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遍布世界各地,养牛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尤为常见。该病病原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又称为黏膜病。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尤以病畜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携带病毒的数量为多,病畜康复后,仍可携带病毒长达6个月的时间。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传染,直接或间接均可传播。
冬季和春季为本病的高发时节,4~18月龄的牛为本病的高发群体。
症状
本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潜伏期为1~2周,大部分病牛呈隐性感染。
1、慢性
具体表现为病牛的体温呈现小幅度变动,发热症状极为少见;眼内经常含分泌物,鼻镜溃烂乃至连成一片,少见口腔糜烂,但一般门牙牙龈发红,腹泻不定,跛行症状明显。牛染病后通常于2~6个月内死亡。
2、急性
病牛发病迅猛,高热(40~42℃)并持续4~7天,随后,体温下降。有些病牛会出现第二次高烧现象。白细胞数量因发热而减少,这种情况将持续1~6天,然后数量随着降温而增多。有些病牛发生第二次高烧时,白细胞随之二次减少。
病牛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委顿,眼和鼻出现浆液性分泌物,鼻镜与口腔黏膜在2~3天内可能溃烂,呼出带有恶臭的气体。口内损伤后,通常开始发生严重的腹泻。腹泻初期为水泻,后期则会排出带有血液和黏液的排泄物。部分病牛出现跛行症状,是因蹄叶炎引起皮肤溃烂坏死所致。
患牛病后,大部分在7~14天内死亡,个别患牛死亡时间会拖延至30天左右。
预防
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对此病有特殊疗效的办法。对于急性发病的病牛,曾采取了各种治疗方案,如使用抗生素、补糖、补碱、补水等,最终病牛仍死亡。由此可见目前只能依靠预防措施来控制此病。
(1)坚持自繁原则,绝不从疫病区购牛
不得将病牛引进牛场,从外购进牛时,必须先对牛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反应呈阴性者方可放其入场;加强公牛检疫,不使用染病公牛的精液,防止带毒或患病公牛及其精液成为传染源。
为及时了解牛群健康情况,需定期对全部牛进行血清学检查;必须隔离病牛与健康牛,为防止病毒被带入,病牛场的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健康牛的牛场。
(2)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继发感染的可能,降低死亡率。发现病牛时,及时将其隔离,并依照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肌内注射痢倍灵;
为预防本病的蔓延,在本病的高发区进行疫苗接种。
牛的病毒性腹泻是非常致命的一种疾病,没有特效治疗办法,因此做到预防远大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