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民间游戏及游戏规则(乡俗乡事抓窝打阎王)(1)

(作者:衡墩壮)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文化生活非常贫乏。那时候没有电脑、电视,更没有手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放学后除了帮助家里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没事时就会三五成群凑在一起玩游戏。有一些游戏不仅是小孩玩,那些没有结婚的小伙子、大姑娘也积极参与,打发农闲时的快乐时光。我搜集一些那时候流行在大运河两岸、邳州农村的民间游戏,给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邳州人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

搁六洲:在地上划纵横交叉各六条直线。玩家二人双方各有十八颗子,子的材质要有区别。每次轮流放一子于交叉点上,(“十”)类似下围棋。若一方搁成横或竖六颗子连成一线,叫做“六”,可吃掉对方两颗子;若四颗子搁成最小的方框,叫做“方”。即可吃掉对方的一颗子。所吃掉的子,最好选择对方即将成六或成方的其中一子,直至对方的子不断减少,很难搁成六或方,自认输为止。若双方十八子都放完,都没有搁成六和方,则双方各拿掉一子,再轮流走棋运子,子在大方框内,每步一格,上下左右有空的交叉处都可以走,直至摆出六和方,吃掉对方的子,决出胜负。规则是六和方中的子不能吃。

抓窝:也叫“抓羊窝”,玩家二人。玩前,先于地上并排挖或划两行(每行五个)小窝,玩家双方在自己一侧五个窝中各放五颗子。游戏时,一方抓起任意一窝子,从下一窝始,每窝投放一颗,放完后,再抓起下一窝继续投放,直到该抓的窝为空窝,即赢得空窝后一窝的全部的子。如再下一窝仍为空窝,则继续赢得该空窝下一窝全部子,此称为连拍。如遇两空窝相连,则称为拍空,则由对方运子拍窝,直到赢得所有的子。如只剩两子,则双方平分。一轮后再重新放子,若对方不能按每窝五颗子标准放满时,缺子的窝必须卖给对方,成为对方的“羊地”,投入羊地的子叫喂羊,羊地里的子均为对方所有,双方可以向羊地投,也可以不投。

老鼠钻十八洞:也叫猫逮老鼠,是多人玩的游戏。若干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一人在圈内扮鼠,二至三人在圈外扮猫。手臂连成的空隙为鼠洞,鼠要不断的从一鼠洞钻出,从另一鼠洞钻入,如钻到十八洞鼠赢。若途中被猫抓住,则猫赢。输赢定局后,其他游戏者要对面站成两排,扣住对方双手,让输者弯腰从一端钻入,另一端钻出,在经过每对手臂时要挨砸,也有罚输者唱歌的,一轮后,猫鼠互换角色,游戏继续。此游戏现仅在学校中传承。

打阎王:亦叫“捉小鬼”,为四人游戏。在平地一溜放置三块石头或砖头,要垂直竖起。中间为阎王,两边为判官,在八至十米处画一横线,四人各持一块石头,按顺序从横线处向阎王判官处投掷石块,击倒为算,击中阎王扮阎王,击中判官扮判官,未击倒者扮小鬼,必须受罚。受罚时,两判官提小鬼耳、鼻,高声喊:“阎王阎王在家吗?”,若阎王答“在家”,则小鬼脱身,若答“不在家”则继续受罚。

老鹰捉小鸡:玩者十人左右,选一身高力壮者做母鸡头,一人当老鹰,其余做小鸡。玩时,小鸡在母鸡后逐一扯着前者的后襟,成一纵队。老鹰在鸡头前,辗转腾挪,想法抓住鸡头后的小鸡,鸡头则左遮右拦,保护小鸡。小鸡一边扯住前者的衣襟,一边左右躲闪,防止被抓。若抓住一个等于吃掉,直至抓完所有的小鸡,游戏结束。被抓的小鸡要集体唱一支歌。

炸果子:玩者二人对面站立,两手相牵并抖动节拍,边唱:“炸—炸—炸果子。炸一个,我吃了;炸两个,我买了;嘟嘟喔喔换这个。”在唱最后一句的同时,二人相牵的手举过头顶,转身成背后牵手的姿势,再唱又翻回原状,连续不断以取乐。

张百令:玩者八至十人平均分成甲乙两队,每队选一头领,各排成横队站在对面的横线上,相距十米以上。然后甲队头领先喊:“张百令”,乙队齐回:“开大刀”,甲齐:“济男人”,乙齐:“尽你挑”,甲齐:“挑小的”,乙齐:“挑大的”,甲齐:“单挑某某会落(读la,跑的意思)的”或喊:“单挑某某会跑的”。某某则为乙队某队员名字,这时某某队员要快速摆脱甲队队员的拦截,冲过甲队的横线,这时甲乙两队队员则全体出动,甲队员拦截捉拿乙队某某队员,乙队员则掩护某某队员向前冲去。途中某某队员若被甲队员捉住,则成为甲队队员,否则,仍为乙队队员。然后再由乙队喊要甲队某某队员,直到头领成光杆司令算某队输。

弹琉子:琉子即玻璃球,玩家多为未成年的孩子。有多种玩法,其一:平地挖一小坑,也叫“窝”,在小坑五至八米处画一横线,俗称“老”,玩家三五人依次从小坑处向横线滚球,以离线远近决定先后顺序,离线最近为头家,次之为二家,下依次。若越过横线为末家,若两位越线,这两位还要重新走子,决出后两家的先后顺序。然后从头家开始,从横线向坑中滚球,滚进去叫“进窝”,进窝的球可以从窝边一拃处击打窝外任何一球,击中即赢得此球。若同时两球或两球以上进窝,则由先进窝者击打窝中其它球,击出窝外后,从窝边一拃处再击中,即赢得此球。若未击出窝,则由第二进窝者再击,即窝中只能保留一家球,称为看家球。若窝外球未被击中,看家球应放回窝中,窝外球即可从落球处走球进窝,进窝后即可击打窝中看家球,击出后,自己成为看家球。直至窝外无球,一轮结束。其二:玩家三至五人,每人至少两球以上。在平地划一长方形方框,每人在方框中放一球,球与球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排成一字形。在框外四五米处画一横线,同上玩法,决出先后顺序,然后由第一名开始,依次从横线处走球,击打方框中球,击出框外,即得此球。若每人击一轮后,窝中仍有球,还要重决先后顺序,然后再依次击窝中球,直至窝中无球。以上两种玩法已消失,现在儿童玩琉子,窝、框和横线都不设,以剪子、包袱、锤的方式,决定先后顺序,玩家可以随意走球,球之间可以互相击打,谁击中者,该球为谁所得。

玩杏仁:一种玩法是,二人以上,在地上挖一小窝,每人放一或二枚杏仁,玩家以先后顺序,用手中的大杏仁(也叫老本),狠击窝中的杏仁,击出者即得。玩家为使“老本”具有打击力,可以为老本加重,方法是将杏仁一面鼓处钻一孔,挖出米仁,填以铅、铁屑等,再用大车轴油封口。现在此俗已消失。二种玩法,一般二人,每人平均配三至五枚杏仁放在一起,玩家以剪子、包袱、锤决出顺序后,由第一名玩者抓起所有的杏仁向地上轻抛,杏仁散开,然后用小拇指在两枚之间划过,再用手指弹击其中一颗,使之击中对过一颗,若击中,即得此两颗,然后再划再击,可连得,直到赢得所有的杏仁。规则是划线时手指不得触碰两侧杏仁。弹击时只能击对侧一枚杏仁,不得触碰其它杏仁。否则,则由第二名进行。现在杏仁不多,此玩俗也不多见了。

瞎子摸瘸子:多人玩的游戏。若干人围成一圈,一人用毛巾蒙住眼睛扮瞎子,另一人把一手臂绑在同侧的小腿上扮瘸子,瘸子口中吹哨,瞎子随哨声追逐。以瘸子在圈内绕三圈为限,若三圈内被捉,瞎子胜,否则瘸子胜,负者学禽畜叫三声或唱支歌。今此俗仍在学校中传承。

抽陀螺:也叫抽地牤牛。陀螺上部为圆柱,下部为圆锥形,锥底嵌一钢珠最好。用布条制作一小鞭,缠束圆柱部分,置于地上,用力抽掉鞭子,陀螺便快速旋转不倒。用鞭子抽打,旋转加速。戏者以旋转时间长短决定胜负,亦可一人玩乐。

斗拐:也叫斗击。两戏者各自用手搬起一腿,膝对前方,另一腿站立跳跃进攻,以撞、压、顶等方法把对方击倒,或使其腿滑落下来为胜。

斗蟋蟀:选夜间捉的体大叫声高的蟋蟀饲养,斗时放于瓶或盆中,使与另一只撕咬打斗,借以取乐。蟋蟀若不打斗,玩者可用草棍驱赶,使两只蟋蟀靠近,激其打斗。

斗鹌鹑:选雄性较强的鹌鹑,经常握在手中,称“把鹌鹑”,待驯服后,使其掉膘轻捷。然后放在折圈内与另一只相斗,直至其中一只败北为止。

打腊梅:腊梅为小木棍刻成中间粗两头尖的织布梭形,长八至十厘米不等,中间粗二至三厘米。玩者分先后,用小木棍敲击腊梅的一端,使其飞起,以飞的远近决胜负。负者要口喊“哞”字不换气,从腊梅飞起处,一口气跑到落点,捡起腊梅后,同样一口气再跑回起点。也有将飞起的腊梅用小木棍再击一下,以加速使之飞得更远的玩法。

拾石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至1960年代,拾石子是农村少女常玩的游戏。玩家二人,席地而坐,取石子五枚,先由一人握五子上抛一子,同时撒下手中四子,然后接住上抛的那一枚,再上抛一次,然后拾起地上一枚接住上抛的一枚。第二轮撒四枚拾二枚;第三轮撒四枚,先拾一枚再拾三枚;第四轮撒四枚拾四枚,拾四枚时称“冒台“,再反手拾四轮。然后还有“鸡上圈”、“鸡过河”、“换手”、“打展子”等复杂动作。少女在拾石子中边拾边唱《拾子歌》配合。若中途接不住上抛子或捡不起撒下的石子,或撒下的石子靠在一起,则为失败,由对方再拾。

传统娱乐习俗还有很多,如“进城”、“跳房子”、“跳绳”、“踢毽子”、“扔沙包”、“撂手绢”、“藏蒙蒙”(也叫藏猫猫或捉迷藏)、“滚铁环”等。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以上许多民间传统游戏已消失。1990年代后,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看电视等成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中小学生和部分青年则迷恋网吧。2000年后,随着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游戏则成了人们特别是时尚青年娱乐的主流,流行于苏北农村大运河两岸的民间游戏再没有人玩耍,逐渐走向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