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雾蒙蒙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1)

腊八过后就是年,意味着年来到了,小时候的年啊都足足两个月,腊月正月都是过年啊,那时候的过年才叫春节,隆重热闹,仪式感足足的。

二十三祭灶安,二十四扫房墩,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煮肉肉,二十七剃头星,二十八贴嘎嘎,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把神安。

这首民谣就是我小时候从大人嘴里听到的,而且过年就是这样照着做的。

二十三那天,家里大人买来一包芝麻糖,还有一张老灶爷的年画。

吃罢晚饭,把老灶爷贴在厨房的上方,再搬来一张小红桌子,中间摆上香楼,左右两边放上盘子,盘子里放着芝麻糖,插上三支香,点燃。

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王爷,保佑我们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非常非常的有仪式感,不过那时候小,这些都是大人的事情。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2)

到了二十四那天,要把家里所有地方都要打扫一遍,每孔窑,每间屋等等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干净。

这个时候,我们做小孩的也能排上用场了,用毛巾包着头,拿着笤帚,踩在凳子上面,把窑顶屋顶,都要清扫干净,桌椅板凳都要擦一遍。

地上就像蜻蜓点水一样,来个花式洒水,等到半干时,扫起来没有飞扬的灰尘,我们姊妹几个帮着大人,一天下来,家里家外都干干净净的了。

二十五那天吃了早饭,爷爷提着篮子,就去马路上等着卖豆腐的,买来满满的一篮子豆腐,爷爷就挎着回来了。

二十六开始,年货陆陆续续都采买回来了,豆腐过油炸了,再炸些面疙瘩,油炸腐竹等等食物,都是满满一大盆一大盆的。

煮肉炖鸡的,油煎烹饪的,都开始做起来。

二十七那天是理发的好日子,条件好的家庭都带着孩子去理发店理发,条件差点地就在家里,大人拿着推子“蹭蹭蹭”就剃完了。

我和姐姐从小都是长头发,那一天就是洗个澡洗洗头,大人拿着剪刀修剪一下就完事了。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3)

二十八贴嘎嘎,那天就是贴对联的日子,我家年年的对联都是父亲书写的。

买来几张红纸,裁割成对联的大小条幅,研好墨汁,父亲挥着毛笔,书写着一副副对联。

父亲写着,我就在一边按压着对联的边缘,省得对联乱动,对联写好了,就拿到一边晾干。

母亲熬了一小锅糨子,把每孔窑,每间屋的门左右两侧抹上糨子,上下副对联贴好,门头贴了横幅,门的中央再贴上年画,大门的左右两侧还挂上了红灯笼。

一天下来,两孔窑,六间平房,整个长方形的院子里,都是红彤彤的一片,非常的喜庆。

二十九蒸馒头喽!母亲提前发好了几盆面,要蒸很多很多的馍馍。

包子,豆包,枣花馍,手馍,燕子馍,麦堆馍,油糕馍,最后才是许多的馒头。

手馍,燕子馍,麦堆馍是放在门头上面的,手馍是抓钱的,燕子馍也是把钱往家衔的,寓意就是家里财源滚滚来,麦堆馍寓意就是家里有吃不完的粮食。

大油糕就是回娘家走亲戚的时候带的馍馍,包子豆包自己吃的,枣花馍是上供用的,馒头客人来了才拿出来吃的。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4)

三十那天,盘饺子馅喽!羊肉的,大肉的,素的,各种饺子馅;家里人吃的,客人吃的,都准备足足的。

油炸的,凉拌的,清炒的,炖的,煮的,三十这天就全部备好了。

除夕夜,一包兰花豆,一包江米条,就是熬年最美味的食物,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熬年。

晚上睡觉前,窑,屋,院子里都点上好多支小红蜡烛,小红蜡烛要买上好几包,三十初一,十五十六十九都要点。

星星点点的烛火,在夜晚,格外的明亮,那是农村人的希望,也是红红火火的象征,我们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的,避免碰着蜡烛。

各路神仙都安顿好了,接下来就是平平安安过大年啦!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5)

大年初一,是正式的过年日子,有诗为证。

元日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五点家里大人就都起床了,奶奶妈妈开始包饺子。

我们姊妹几个都换上了新衣服,爸爸已经在院子中间点燃柏枝,我们围着篝火说说笑笑,热闹之极。

这个档口爸爸又点燃几千头的鞭,“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吓得都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

鞭声刚刚落停,“咚,咚,咚”又放上三个炮。

饺子煮成喽!前两碗饺子先端给祖宗牌位,上香,摆上供香的祭品,再端上两碗饺子,放上筷子,嘴里还说着:“过年啦,老爷老奶吃饺子了。”

第二锅饺子也就出锅了,每个人都端上一碗,其中有一个饺子里包着硬币,看谁吃到谁就是来年最有福气的人。

那时候小孩是最盼望着过年的啦,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很多很多平常都吃不到的好东西。

吃完饺子,天微微亮,小孩子们开始去各家串门,拾鞭炮,然后点着,听着那一声一声的“噼里啪啦”,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每去一家,那家的主人都会给小孩塞些糖果,花生,核桃等等食物,比比看谁的收获大,那些都是最美味的东西。

天亮了,各回各家,回家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我们姊妹四个都收到了来自长辈的压岁钱。

中午才是正餐,有好吃好喝的啊,盘盘碗碗的,只有少许的肉,肉要留着待客,那时候我不关注肉什么的,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吃大油大肉,只吃素食。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6)

初二这天,我们姊妹四个和爸爸妈妈要去外婆家走亲戚。

背上油糕,拿着大蒸馍,我们几个只管跟着父母去外婆家,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走亲戚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的。

走上几个小时,穿过一条河,沿着河堤一直走,就到了外婆家里,外爷很早就没了,外婆一个人把妈妈姊妹五个拉扯长大。

第一顿饭还是吃饺子,第二顿饭就去舅舅家,每年轮着去几个舅舅家吃饭。

那天还要走访大外婆,三外婆家,她们都是外婆的妯娌,我们都要跟着去拜年。

那时候的压岁钱很少的,几毛几块钱的,最多的有五块十块的,可是那时候是真开心啊。

记得去五舅家,每次要走的时候,五妗子都会给我们带上烙馍卷鸡蛋,那是最丰盛的回礼了。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7)

初三那天,两个姑姑回来了,又是热热闹闹的一天。

初四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到正月十五十六,甚至到正月十九,我家几乎都有客人来,或者也要回访某个亲戚。

那时候过年准备的食物,差不多都把十五十六的都准备好了,得备着不一定那个客人要来。

平常亲戚之间都不咋走动,只有到春节了,我奶奶的娘家姊妹,我妈妈的娘家姊妹,还有叔伯家的,远房亲戚什么的,都聚在春节走动。

那时候感觉,咋那么多的亲戚,几乎天天都有亲戚来,我奶奶娘家的,舅爷,舅奶,姨奶,还有他们家的叔叔婶婶姑姑姑父等等,包括我妈家姊妹兄弟的亲戚。

真的是七大妗子八大姨,通通都会在正月的某一天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全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8)

正月十五十六,吃元宵,闹花灯,猜谜语。也许那天家里又是那个亲戚来了,奶奶妈妈又得忙着包饺子,做碗做盘的热情款待。

过了正月十五十六,年味才稍稍淡了,到了十九,玩狮子踩高跷的,嗬!大人孩子,家家户户都要去看表演。

走上街头,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唱戏的,玩狮子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每个乡每个镇都要出节目,节目繁多,人群似海,孩子们只看到人头攒动,光那份繁华似锦的热闹已入眼里,印在心里了。

这天过去,春节开始接近尾声了,过年准备的食物逐渐也吃完了。

学生们开始上课了,大人们也开始了种庄稼,但是还有一样,正月里不准理发,只有到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允许理发的。

二月二,爆炒豆,吃面条,年才彻底地过完了。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奢侈的节日,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有与平常不一样的美食美味。

小时候过年的繁华热闹,美味佳肴,都在脑海里萦绕,舌尖上留香永存。

宋朝文坛领袖王安石 春节的繁华景象(9)

作者简介:白雾蒙蒙,爱读书追剧,分享走心温暖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