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非功德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历来庙号就是对帝王一生功过的评价。因此可见庙号之不一般。

然而评价帝王功与过的庙号在几千年来的演变中,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本意。以前连汉景帝都没能获得的庙号,到了唐代早已迅速地“普及”,甚至连亡国之君都能获得庙号。

清代的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写道:“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泛滥斯极”,延至宋代亡国之君赵佶和赵恒都能有一个徽宗和钦宗的庙号。《逸周书·谥法解》里‬所载‬:

元德充美曰徽,克慎成宪曰钦。

很显然这与赵佶和赵恒二人的所作所为是明显配不上的。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1)

宋徽宗像

因此,庙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贬值,到了清代甚至出现了一朝三祖的“盛况”。清代的光绪皇帝,其一辈子活在慈禧太后的手中,终不得脱。其何以能与远赴万里之外且创建西辽的耶律大石共用一个“德宗”庙号?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2)

清代当过皇帝且死后被尊为“祖”的,有三位。要是算上那些没当过皇帝的且被尊“祖”的,那就是“一朝七祖”了。

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为开创之君,称为“太祖”,符合条件。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基业,并且纠正努尔哈赤的过失,改革后金官制,笼络满汉官员,收服蒙古,创建“清帝亲掌上三旗制度”可谓是功莫大焉,其称为“太宗”。按例后嗣之君应当循例称“宗”。其子福临入关且平定各地,称为“世祖”,亦稍可理解。康熙皇帝为何要称“祖”呢?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3)

康熙皇帝像

在康熙去世后,其总理事务王大臣、内阁礼部、翰林院奏请继位的雍正皇帝确定康熙庙号时,就拟称“宗”。但是雍正皇帝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说“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则为开创”,所以“宜崇祖号”。所以最后的康熙庙号就被定为“圣祖”。

康熙皇帝个人的功绩显然是比较亮眼的。但是“圣祖”这个称号在历史上只用过两次,一次是西南小国,大理统治者郑买嗣。一次是北宋时期的真宗给赵公明财神爷上的。

《尚书》中记载:

‬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文乃武。皇天眷命,奄有四海,天下为君。

这是作为最贤明君王的称颂之词!清代之前,“圣宗”这个庙号仅辽圣宗耶律隆绪用过,由此可见,“圣”这一字的严肃性和庄重性!连开疆拓土的刘彻、李世民也堪堪分别获得一个“世宗”和“太宗”的庙号,康熙皇帝的功绩果真比上述两位还要厉害?

其实这背后都有着隐藏的深意。雍正皇帝当时为何偏要执意给其父上“圣祖”的庙号呢?这就得考虑到雍正皇帝当初继位时的危机了。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 康熙皇帝庙号背后的秘密(4)

雍正皇帝像

雍正皇帝继位之初,一直伴随着他的,是“皇位不正”的谣言,而且其兄弟们都心怀鬼胎。所以雍正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所以才执意给其父上“圣祖”的庙号。一来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和仁孝;而来便是通过否决群臣的意见来确立自己皇帝的权威。

为此,雍正皇帝还以极为隆重的葬礼,将康熙帝葬在东陵,而康熙皇帝也就成为了清朝第一个土葬的皇帝,其之前的皇帝均为火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