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地名文化》封面
你知道洛龙区的分金沟、半个店、夜叉磨村的村名从何而来吗?近日,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历时5年编著的《洛龙地名文化》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也揭开了洛龙区下辖各镇、村、街道的一些地名故事。
洛龙区的前身是洛阳市郊区
“洛龙区的前身是洛阳市郊区,郊区的前身是洛阳县。”《洛龙地名文化》主编、洛龙区档案史志局负责人马正标说,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我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洛阳市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县历史悠久,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在洛阳地区设三川郡,管辖洛阳县和河南县等县,两县并存,一直到宋代。到了金朝,河南县并入洛阳县,洛阳县成为全国大县。
马正标说,《洛龙地名文化》以洛龙区行政区划地名为基础,记述洛龙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村庄变迁、村名由来、姓氏家族、文物遗址、古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及洛龙区成立以来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形成的其他地名文化等。
分金沟、半个店、夜叉磨,村名背后有故事
记者翻阅《洛龙地名文化》发现,该书详细收录了洛龙区的镇名、村名、路名等,其中分金沟、半个店、城角、夜叉磨等村子,奇特村名背后都有故事。
《洛龙地名文化》记载,分金沟村属于洛龙区白马寺镇,东临白马寺镇政府,西接白王村,北与孟津县平乐镇象庄村搭界,南至洛河。
分金沟村的名字与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有关,当时,管、鲍二人合伙做海盐生意,在洛阳挣了很多钱。二人对利润的用途产生分歧,管仲主张继续做大生意挣大钱,鲍叔牙则主张救济穷人。二人来到洛河北岸的一条沟内,打算分钱。管仲主张平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贫穷,则让管仲得七成,自己得三成。后人为纪念管、鲍重情轻利之举,就把分金之地叫作分金沟。
半个店村位于白马寺镇西南部,据传,唐代时这里南临隋唐大运河洛河段,为漕运码头,北边是驿道,交通地位重要,后来这里设立了驿站(也叫驿店),由于驿站到洛阳城的距离是正常驿站间距的一半,因此人们称这个驿店为半个店。
夜叉磨村约始于北魏后期,原名金城寨。当地村民传说,因粮食丰收,石磨少不能满足粮食加工,上天夜降神磨,不用驴拉而自转。后有无赖据磨敛财,触怒天庭,天庭派夜叉击毁此磨。金城寨民众据此将村名改为夜叉磨,寓意戒贪。
“随着城市化进程,洛龙区一些村庄被征迁,村民变成市民,我们希望记录村名故事,留住历史记忆。”马正标说,这也是史志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龙门大道原名洛龙公路,宜人路因隋唐宜人坊得名
除了村名,《洛龙地名文化》还收录了洛龙区120条道路名,让读者能了解道路的命名故事。
“道路名称一般取起点和终点地名中各一个字组成。”马正标说,洛龙区新建道路的命名,除了采用起点和终点地名各一个字组成,还采用沿袭历史地名、以名人取名、用寓意命名的方法,使辖区道路名称体现洛阳人文地理和新时代的文化特点。
龙门大道原名洛龙公路,是我市南北交通的重要走廊,北起洛阳桥,南至龙门石窟风景区,道路全长11.2千米。2000年、2011年,龙门大道先后进行两次改造提升。眼下,龙门大道的道牙、路灯杆上,造型各异的牡丹图案及“龙门”字样随处可见,已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和展示窗口。
宜人路西起王城大道,东至龙门大道,道路全长2.97千米,2003年10月开工建设,2004年9月竣工。宜人路路名寓意有两层:一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内有宜人坊;二是要将洛阳建设成为最适宜人群居住的城市。
“宜人坊位于隋唐洛阳城明教坊的北面,今洛龙区龙门大道以西。”马正标说,宜人坊原叫宜民坊,唐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宜人坊。据相关文献记载,其内有半坊为太常寺药园。今天,大家走在宜人路上,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宜人坊,能更好地传播河洛文化。
“今天,洛龙区已成为崭新而充满生机的现代化新城区,编纂《洛龙地名文化》是为了记录历史,讲述洛龙区发展背后的故事。”马正标说,《洛龙地名文化》将分散的历史文化碎片搜集起来,使历史遗存和城市现状保留下来,为人们研究河洛文化提供史料。(洛阳晚报 记者 余子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