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忠王”,但是根据曾国藩对李秀成的审讯,这个忠王可不太忠诚

1864年7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曾家军攻陷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忠王李秀成见局势破败,携洪秀全幼子洪天贵出逃,三日之后被曾国荃部下俘获。

曾国藩闻讯从安庆赶来南京,要求李秀成写一份供词

十日之后,曾国藩私自将李秀成杀害,只留下了这一份供词。

曾国藩为何不把李秀成上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1)

李秀成在南京亲笔留下的供词

李秀成的这份供词多达三万六千字,曾国藩删减了其中的九千多字,仅剩下两万七千字

李秀成的供词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极力赞颂曾国荃、曾国藩等人,将他们称为“有德之人,恩深量广”

第二个方面就是极力地矮化太平天国,将它贬斥为“祸乱之劫数”,辱骂洪秀全称其为“昏君”

第三个方面就是解释自己为何能够当上太平军的首领,他极力地澄清自己是一时糊涂,而且受到了洪秀全的胁迫

第四个方面则是夸奖清军的英勇,尤其是赞扬湘军,称其“从未有过败绩”

曾国藩为何不把李秀成上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2)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这份供词可以认为是李秀成的保全之举,且不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何,仅仅曾国藩的湘军败于太平军数次,曾国藩急得跳水这一事实,就可以证明刘秀成在胡说八道

曾国藩自然不会把这点小把戏放在眼里,刘秀成也明白这一点,接下来的操作就令曾国藩目瞪口呆了

李秀成一面陈述自己是如何优待清兵俘虏的,一面提出自己可以投靠清军,帮助他们打败太平军

李秀成提出了一个让曾国藩想都没想到的办法,那就是“招降十要”,凭借他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去致使太平军倒戈。

曾国藩为何不把李秀成上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3)

曾国藩的子弟兵,湘军

这个计划让曾国藩发出感叹,“忠王不忠,太平天国完了。”

刘秀成的第一步是招安,主要针对的而是两广户籍的太平军骨干,把他们纳入湘军的麾下。

接下来的一步就比较血腥了,以李秀成的婶婶作为人质,征服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逐步瓦解太平军在江浙一带的势力。

第三步,李秀成主动请命,帮助湘军镇压江南以北的太平军残余,如若不成功,愿意受军法处置。

为了获得曾国藩的信任,李秀成还给曾国藩介绍了太平军的实时动态,兵力部署以及人员分配甚至是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曾国藩为何不把李秀成上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4)

曾经骁勇善战的太平军,逐渐在走下坡路

曾国藩由此大为鄙视,对李秀成的称呼也由一开始的“好汉”变成了“逆贼”。李秀成误以为只要投降就能苟活,没想到十日之后就被曾国藩处死。

刘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高级将领,却堕落成这样,不得不令人深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国高层的极度腐败,连根到叶都烂透了。

刘秀成当初投靠太平军时不过是穷苦人家的农民,初期的他骁勇善战,为太平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期他明显失去了斗志,尤其在被封为忠王之后,他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奢华的忠王府历经三年仍未完工,府内的金银多达千万。

曾国藩为何不把李秀成上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5)

农家出身的忠王李秀成,最终还是彻底糜烂

忠心耿耿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的理想而奋斗的忠王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了欲望和平庸的李秀成。

李秀成的情况在太平军中不是个别现象,从天王洪秀全一路向下的诸王,无不沉浸在享乐之中,当初的理想和热血早就被他们抛到了脑后。

这些人本是出身农家的贫苦之人,在稍微有了一点成绩之后便沾沾自喜,期望自己能够爬到人们的头顶,做着永世为王的美梦,最终走向了覆灭。

曾国藩为何不把李秀成上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6)

妄想着世代为王的洪秀全最终走上了灭亡之路

曾国藩在看完李秀成的表现之后,感叹的不仅是“忠王不忠”,更多的是欣喜。因为他知道,太平天国灭亡的时刻不远了,如此糜烂的内部必将走向死亡。

李秀成在临终之前还感叹,“不如在家做一个平头百姓”,可是后悔有用吗?如果给他重新再来的机会,他恐怕也不会选择做一个百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