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栽培学总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栽培学总论(为学术生长植苗培土)

栽培学总论

讲述人:《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培

我从2003年开始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至今已有十七八个年头,对《文史哲》的办刊品格和学术编辑的职责有着深切体会。杂志是学术公器,一名编辑不应只是文章体例调整员、文字校对员,更应该对学术发展有自己的想法,能够从稿件选择、选题设计等方面体现对学术发展的预见性,为学术“幼苗”提供生长土壤。

2008年,杂志主编王学典和我们商议,准备就“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这一话题做一番推动工作,并以此为题举办“人文高端论坛”。这个话题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热过一阵子,我们再次推动,能否成功?令人感动的是,倡议迅即得到各方热烈响应。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爽快地说:“我一定参会,希望学者们批评我的主张。我去当这个靶子!”曹先生的见识和心胸令人感佩。因为,只有争鸣,才能使思考更加深入,才能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

论坛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这个论题再度为学界关注,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呼之欲出,那就是中国人文学术的中国化问题。2014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在威海举办“齐鲁文化英才”培训班,王学典主编做了近五个小时的演讲,核心意思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加强,重构符合中国历史、现实及未来的人文学术话语体系将是时代赋予人文工作者的重大使命。此后的学术发展印证了这一预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重要回信中,对创办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提出殷切希望,这对我们是极有力的鞭策。《文史哲》始终提倡学者办刊。这是因为,学者们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学术有虔诚和敬畏之情,对学术界有深入关注,更能体会到一篇文章的慧眼独具之处。从创刊到现在,曾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过的著名学者可以拉出长长的名单。作为后辈编辑、学术研究者,我会不断提醒自己以前贤为榜样,勇猛精进,砥砺前行。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赵秋丽、冯帆、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4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