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作渡,岁月成书。在渤海之畔,黄海之滨的“北方明珠”——大连海事大学正上演着一场浪漫的双向奔赴。
青春的身影投射向青山萦翠,奋斗的心跳同频于碧海流云,山海于此相逢。
渤海潮生,凌水燕回,面朝大海的暮暮朝朝,守望海大的岁岁年年,山海于此传情。
今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聆听“海事山盟”的故事刚刚好。
海:辽阔,深远
——这是一所钟情蔚蓝,心向汪洋的学府
在人们眼中,海是蔚蓝色的,它的辽阔与深沉承载着对远行的渴望,承载着筑梦深蓝的磅礴力量。
历史的风云,航海的波涛,成就了大连海大的蓝色担当。它于澎湃浩海中扬家国志,在时代变迁中育栋梁才。
兴船政,立吴淞之始基;办学堂,策百年之筹谋。在民族饱受外辱、国运衰败之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大连海事大学前身)于上海吴淞口首开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之先河。它劈波领航,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犹如屹立在礁石旁的灯塔,成为高等航海教育行途中不灭的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航海教育重获新生。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同年,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时为新中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1997年,海大进入“211”重点建设行列;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思绪穿梭在百十年之间,大连海事大学历风雨而盘桓,终怀兴国鸿猷。如今的海大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曾评价,海大是“一所在世界海事领域独一无二的大学”。
巍巍中华,海疆辽阔。中国自古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战略和“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海洋意识。历史的时针拨至今天,海洋依然是我国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蓝色粮仓”。向海图强,全国“十四五”纲要已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在为海洋强国梦想而开拓奋进的壮阔航程上,海大育人始终奋进在“海洋强国”第一线——
学校现设本科专业54个,其中海事相关专业占比超过80%,航海类专业年招生规模约占全国航海类本科招生数量的1/4;
在国内主流的第三方专业排名中,海大航海技术等5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包括三个航海类专业在内的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海洋运输工程领域学科建设水平稳居70所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成员高校前列;
学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奔赴在七大洲八大洋,为学校赢得了“航海家的摇篮”的美誉;
近年来,我国选派至IMO(国际海事组织)任职的人员中有近30%毕业于海大。他们完成IMO提案35份,以中国方案助推国家走近国际海事舞台核心……
负中华责任,建青史功勋。113岁的大连海事大学因海而生、面海而行、凭海而兴,在潮涨潮落间见证着中华的浴火重生。
山:踏实,厚重
——这是一所钟灵敏秀,人杰地灵的学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时代画笔,勾勒海大风云;岁月灯盏,照耀世纪荣光。百十年来,一代代海大人的努力与奉献,浓缩了海大人为交通运输事业终身奋斗的初心。
昨日之海大,人才辈出——
1921年,校友陈干青受聘上海三北轮船公司任“升利”轮船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
1961年,校友陈宏泽第一次把五星红旗升起在国际海域;
1984年,校友钱永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船长出身的交通部长;
1996年,校友董玖丰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船级社联合会主席,在这之后,校友李科浚、孙立成也分别于2006年、2016年担任了联合会主席;
2015年,校友徐祖远成为首位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
二十余万名海大校友遍布海事航运、物流港口、救助打捞、海洋开发、深海科考等领域,撑起了共和国的航运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海大力量。
今日之海大,创新图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海大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航海表、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自动操舵机、第一项内燃机方面的专利等。辽宁舰航行试验有海大贡献;神舟飞船有海大技术;蛟龙入海有海大身影;和谐号动车有海大智慧;海事救捞有海大声音;极地科考有海大力量……海大的身影频频现身于“国之重器”。
我国首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 图源:光明网
新时代,海大抢先布局,在航海模拟器、轮机模拟器、电子海图、未来海上通信导航、国产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等技术领域,海大均实现突破;
历时8年,大连海事大学研发了"蓝信"号智能无人水面艇,集中诸多国内最先进的智能船舶技术,实现真实海况自主航行;
李文华教授与团队深耕世界最大海深处地质取样项目,其最大工作水深达11000米,项目打破了国外同类设备的垄断局面,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在船舶动力上的实船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这些处于国际前沿、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带进了海大人的航海梦,中国梦里。
不止奋战于科技前沿,海大人还在全球海事治理中发出“海大之音”——
被称为“海商法泰斗”的司玉琢教授,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海商法,也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专家委员参加联合国贸法会《鹿特丹规则》的制定与研讨;
海大与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决策事务;
海大首次承担开发的IMO示范课程,成为与船员适任培训和评估相配套的新的国际推荐教学技术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国际空白,实现了“中国方案”从参与到引领的转变……
惊涛拍岸百十载,鲲鹏正举再扬帆。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中,一代代海大人继往开来,始终追寻着“海洋强国”的共同理想,不断奋勇前行。
“海事山盟”:深情,守望
——这是一所心有所归,情有所系的学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纵有疾风起,且共从容,海大始终是学子们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海事山盟”的诺言则是海大对学子们的一往深情。
资助育人,情暖人心,学子们在最美好的青春遇到最温暖的海大。在这里,助学金发放工作覆盖到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航海类补助、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博联基金、校友爱心基金、御寒补助等助贫困学子在奋斗路上无后顾之忧。此外,学校每年奖学型奖学金的覆盖面超过了参评学生的30%。2020-2021学年,海大共有12079人次受到表彰,累计获得国家、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资助总额近2483万元。日前,四川泸定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海大第一时间对受灾学生开展专项资助工作。在海大,每一个诉求的心声都能被认真聆听,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被充分尊重。
海大学子的每一次精彩瞬间,都流淌着海大的爱。坐拥全国第一艘专用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和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首艘现代化多用途载货教学实习船“育鹏”轮的海大,每年都会组织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16个涉海专业的2000余名学生,进行海上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毕业季,学校实施“一生一策一方案”精准就业帮扶举措,为毕业生送上“及时雨”。
韶光流转,盛世如约。“学汇百川 德济四海”的海大校训,育养了海大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价值坚守。
缘起山海,为爱西行。志愿西部边陲,海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用22年坚守,诠释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爱国情怀。“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集体”等荣誉,是他们从黄渤海畔至高山峻岭,续写山海之约的最美见证。
必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亚丁湾护航任务中,国家派出26名商船船长为50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其中有13名船长为大连海大毕业生;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来,海大毕业生撑起的“航运国家队”全力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平稳畅通;
这个暑期,来自海大14个学院34个专业的394名学生,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童心港湾”项目县,累计为1500余名乡村中小学生提供线上义务支教服务……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海大青年胸有丘壑、目存山河。
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不惧岁月长。爱海大,强交通。寥寥几字,却在每个海大人心中千雕万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简单一句,却是每个海大人的初心所向。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大连海事大学这所蔚蓝学府,情寄于山海,写下“海事山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不尽的海大事,诉不完的海大情,等着你来邂逅。
关注"大连海事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大连海事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官微、大连海事大学团委、瞭望智库、广州市规划院、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交通新闻网、信德海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