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厦博

为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人员聚集

阻止疫情传播,

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厦门市博物馆持续推出线上网展

让我们继续来“云”游厦博吧


不注重色彩和绘画的表达

而以质地美、造型巧取胜

既注重不同人物的个性典型化

又倾向于人格的世俗化

有一种艺术美叫德化瓷塑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正是

一件流传极为少见的德化窑妈祖神像

国宝档案系列之

清德化窑白釉妈祖神像

民间老青花瓷(厦博国宝档案清德化窑白釉妈祖神像)(1)

01

妈 祖 神 像

妈祖神像高33.2厘米,造型为妈祖端坐于凤銮椅上,双手执圭藏袖拱于胸前。头戴九旒冕冠,冠上展翅飞鸟意指百鸟来朝,两鬓花钗舒卷华丽;圆肩上套着如意纹、流苏边的霞帔,身着广袖龙纹长袍,下部裙裾堆饰鹤鹿纹及珠串飘带,足蹬绣靴藏于裙下;人物面庞圆润,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表情和蔼慈祥,端庄中透露着优雅。銮椅的靠背和两侧扶手均作凤首形。通体白釉均匀,光润明亮,如脂似玉,胎釉浑然一体。

此件妈祖神像以模印成型结合细部手工雕饰而成,造型匀称,雍容华美。衣裙纹理婉转流畅,表现出服饰柔顺平滑的质感;面部刻划细腻,神情安祥恬静,极具女性柔美的韵味。这尊妈祖神像静穆端庄的坐姿和含蓄的内在美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匠师们是在怀着十分虔诚的态度、倾注了真挚情感的情形下完成的,它既符合规范的人体比例审美,又加入主观的诠释和适当的艺术夸张,体现出神圣化与写实化、世俗化的多元结合,具有很强的亲和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这也正是德化瓷塑神像的艺术风格。

02

妈 祖 传 说

相传妈祖原是福建莆田湄洲屿人,为北宋年间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的后裔,出生后一个多月仍不会啼哭,故名林默娘。她8岁入塾就读,异常聪明,过目成诵,12岁得到一位道士度化,具备高超法力,少女时就开始施善,驱邪治病,习水性,勇敢救人,曾于海上营救遇险的父兄,当地人称为“灵女”、“龙女”。相传28岁时羽化升天,其化身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的航海保护神。

民间老青花瓷(厦博国宝档案清德化窑白釉妈祖神像)(2)

从宋代以来,几个朝廷都对妈祖进行褒封,封号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每当官员航海出使外国或官方海上漕运、渔民扬帆出海打鱼以及商人进行海上贸易运输等,都要在船舶启航之前先行祭祀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安全,明代时随郑和下西洋保驾护航。

因此,在港口、码头、船坞及渔村常有天妃庙,台湾就有天妃庙800多所,有的船舶上也设立天妃神位,时时供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沿海民间流行。妈祖崇拜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多种民间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海上交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03

德化瓷塑艺术特色赏析

长期以来,古陶瓷匠师们利用和掌握德化瓷的胎釉特性,精心设计,创作出大量的雕塑艺术作品。明清时期,德化窑的雕塑作品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及动植物仿生瓷,其中以宗教信仰有关的神像最为出色。

德化瓷塑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并不注重色彩和绘画的表达,而以质地美、造型巧取胜,采用模印、堆贴、浮雕、刻划多种技法,综合使用,塑造的仙道佛屠人物,既注重不同人物的个性典型化,又倾向于人格的世俗化,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风韵。

这件德化窑妈祖神像,流传极为少见,是馆藏清末民初德化人物瓷塑的优秀作品。


新冠肺炎战“疫”就像一场狂风暴雨

感恩那些为我们遮风挡雨

中国最可爱的人——

冲锋“疫”情一线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在防控“疫”线坚守岗位的各行各业的勇士

…………

今天,

我们用这件文物,以妈祖之名

为这些最美的逆行者祈福

祝愿你们早日冲破“风雨”,凯旋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