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李国学堂微信公众帐号,与您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您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您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1)

发现规律,积累经验

作为老师,大都会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思的电影。我喜欢诗歌,希望通过诗歌,给孩子们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就《诗经》而论,而《诗经》来源于人们本真的情感抒发——我希望我和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诗歌,找到抒发感情的途径,用或俗、或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关注,对周围事物的发现。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2)

  • 实施

  • 发现规律,积累经验

    我喜欢写诗,也希望把这传递给孩子们。

    要学写诗,就是要用诗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田间没有诗,有了陶渊明,就有了诗;酒桌上没有诗,有了李白,就有了诗;生活没有诗,有了杨万里,就有了诗……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前人留下的名篇中,愁苦的不少,孩子们生长在这么好的社会环境中,不该写杜甫的恨、李煜的愁、陆游的痛。而应多些李白的豁达、杨万里的审美、范成大的清新。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顺势讲起了送别诗。我让学生回想自己背诵过的与送别相关的诗歌。《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别·长亭外》《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大家发现除了李白的两首以外,其他的诗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其中写景以水、云等柔性的景物为多。而李白的两首都是先写事,后面的景和情是融在一起写的。我又搜到了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也是先写山、水,但不变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又是情景交融来写。这就是李白的特点。大家以后如果要写送别诗,也可以先写一下当时对什么景印象最深,然后写上对朋友的祝福,这就是一首很传统的送别诗。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3)

    《送友人》当然,学生囿于缺乏相应的经验,而写不出送别诗,但发现规律的过程,也许能融入他们心灵深处,在以后有相应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写出来。语文教育是举三反一的教育,给学生一定数量的材料,让他们发现,会有更大的收获。可以以主题为纲,选一些诗歌,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进行创作。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4)

    举一反三是王道!

    倡议试写,零散指导学生看了我写的诗,觉得有趣,但不愿意写,他们觉得诗歌很远。即使写了,也不太像诗,如: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5)

    春日桃花开满园,夏日莲开招暖风。秋雨菊花落满地,冬寒梅花雪中红。

    这孩子词汇积累不少,但这不是她亲眼所见,而是经验里四季的样子,我鼓励她在押韵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看到的真实景物进行描述和联想。针对类似现象,我在课堂专门讲写诗,首先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我故意选择自己写得比较俗气的诗: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6)

    折气筒

    一天早起日当空,

    春季骑行意正浓。

    忽觉后胎亏点气,

    却折气筒漏完风。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7)

    炒饭

    清晨桌上只残羹,

    锅铲轻烹炒饭成。

    萝卜成花菜变柳,

    一团灶火似春风。

    学生一看,气筒、炒饭都能写诗,那还有什么不能写的?我顺势引导,诗贵在“真、善、美”,善和美都以“真”为基础,大家一定要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即使是写想象,也要由眼前的景、物引发。诗失去了“真”就不能称其为诗了。

    于是,学生们开始写真实的生活,虽然诗意差了点儿,但也有些情趣,比如: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8)

    足球课

    今天体育踢足球,

    一脚踢出我犯愁。

    只见足球离门远,

    不到南墙不罢休。

    我改动几个字,让它押韵以后,我把这首诗展示给大家,这虽然在很多地方根本称不上诗,但它真实生动地描绘出学生当时的烦心事:得到离球门很远的南墙,才能把球捡回来,这耽误了他们踢球的时间。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尝试写,写完了,我还以“真、善、美”为标准,评价他们的创作,并为他们调韵脚。学生出题,老师示范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9)

    现在通讯设备丰富了,我们偶尔晚上会在QQ群上聊天,有一天,一个孩子发了一首诗:

    文竹在家顶呱呱,

    一层一层似云霞。

    不知是草还是花,

    马上网上查一查,

    才知是草不是花。他能够真实地写出看到的景物,并有美好的联想,这首诗也能押韵,总体来说,是首很不错的小诗了。但里面的词语还可以变得雅致一点儿,而且一般诗都是四句。他写到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大量读经典诗词。我推荐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他会背,但没有当作范文学习过。我给他讲了《望庐山瀑布》,先写看到的,然后大胆联想,融入神话,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他说让我示范,我写:

    文竹柔条掩绿纱,

    层层叠叠似云霞。

    我今乘尔游天上,

    飞入瑶台阅众花。

    他从文竹中,想到云霞;我承接“云霞”,联想到神仙做的事,这就把眼前的景物提升了。接下来,他还给我出题,我说为了培养你的观察能力,给我发照片吧。他发了一张虎皮兰的照片。我随即写到: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10)

    虎皮兰剑一盆出,

    霸气豪情铸湛卢。

    玉柄金锋寒锐气,

    阎罗斩尽笑沉浮。

    由兰叶像剑,联想到湛卢宝剑,进而想到扫不平之事。他又发来一张鱼缸图。我这样配诗: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11)

    一尾游鱼水草中,

    空游无阻似悬空。

    我当如此浮云上,

    乘载南风过海东。

    我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揣摩诗人的心境,思考诗人的胸襟。李白诗表面是想象,内涵是大气。以此引导学生开阔胸襟,丰富想象,用诗人的眼睛观察事物、思考事物。案例展示:清明节缅怀先烈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12)

    清明将至,我让学生以英雄故事来练习写诗。

    清明文化:我简介了介之推的故事,学生简要了解祭祀文化,即转入正题,让他们写缅怀先烈的诗。缅怀诗范例:在学生犯难之际,我出示了《缅怀赵一曼》《怀张自忠将军》等缅怀诗,让学生阅读后发现“思人——忆事——抒情”的结构。读英雄故事:然后学生从搜集的英雄故事中,选一位英雄事迹作为诗歌内容,并结合景物或自己提取出的英雄精神进行抒情。创作及示范修改:很快,就有学生写完了——

    吊董存瑞

    董存瑞是大英雄,

    战场之上首立功。

    若是没有他抗战,

    国家还在混乱中。我用投影展出,表扬他能够押韵,然后指出他没有说明董存瑞干什么事,这样换成别人也行。另外,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随后,学生开始针对具体事件来写,内容选择上已经没问题了。押韵方面还是掌握不好。如:

    悼念佟麟阁

    率军死守卢沟桥,

    痛歼日寇哭喊娘。

    誓死不让敌人进,

    杀敌英勇我称赞。

    这首诗好在读罢能知道佟麟阁将军镇守卢沟桥,首句写得真实具体,也写出了将军率领军队的豪气,因此不动。因为首句尾是平声,要用ao作韵,由“哭”字,我想到ao韵字里和“哭”相近的有“嚎”字,所以改成“乱哭嚎”,意思不变,诗句变得顺口了。“我称赞”,有点儿把将军的豪气降低了,我们把它抬高点儿,有个更形象的词“比天高”,这样的评价更符合将军的气度,因此改成: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13)

    率军死守卢沟桥,

    痛歼日寇乱哭嚎。

    誓死不让敌人进,

    杀敌英勇比天高。

    对于学生的习作,我尽量少改,更多保留他们原来的风貌。这样示例修改了三四份,学生逐渐能自己对押韵进行调整了。他们也明白,诗不是一遍写成的,要先把意思写出来,再进行调整,最后读到顺口为止。

    小结

    我发现小学生经过反复修改,也可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诗。小学生要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诗,要大量积累,从同类诗中发现诗结构的一般规律,进行模仿。写诗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写诗还能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意识和炼字意识。当学生能用诗歌的形式书写一种情感、一个事件,他对事物的理解会深刻许多;当学生能用诗人的视角观察事物,周围的事物便美好了,他的心灵也美好了——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孩子多大学古诗合适(古诗创作离孩子有多远)(14)

    1.本期作者:

    张波,小学语文老师,热爱经史碑帖,希望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2.桃李国学堂taoliguoxuetang

    3.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taoliguoxuetang@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