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玉器几乎都有沁色,即使沁色不明显,也会整体出现变色,比如白玉产生发灰,发青或发黄等现象。

玉器在古代墓室环境下几乎都会具备形成沁色的条件,所以出土玉器几乎都有沁色,鲜有例外。宋元时期开始兴起的未被破坏的沙包坟除外,这也是我们常见宋元、明清玉器上有玉裂,而没有沁色的原因。

当然,受沁的速度还要视玉质本身的质地以及坑内环境而定。玉质好的,受沁就慢;玉质差的,受沁就快;干坑、湿坑(潮湿无水)受沁较慢,水坑、坑内物品腐烂严重的,受沁较快,也较严重。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1)

汉代玉环

徐州博物馆藏,山洞墓,几乎没有受沁和发生其他变化。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2)

汉玉衣片

徐州博物馆藏,同一坑口,玉衣片因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特征。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3)

大汶口文化玉组佩

土坑墓,同坑而受沁和变化不同的玉佩组。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4)

图一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5)

图二

图一、图二,徐州博物馆藏,汉玉杯,白色玉器入土后发黄现象。

B.沁色变化丰富,过渡自然,深入肌理,并伴有土蚀、缝裂(通常说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现象,用水把外表泥土冲掉后,玉器表面会很干净,绝不会脏兮兮。

变化丰富、过渡自然,是指长时间在环境的影响下,沁色不是单一的,头几百年可能是土沁,后几百年衣物、棺木烂掉碳化,可能是黑沁,不同时间的沁色是叠加在一起的,是丰富的、自然的。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6)

图三 上海博物馆藏 汉代玉剑饰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7)

图四 上海博物馆藏 汉代玉杯

图三、图四,两件馆藏品的沁色,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到,“变化丰富,过渡自然,深入肌理”的特征。

深入肌理,由于墓室环境复杂,玉质内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沁色随疏松部位而侵入玉质内部,会伴随时间的增长,侵入会加深。而目前作伪,除了玉料上带裂或玉质疏松,都浮在表面,并且达不到变化丰富和过渡自然。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8)

图五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9)

图六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10)

图七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11)

徐州博物馆藏玉璧局部图有明显的土蚀现象

伪品外表故意沾上些杂物、泥土、烂铁块、烂铜渣等,弄得脏乎乎,貌似土锈。不管是馆藏还是民间,类似瓷器上那种无法清理的土锈现象是很少见的,因为玉质致密细腻,表面光滑,附着物无法依附在玉质内部。所以,只要碰到玉器上黏附厚厚的泥巴和杂物很难清理的,都要怀疑。出现这个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真品放进水里,轻轻晃动,所有粘附的东西会马上脱落掉,作伪反而不会轻易脱落。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12)

战国蒲纹玉璧(自藏)

战国,直径29cm。沁色自然,变化丰富,同时伴有土蚀、裂、灰皮等现象。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13)

战国兽面蒲纹玉璧

台北故宫藏 ,既有钙化,又有沁色、灰皮,还有绺裂。一般情况,只要三个以上特征同时具备,基本可断定其为真品,然后再结合工艺进一步确定。

沁色古玉的鉴别方法(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14)

汉代螭纹剑格

台北故宫藏。既有黑色棺木或衣物沁,又有土沁。由于玉质好,沁色主要从沁门绺裂处沁入。

“沁色变化丰富,过渡自然,深入肌理。”这句话,一定要有一个时间的空间概念去思考,沁色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所以才会出现有这种特征。

下期继续讲解古玉沁色的鉴定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