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丑高兴旺先生

豫剧老艺术家高兴旺(老艺术家豫剧名丑高兴旺先生)(1)

豫剧名丑高兴旺先生

高兴旺先生(1917-1983),河南鄢陵县高庄人,自由随爷爷四处卖艺为生。12岁入科学艺。在漯河、许昌等地流动演出。解放前就名声大振,为祥符调名丑。1949年参加开封豫剧团,与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同为主演,人称“三王一高”。1959年调河南豫剧院一团。兴旺先生技艺精湛,尤擅“民丑”。他天生一副好嗓子,高低抑扬自如,演唱起来真假声结合,人称“阴阳腔”,极受欢迎。高先生注重刻画人物,对戏注重琢磨,尤其注意丑角表演的度。他的表演细腻传神,幽默不失庄重,分寸把握极好。代表剧目有《推磨》、《卷席筒》、《喝面叶》、《刘二愣卖烧饼》等。网上流传的那段《借靴》中的“一拿三”即可管窥一斑。

高老是绝对的名丑,可惜逝世过早,晚年又有腿疾,留下的资料不多。如今的舞台上,“高派”戏近乎绝迹,豫剧的丑角只剩下了牛得草一支。当年牛得草欲拜高老为师,高先生谦虚地说“咱俩都跟李小需老师学过戏,拜师可不敢当”。于是二人同吃同住同台演戏。演丑的生性诙谐,二人之间称呼也由“师傅”变为“师哥”,再下来不分彼此,就有了那句“一年师傅二年哥,三年不分你和我”的名言。

高兴旺:刘二愣卖烧饼

谈起高老的晚年,王老师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早上骑车子出去转,过来个俩汽车,把他夹中间了。他着急,赶紧搬车往人行道上上,谁知道搬这一下,把大腿搞骨折了。所以文革解禁后演戏,观众非要看他的戏,没办法给他排个《刘二愣卖烧饼》,拄着棍,独角戏。唱着‘翻跟头一时大意摔断了腿,掌班的他把我一脚蹬’。这个戏拍成连环画了。”

“文革后他腿残了,大戏演不了。那时他想着挖掘《卷席筒》,结果人家曲剧抢先了。后来就把牛得草叫到自己家里,商议挖掘整理《审诰命》。结果排成电影,戏演出名了,上面也没他名字了。”

“他得病,要去上海治,都不叫他去,他自己一定要去。结果去时还能自己走路,回来路都走不成了,很快就不行了……”

豫剧老艺术家高兴旺(老艺术家豫剧名丑高兴旺先生)(2)

高兴旺:推磨

高兴旺:谈《推磨》

《推磨》这个戏原本是南阳班的戏。我演的李洪信这个角色,不仅要学小旦的唱腔和身段,而且还要学老包和盖苏文等角色的唱腔和身段;不仅要学拉洋片的腔调,而且还要学狗、驴等口技。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技巧不光是要学,而且还必须要学的好,这样一来,就比较难了。

当初我学这个戏的时候没有这样多的穿插,后来我觉得这个戏主要是个捣丑戏,于是又加了些“说麦子”之类的情节。本来这个戏已有十来年没演了,1956年为了找传统节目参加河南省的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才又把它挖了出来。经过与导演的共同研究整理,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戏并不单是个捣丑戏,而是描写李洪信、李洪英深厚的兄妹情感,结合着李洪信给他小妹儿开心解闷的目的,通过李洪信这个人物诙谐风趣的性格,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捣丑的。

豫剧老艺术家高兴旺(老艺术家豫剧名丑高兴旺先生)(3)

高兴旺高玉秋:喝面叶

在过去我演这出戏的时候,虽然也得到过不少观众的鼓掌,但那只不过是由于单纯的在舞台上表演得滑稽而已。有不少的表演,往往是脱离了角色的性格和目的而硬加的。通过整理重排之后,才进一步地掌握了李洪信的性格和这出戏的主题思想。不管是说麦子也好,是唱戏拉洋片也好,都是为了给他小妹儿开心解闷才这样做的,决不是为了把观众逗笑。

这就说明了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戏,只能结合角色的性格和目的的需要去表演,而决不应单纯的为把观众逗笑而表演,不然那就成了个卖弄个人技巧了。如在《推磨》中,当李洪信看到他小妹又在难过时,他就想出了用拉洋片、唱戏等办法给他小妹开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掌握住李洪信内心所要达到的给他小妹开心的目的,无论是把洋片拉的如何可笑,把戏唱得如何滑稽,即使进行一些夸张也没有啥。否则,假若李洪信毫无目的,只是生拼硬凑的出些洋相,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就会使观众感到无聊。

《推磨》这个戏所以演的比较好,能够受到观众欢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排练的时间较多,自己在下边琢磨的时间也较多。多排练,多琢磨是最重要的,因为要演好一个戏,决不是单凭个人灵机一动,也决不是单凭个人有一套表演技术,而是要靠深入细致的刻画人物性格,生动的表达剧本主题思想,这就必须仔细的、反复的、有耐心的对全剧情节一星一点的进行琢磨。当琢磨对头了之后,再加以反复的练习,使它非常熟练,这样才能保证到舞台上演好。


(以上珍贵资料,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可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