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瞭望

中建三局雷神山纪录片(决战火神山又战雷神山)(1)

3月8日,中局原董事长陈华元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无数志愿者、好心人,用不同方式贡献一份力量。上亿的‘云监工’24小时守着屏幕为我们鼓劲加油。”

4月15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正式关闭,结束了它们在抗疫中的使命。

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是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战场。雷神山医院运行67天,共收治2011名新冠肺炎病人,1900多名康复。火神山医院运行73个日夜,累计29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

承担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重任的中建三局集团,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决战火神山再战雷神山,创造了疫情大考中的中国速度。

3月底,陈华元卸任中建三局董事长职务,他说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工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陈华元,请他讲述建设历程。

10天工期极限挑战

《瞭望》:此次中建三局参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有何背景?

陈华元: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武汉三镇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住院部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告急。

1月23日下午,武汉市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由中建三局牵头,参照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蔡甸区知音湖畔火速筹建一所可容纳1000个床位的医院,取名火神山医院。

1月23日17时,中建三局召开应急医院施工筹备会,在汉单位纷纷请战,即刻调配资源,连夜进行基础施工。1月24日除夕,完成场平。1月25日,正式开工。1万余名建设者日夜鏖战,朝着10天内交付的目标努力。

火神山医院建设号角刚刚吹响,武汉市又紧急召开调度会,决定在半个月之内在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

《瞭望》:10天或者半个月内建设一所医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华元:这个项目工期急、短。一般这种全功能的传染病医院要两年左右时间才能够建成。这个项目给的时间,就是1月23日下午通知我们,2月2日就要投入使用,前后就十天时间。而且设计还没开始,地址刚刚选定,无论对管理,还是对我们的心理,都是一次极限挑战。

这两所医院的专业系统非常复杂,功能区分很细、很全,环保要求特别高,并且所有病房均为负压病房,需要单独设置新风系统。

这个项目又是大兵团作战,现场有1万多人施工。刚开始是土方工程,土方高差有的接近十米,有的要就地填,有的要运出去。由于参建队伍多,我们是总牵头单位,还有三家企业负责局部道路土方和相关设施。这样现场空间非常狭窄,车辆、物资调度难度非常大。这对我们现场管理协调是一个极大考验。

同时环境极差。这个环境首先是疫情的大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施工,物资怎么进,工人怎么找,人员怎么来,进来后怎么吃、怎么住,与防疫系统、城管系统还有公安系统以及地方社区如何衔接等,都是原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

还有就是天气的考验。土方施工最怕下雨。恰恰刚开工就下了4天雨,下雨期间要挖土、要运土、要填方,施工艰难。加上现场拥挤,每一家都在抢,都不让。不让,也是因为没办法让。

另外,物资需求数量大、品种多、要求高。两家医院要的一些配套物资,除了质量要求高外,都是专门针对医院的配套设备。武汉没有,湖北没有,怎么进来,怎么通关,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从哪里来,怎样把这些物资聚拢……这个项目的挑战可想而知。

对中国建造的集中检验

《瞭望》:施工现场协调上万人,多道工序必须齐头并进。这是如何做到的?

陈华元:作为牵头单位,中建三局如同项目的大管家,统筹制定好通往胜利的路线图,统一策划、组织、协调,做好工序和工艺的穿插流程,为所有参建单位提供更好服务和施工安排,保证每家单位都能最大发挥专业优势,保持各单位施工节奏步调一致。项目倒排工期,制定时间表,将每一步施工计划精确到小时乃至分钟,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实时纠偏,使十余家单位、上千人的项目管理团队,都能听从统一指挥,并密切配合。

今天的中国建造,早已不是17年前建设小汤山医院时的情景,两山医院比当年更为先进,不仅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高,而且要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医疗废水处理为例,雷神山医院建成后每日预计产生废水1200吨,将全部实施封闭运行,经过一系列消毒生化处理后方可排放,其消毒剂量和消毒时间远高于普通传染病医院标准。雨水单独收集,进入调蓄池统一消毒,污泥进行安全无害化处置,整个医院下方还铺设了HDPE防渗膜,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地下或水体。

特别是对施工内容复杂的雷神山医院来说,有场地平整、基础工程、管道预埋、防渗膜施工、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板房搭设、机电安装、室内装修等十几道大工序,涉及基础工程、土建及装饰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与监控、通风空调系统、通信弱电、医用气体工程、净化工程、室外及市政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等十几个专业,不同专业之间需要划分接口界面,比如通信弱电设计师需要跟供配电和土建的设计师沟通,光纤和网线要怎么布,土建施工则要预挖沟槽、预留PVC管道、确定供电等级……无处不在的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是对中国建造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集中检验。

无数人用不同方式贡献力量

《瞭望》:早一分钟建好医院,就早一分钟收治病人。两山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背后有何奥秘?

陈华元:“中国速度”背后的门道,就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作为亲历者,我感受非常深:

两山医院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中建集团始终将两山医院建设作为集团头号任务,第一时间制定集团作战方案,拨付5亿元专项建设资金,特别是拨付了300万元的特殊党费,用于建设者补充营养。我理解,中建集团上下都没有把两山医院作为普通项目看待,而是把它当做人民群众期待的生命工程,始终抱着全力以赴、使命必达的决心和信念。

项目建设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八方支援。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时段,又遇上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建设应急医院的消息一发布,全社会都动了起来。央企、国企、民企积极参战、通力合作,供电、供水、供气、供网各类企业和供应商高效协同,这种无声的动员汇聚成强大的能量。

在朋友圈、微信群听说建医院需要人手,“我能来、我要来”的请战声音此起彼伏。武汉人、湖北人,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不讲条件,克服困难,勇敢逆行,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形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

无数志愿者、好心人,用不同方式贡献一份力量。上亿的“云监工”24小时守着屏幕为我们鼓劲加油。说心里话,这种民族力量、社会力量,万众一心的场面,让现场建设者热血沸腾、众志成城。

两山医院十多天的建设时间并不长,但每天我都被很多事情感动着,应该说近4万名逆行而来的建设者,苦战十多个日夜,才铸就了两山医院的建设奇迹。 (本组专题采写记者:周甲禄 余国庆 杨志刚 徐海波 侯文坤 王斯班 李伟 李思远 马原驰 郝晓江 潘志伟 方亚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