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后裔韩武子住在晋国,因多次立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边),成为晋公族中的大族。战国初期,开国君主韩武子的后代韩虔,与当时的两个大族——魏族的魏斯和赵族的赵藉一起瓜分了晋国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到战国末期,被秦始皇灭掉。共历11世,立国174年。韩国王族子弟失国后,即以国为姓,就是韩氏。【全国的分布】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和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浙江、四川、北京及东北一些地方;东汉、西晋末年及南北朝时,中原人为避战乱,韩姓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地区;唐时,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到了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大规模的南迁到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如今,韩姓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辽宁、安徽等省。【姓氏名人】韩信:字重言,江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被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他文武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并著有《兵法》3篇。韩非:也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他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但文章出众。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韩湘子: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在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世忠:字良臣,今陕西省绥德县砭上村人,南宋抗金名将,曾重创金兵于建康黄天荡,主战派之一。【姓氏文化】郡望昌黎的由来郡望表示本姓氏最初的繁衍之地,记录了姓氏的发源、繁衍和播迁的过程。某个郡望所代表的地名也成为后世子孙仰望和缅怀先祖的地方。说到郡望,不能不提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韩愈又被称为韩昌黎,昌黎既不是他的字,也不是他的籍贯。因为韩愈自称本姓的郡望在河北昌黎,所以世人称他为韩昌黎。其实,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唐贞元八年中了进士,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有功,而升迁为刑部侍郎。后来,韩愈因为上表反对去法门寺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到潮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潮阳市一带去做刺史。【名人事迹】韩翃因诗升官在百家姓中,同名同姓不仅容易被人误会,还可能生出些不必要的麻烦。中唐时,有一位有名的诗人,叫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一首题为《寒食》的七言绝句,非常有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一年,制诰(承命草拟诏令)这个职位出现了空缺,吏部请示唐德宗。唐德宗很欣赏韩翃的才华,就点名让韩翃补缺。可是吏部一查官员的档案,发现有两个在职的韩翃,一个是驾部郎中,一个是江淮刺史。于是只好把这两个韩翃的履历一起呈上,请皇帝定夺。唐德宗批复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与此韩翔。”这样,吏部就知道补缺的该是哪个韩信了。

百家姓的传说(百家姓前世今生)(4)

【姓氏起源】杨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众说不一,有说是因官得姓的,也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难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也是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周武王之子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人们又称他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为唐地也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封于杨(在今山西洪洞、沁县一带),建立杨国,国君称为杨侯,后杨国被晋国所吞并,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全国的分布】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战国时,已有杨姓南迁到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到了宋代起,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明清时期,杨姓仍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尤其四川、陕西、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区最多。【姓氏名人】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是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他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深钻细研《欧阳尚书》。后自费设塾授徒,讲学将近十多年,弟子多达数千人,完全可以同孔子有三千弟子相媲美。所以,当时人们就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幼年聪敏好学,10岁就被选为神童,待制弘文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官至崇文馆学士。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其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战城南》等。杨业:本名重贵,北宋抗辽英雄。其祖上世代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地方势力首领,居太原,曾赐姓刘,归宋后复姓称杨业。任知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因大败辽军,被称为“杨无敌”。太宗雍熙三年,第二次北伐时任西路军副统帅,东路军兵败后护送云、应等四州百姓内迁,孤军奋战,受伤被俘后绝食而亡。其事迹后被演为“杨家将”故事。杨秀清:原名嗣龙,清朝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太平军著名的军事家。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后为韦昌辉所杀。杨虎城:原名忠祥,号虎臣,后改为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先后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等职务。曾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兵谏”,促成了国内和平。1949年9月17日被蒋介石杀害。【姓氏文化】四知堂据史书记载杨震,东汉时的杨震不仅非常博学,而且为官清正,人称“关西夫子”。一次,杨震去东莱任太守,途经昌邑小县。昌邑县的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怀揣金银,深夜偷偷前来送给杨震。杨震坚持不受。王密再三请求说:“您老就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也没人知道。”可杨震却义正词严地说:“你私送金银给我,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你还是快拿回去吧!”王密自讨没趣,只好怏怏地走了。杨姓后人便以“四知堂”为堂号,寄寓了对先祖的道德风范的一种崇敬与怀念。【名人事迹】杨业之死抗辽英雄杨业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爱好打猎,武艺高强。每次外出打猎,他的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后来,杨业归附宋朝后,被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不久,领命受任郑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辽军南犯宋朝,虽多次被宋军打败,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在此屯兵防辽。次年三月,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闻风丧胆。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打大宋。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由于杨业多次立得战功,被人们称为“杨无敌”。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辽国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但由于东、中路大军遭遇辽军主力,先后兵败。此时杨业为了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与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来由于自己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辽军擒住。受俘后,杨业誓死不降,绝食而亡。杨业死后,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六子,杨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百家姓的传说(百家姓前世今生)(5)

【姓氏起源】朱姓的来源十分广泛,其中有一支是源于曹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传说上古时五帝之一颛顼帝的玄孙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为妻,怀孕11年也没再生子,陆终就剖开她的左胁生下3个儿子,剖开右胁又生下3个儿子。这6个儿子后来发展演化出不少姓氏,其中第五子叫安,被大禹赐姓曹。到了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诸侯,对前代圣贤或帝王之后也进行了封侯。其中就有曹安的后代曹挟,武王将他封于邾国(在今山东境内),人们便称叫邾子侠。春秋时,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贵族便以国为姓,就是邾姓,这个名字有右耳旁,后来将耳旁去掉后,就形成了朱姓。【全国的分布】朱姓主要发源于河南、安徽间地,以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成为了我国南方朱姓家族的主要来源。秦汉时期,朱姓得以较快发展,名人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朱氏三大家族,使朱姓得以巨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地;隋唐五代时期,朱姓广布于安徽、广东、湖南等地区;宋元时期,居于朱姓繁衍于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明清时期,朱姓成为皇姓,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今日,朱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姓氏名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南宋著名哲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其学识渊博,善诗词。据考证,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通书解》、《易学启蒙》等;诗有《春日》和《观书有感》;词代表作有《菩萨蛮》、《南乡子》等。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他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浙江省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其散文以语言精炼,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姓氏文化】紫阳堂“紫阳堂”是为了纪念朱熹。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安徽婺源人。婺源在南朝梁、陈时属新安郡。新安城外有座风景秀丽的紫阳山,朱松小时候在新安城读书时,常去紫阳山游览,后来他到福建做官,难于返乡,就刻了“紫阳书堂”印章,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朱松去世前,曾托付好友刘子羽,在宅旁为朱熹筑一室,给朱熹母子居住。他死后,朱熹随母亲由建瓯迁居崇安五夫里刘子羽家中,师从刘子羽等人。这里又成为朱熹读书之地。后来,为纪念父亲,朱熹就把乃父印章上的“紫阳书堂”四字题匾于读书厅室,以示“不敢忘先君之志”。朱熹成名后,因取别号为紫阳,人称“紫阳先生”、并称其学为“紫阳学派”,其族号称“紫阳朱氏”。后来,由于朱熹名气太大,除了他的后裔以紫阳堂命名外,其他许多朱姓旁支别系也纷纷慕名攀附,自称是紫阳朱氏。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以朱熹的业绩鞭策族人,希望效法先贤而已。【名人事迹】马前泼水相传汉朝年间,苏州穹窿山脚下有一个穷书生,名叫朱买臣,虽说朱买臣有满腹才学,但却未得到到功名,只能终日以打柴为生。后来,他成为本地刘二公家的女婿。因为朱买臣整日不思进取,夫妻俩人也经常吵闹。其岳父刘二公也嫌朱买臣不肯进取,便让女儿向丈夫讨休书。有一天,外面大雪纷飞,朱买臣无法砍柴,妻子便不停地奚落和咒骂他,并坚决索要休书。朱买臣也是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写了休书。其实事情另有缘由:原来刘二公拆散女儿的婚姻,也是为了激发朱买臣能够积极进取。后来由于当朝司徒严助的举荐,朱买臣做了官,任家乡会稽郡太守。朱买臣做了大官后回到了苏州,他还惦记着过去住过的地方。有一天,他骑着一匹白马,到穹窿山探望朋友王安道。刘二公父女听说此事之后,便登门求见。刘家女见朱买臣后承认了自己当初的错误,可是朱买臣却不听这些,把昔日的妻子也数落一番。朱买臣让刘家女把一盆水泼在地上,如果她坚持要重续婚姻,除非把地上的水全收起来。他的朋友王安道见此情景,便把刘二公暗中托他送盘缠给朱买臣的事说出。朱买臣听了此事后心生惭愧,决定回心转意。

百家姓的传说(百家姓前世今生)(6)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