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5月14日讯(记者 张俊 通讯员 张洁 邓立平)“好吃!”一碗醴陵小炒肉,香辣,鲜嫩,红红的干辣椒与鲜肉交融,红汤亮色。五一假期,家在长沙的醴陵妹子王琪回到家乡,母亲给她准备的丰盛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是她最爱的“醴陵小炒肉”,配上的是鲜甜的“醴陵玻璃椒”。离家,母亲把玻璃椒干辣椒粉装进她的行囊,一向嫌麻烦不愿带特产的她没有推辞:“在外面好像很少看到有买。”

株洲玻璃椒(有颜有)(1)

醴陵玻璃椒干椒。

醴陵玻璃椒是醴陵市唯一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离家在外的人的“乡愁”,可是,有“颜”有“品”的辣椒,似乎“名声在内”,少了一点点“流量”。醴陵玻璃椒,或许招牌可以更“亮”一点?醴陵玻璃椒打造成“大产业”之路,如何突围?

现状:百年老椒,全市从业人员1万余人

5月8日,记者从醴陵市区出发,一路向南,探访“醴陵玻璃椒”主产区之一的明月镇。在路上,不断看到村民在大棚中移栽辣椒忙碌的身影。醴陵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建友老家在大障镇(现并入明月镇),对这一幕尤为熟悉:“祖父那一辈开始,几乎就家家户户种醴陵玻璃椒。外形上,它似牛角、带弯钩,色泽鲜艳;果肉上,皮薄肉厚、籽少,外光皮滑。因晒干后的辣椒透明到可看清里面的籽,所以取名玻璃椒。据《醴陵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醴陵引入牛角椒,醴陵玻璃椒即是在牛角椒品种上经过选育而成,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72年,湖南省定醴陵为全省5个商品辣椒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醴陵玻璃椒’最独特之处在于,炒菜时不需要添加其它配料,菜汤就可红色鲜亮,口感辣中带甜。” 杨建友介绍。

株洲玻璃椒(有颜有)(2)

技术人员“会诊”醴陵玻璃椒。

2010年,醴陵市在明月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机构,开展醴陵玻璃椒基地质量安全日常监管。2014年开始,醴陵市农业部门开始“醴陵玻璃椒”品牌复兴之路。品种提纯选育、完善栽培技术、制定标准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准备工作开展。经过4年的努力,2018年3月,醴陵玻璃椒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株洲市种植业中的唯一。“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种植区域包括明月镇和毗连的船湾镇,保护区生产区域6万亩,共有辣椒制品等食品加工厂15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干椒年产量可达1万吨,

困惑:“名声在内”,产品销售渠道未完全打开

“醴陵扶贫辣椒滞销了!”2018年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醴陵明月镇水口山村支部书记潘建中却没体会到喜悦。

水口山村是醴陵西南部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原先是个贫困村。2015年开始,村上走上“产业扶贫”之路,种植醴陵玻璃椒。在2018年,全村辣椒种植面积由之前的50亩发展到200多亩,价格从原来的3元一斤卖到8元一斤。

没想到,现实却不尽如人意,辣椒当年获得高产,10来吨干辣椒和2万斤手工剁辣椒却打不开销路。最后,通过扶贫单位帮扶和媒体呼吁,醴陵多位在北京、深圳等外地老乡得知消息,助力把这批辣椒销售了出去。

“中间有几十年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辣椒‘名声在内’,想走电商模式,贮藏有难题,装加工后辣椒的玻璃瓶运输过程易碎,这都是难题。” 潘建中说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醴陵玻璃椒发展步伐明显变慢。长年种植,品种退化,杂交新品种不断涌现,川椒、湘研辣椒等外来品种,对传统地方品种造成很大的冲击;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后,市场销售渠道拓开没能及时跟上,原有渠道基本丧失,新的渠道没完全打开;农户分散种植,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品质和品牌。”醴陵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月球有着这样的思考。

上世纪70年代,醴陵玻璃椒最红火的时候,湘西自治州的泸溪县还到醴陵前来考察学习,并引进种植,经过多年积蓄发展,1990年,泸溪县被确定为湖南省外贸优质辣椒出口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时,醴陵玻璃椒,已经几乎没有出口的产品了;同省的“樟树港辣椒”,早在2012年就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拍出了鲜椒最高388元∕斤的“天价”,此时,醴陵玻璃椒,鲜椒市场最高价没超过10元∕斤。

时代的浪潮中,别人都在奔跑,百年老椒,要加快发力了。

破局:保护特色、标准化生产 ,农业品牌培育进入“加速期”

株洲玻璃椒(有颜有)(3)

明月镇云岩村的醴陵玻璃椒生产基地一角。

“我们的辣椒炒菜美味,大家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近年来,醴陵玻璃椒在湖南绿博会、农博会、年货节等展销活动“频频亮相”。

“品牌是农业价值链升级的核心环节,是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的农业品牌培育要开始进入‘加速期了’。”醴陵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年春说道,好的品牌,必须要有好质量,也必然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去年,醴陵市在原有《醴陵玻璃椒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制定了醴陵玻璃椒栽培技术规程,培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时,开展醴陵玻璃椒提纯复壮工作。今年,醴陵在明月镇新头村建立一个10亩左右提纯复壮基地,引进省级蔬菜专家团队,计划用3年的时间,让醴陵玻璃椒恢复“品种纯良”。

“以后我们的产品,都会统一用‘醴陵玻璃椒’的名称、标志,维护品牌的统一标准。” 今年3月,醴陵岩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政和醴陵市其他6家企业,拿到了“醴陵玻璃椒”地理标志使用授权协议,按照协议,企业用标都必须100%,同时需建立用标备案制和标志使用数据;醴陵市鼓励企业对产品认证,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奖补2万元,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奖补5万元,促进地标产品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水平双提升。

因为辣椒滞销的明月镇水口山村,今年有了新希望。曾让潘建中苦恼的玻璃瓶运输不安全、辣椒储藏难的问题,醴陵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引进科技特派员指导,今年有望解决包装、储藏的瓶颈。同时,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醴陵玻璃椒实现了“越冬”栽培,由原先的一年只种植一季,变为可种植两季,提高了效益。潘建中说:“今年,水口山村的玻璃椒种植达到360亩,不怕卖不出去。”

明月镇书记党委书记王成根介绍,今年,明月镇将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7月左右,醴陵市将在该镇举办辣椒节,推介品牌,同时,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我们有个‘小目标’,用3-5年的时间,发展规模产业,醴陵玻璃椒种植业、加工业综合产值做到7个亿,把明月镇打造成‘辣椒小镇’。 他信心满满地说道。

截至去年年底,醴陵市共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7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个(醴陵玻璃椒),绿色食品认证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6个,玻璃椒年产值达1.2亿元。今年4月,株洲市市分别与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加快培育炎陵黄桃、醴陵玻璃椒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根据合作协议,株洲市将与湖南农业大学在科技服务、平台共建、产业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鲜红透明的辣椒,放在白色的瓷碗中,分外打眼。5月6日,返回长沙的王琪第一次在五一广场地铁站口看到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醴陵玻璃椒的宣传海报,这让她很惊喜:“或许不 久,在长沙的商店就能买到家乡的辣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