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络小说盛行的年代,我们能经常看到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金句,有积极向上的鸡汤,也有噎死人不偿命的毒药。“死道友不死贫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冷不丁就出现一下。道友代指别人,贫道指自己。整句翻译过来就是:兄弟你死吧,我不死。文艺点说,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饿死不要饭穷死不低头(死道友不死贫道)(1)

众所周知,贫道是道教修行者的自谦。所以“死道友不死贫道”一出,道教就尴尬了,显得道教中人一个个都是势利小人似的,对道教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不是道士说的呢?有两种说法。

一、源自《晋书·王坦之传》:“初,坦之与沙门竺法师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

这段话的重点在于“贫道”二字。贫道的称呼,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刚开始并不是道教的专利,汉朝佛教传入中国时,佛教僧人也是自称贫道。直到唐朝,僧人才改称贫僧,贫道成为道士的专属名词。王坦之是东晋名士,沙门竺法师是佛门高僧支道林,虽然是他们说的话和“死道友不死贫道”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即使要以此为依据追溯“死道友不死贫道”源头的话,也是佛家弟子的锅,不能扯到道士身上啊!

饿死不要饭穷死不低头(死道友不死贫道)(2)

“死道友不死贫道”让人们对道教思想产生了严重误解,道家在历史上除强济弱,也有大量道士卫国战死而被封神,绝非秉承死道友不死贫道、懦弱自私的精神,也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道家有趣的句子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