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中国士兵,令美国老兵麦·卡拉汉终生难忘。那是1952年的深秋,23岁的麦·卡拉汉跟随部队攻打上甘岭。他们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支援下,终于攻上了山头。麦·卡拉汉冲在最前面,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阵地上只留下30多具尸体和一名身负重伤的中国士兵!
中国士兵看上去年龄很小,两眼充满了仇恨,大声喊道:“敌人把我包围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美国兵看到他背着一台步话机,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可为时已晚,无数发炮弹像暴雨冰雹一样倾泻到阵地上……这位英雄士兵并非个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仅被记录下来的“黄继光”式战斗英雄就有6名,“杨根思”式战斗英雄多达44名。
这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美军始终不明白,想不通为什么志愿军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毛泽东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这个“气”,就是人民军队特有的战斗精神,就是“机智、勇敢、不怕死”的血性胆气。靠着这种“无形的利剑”,人民军队以高敌一筹的血性胆气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有军事专家指出,未来战争是脖子以上的战争。信息化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厮杀一线,任何一个环节、一台装备、一名士兵,都可能成为战斗的主体,越来越考验着军人的心理素质、战斗意志和应急反应能力。战争对军人血性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无论什么时候,血性都是军人的脊梁,是胜利的基因,是锻造战斗精神的支柱,需要一代代革命军人传承下去。
传承血性基因,先要对血性有科学的认识。朱德元帅曾说:“有了政治觉悟的自觉勇敢,乃是大勇。”军人的血性应该是一种理智行为,是以必要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相反,不讲科学、不求策略、不计后果的“蛮拼”,只能称作鲁莽行为。有血性的军人,心中始终装着大局,始终想着胜利。黄继光英勇堵枪眼,是为了用生命换取部队的推进;邱少云烈火中岿然不动,是为了保证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更多地表现在面对敌人时的冷静和沉着。
传承血性基因,应积极营造英雄成长的“土壤”。英雄的魅力,不仅在于征服了敌人,更在于激励了后人。英雄的事迹传遍部队,激发起铁血斗志,许多官兵就会以英雄为榜样,行动上自觉追随英雄的壮举,成为新的英雄。1959年3月,19岁的张映鑫入伍来到青藏高原,读了《黄继光》一书后,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黄继光,你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会像你一样,为祖国和人民争光!”在3年后的一次作战中,为掩护主力部队冲锋,张映鑫危急关头将最后一颗手榴弹猛地甩进敌堡垒,随即扑上去,用身体堵住了射击孔……随着一声巨响,张映鑫以英雄的方式,实现了对英雄许下的诺言。
传承血性基因,需要在实战化训练中磨砺锤炼。过去有一段时间,演习背台词、耍假把式,军事训练摆花架子,比武考核拼凑尖子等行为,折射出部分军人血性不足、作风不实、战斗精神弱化等问题。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着眼决胜未来战场,贴近实战的训练,是积累官兵勇于亮剑、有我无敌血性胆气的重要途径。“三栖精兵”何祥美,当狙击手“用子弹说话”,在训练中一次次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掌握了特种飞行、军事潜水、狙击射击等30多种特战技能;某特战旅政委武仲良,叫响“没有过硬军事素质,怎么敢说‘看我的’” 的战斗口号,坚持空中第一跳、水下第一潜、陆上第一枪……他们以实际行动激扬血性,立起了新时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
练兵先练胆,练胆先强心。今天,我们行进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前进道路还有崎岖坎坷,突破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焕发当年革命先辈那种勇于冲锋、敢于牺牲、一往无前的血性精神,扎实开展备战打仗思想大发动、和平积弊大扫除,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坚强意志品格,真正把血性基因融入血脉、体现在行动上,让自己成为不用则已、用则一剑封喉的“利剑”。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