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猪什么原因导致大肠杆菌感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猪什么原因导致大肠杆菌感染(猪大肠杆菌病发病原因)

猪什么原因导致大肠杆菌感染

猪大肠杆菌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_于一伟等等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 3种。猪大肠杆菌病常与其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成为影响仔猪存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原

大肠杆菌呈两头钝圆的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兼性厌氧菌,对环境和营养要求不高。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猪抵抗力减弱时,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猪发病。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鞭毛抗原(H)和菌毛抗原(F)4 种,其中 O 抗原多达173 种,有多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由菌毛和肠毒素决定。根据毒力因子将病原性大肠杆菌分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败血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五类。引起初生仔猪和断乳仔猪腹泻的主要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60℃条件下,15~20 min 能致其失活死亡。

2 流行病学

带菌母猪和患病仔猪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根据临床症状和感染仔猪的日龄可分为 3 种。

2.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 7 日龄内的仔猪,3 日龄内的仔猪最多见。病猪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产床、用具、饲料和水嘴以及母猪乳头和体表皮肤,仔猪啃咬感染。同窝仔猪发病率达到90% 以上,病死率极高。

2.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 10~30 日龄仔猪,30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该病发生与母源抗体减少、菌群失调及各种应激因素密切相关。猪舍环境卫生条件差,阴暗潮湿以及气候骤变均可诱发仔猪白痢的发生。

2.3 仔猪水肿病

一年四季均流行,以多雨的春秋多发,呈散发性。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生长快、体况好的仔猪多发。10 日龄以下的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较低。

3 发病原因

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妊娠母猪没有注射大肠杆菌疫苗或者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操作不规范等影响免疫效果。母猪营养过剩,体况过肥,乳汁过稠,初生仔猪因不能采食充足的母乳导致营养不良,仔猪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该病。当猪舍通风不良、潮湿阴冷、气候骤变或饲养密度过大等因素会诱发本病。猪舍环境卫生差,粪便清理不及时,对产床、用具等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滋生,会增加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的概率。

4 临床症状

4.1 仔猪黄痢

病猪突发腹泻,排出黄色或灰黄色浆状稀粪,稀粪沿着肛门流到后肢,粪便内含有凝乳小片和小气泡,散发出腥臭气味。3 d 内逐渐感染同窝其他仔猪。病猪腹泻脱水,极度消瘦,迅速死亡 。

4.2 仔猪白痢

病猪出现腹泻,排出灰褐色、灰白色或白色的粪便,粪便呈糊状、粥状、颗粒状,有强烈的腥臭气味。病猪食欲减退,体质消瘦,皮毛无光,频繁拱背,出现呕吐,有吐奶现象。症状较轻的病猪能够自愈,有的病猪反复发作后变成僵猪。

4.3 仔猪水肿病

病程前期出现腹泻,后期出现便秘。病猪精神不振,不爱活动,行走摇摆不稳,四肢不协调,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眼睑、结膜水肿明显,面部、颈部也出现水肿。

5 治疗措施

如猪群发生大肠杆菌病,首先应立即隔离病猪,并做好猪舍及相关用具的消毒工作。临床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坚持抗菌、消炎、止痢和补液的原则。由于大肠杆菌抗原复杂、血清型众多,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临床治疗要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曹敏等对贵州省多个地区的规模养猪场分离出来的 164 株大肠杆菌,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了 10 种敏感抗菌药物。

常见的治疗方案有静脉注射维生素 C 1 g 1%磺胺嘧啶钠20 mg 50% 葡萄糖 40~50 mL 或卡那霉素 5~15 mg/kg·bw 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 4~7 mg/kg·bw,2次 /d。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给母猪提供营养全面、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全价饲料。母猪妊娠期逐步增加营养,提高母猪的产后泌乳水平。母猪产前5~7 d 适当减少精料比例,增加麸皮等粗粮,防止母猪便秘。母猪产后逐渐增加日粮,以保证乳汁分泌。

6.2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怕冷,要做好仔猪保温工作。要及早给仔猪吃上初乳,提高仔猪免疫力。仔猪出生后固定好乳头,使仔猪采食足够的母乳。3~4 日龄的仔猪需要及时补铁。5~7 日龄的仔猪需要开食补料,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降低腹泻的发生。

6.3 做好环境卫生的控制

猪舍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对猪舍清扫消毒,交替使用消毒药品。母猪产前几天,要将产房的所有用具和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扫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全身喷雾消毒,临产前用消毒药水擦拭乳房、臀部、会阴部位,并挤去乳头中前几滴乳汁。哺乳期间可用 0.1%高锰酸钾消毒母猪乳头。每周对产床消毒 1 次,母猪产后要及时清扫粪便,减少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6.4 做好疫苗免疫预防工作

要选用与本地区流行菌株血清型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初产母猪在产前 21 d 和 14 d 各注射1 头份猪大肠杆菌病疫苗,经产母猪在产前 14 d免疫接种 1 头份大肠杆菌病疫苗,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6.5 规范引种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从其他猪场引进种猪。若确需引种,引种后需对其隔离1 个月,在隔离期间给与电解质、多维素等抗应激营养物质,隔离期间没有发病才可混群饲养。

7 总结

猪大肠杆菌病分布广泛,发病率高,传染性较强,是危害养猪业发展重要疾病之一。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同时做到该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