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3年,蒙古大将拜住在柯塞达之战中大破罗姆苏丹国,塞尔柱人沦为蒙古人附庸,解除了尼西亚帝国东面的威胁。而蒙古人也没有继续向小亚细亚西部扩张势力范围的意图,于是拉斯卡利斯家族建立的尼西亚帝国得以从小亚细亚的西北部回师欧洲;1261年权臣米海尔更是从拉丁人手里夺回了君士坦丁堡,并篡位登基,建立了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巴列奥略王朝。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1)

众所周知,巴列奥略王朝和拜占庭帝国一起,被1453年乌尔班大炮的怒吼和君士坦丁堡的冲天烈火所埋葬,,奥斯曼帝国的铁蹄并非人力所能阻挡。人们往往归罪于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君士坦丁堡,使得拜占庭再难振兴。

然而在蜗居小亚细亚西北尼西亚的时代,拜占庭人还能擒杀罗姆苏丹国的苏丹。而罗姆苏丹国被蒙古人挟持后,更是很快四分五裂,成为一个个小的突厥邦国,最后罗姆苏丹也被伊利汗国废除了。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固然是势不可挡,而为何光复旧都的巴列奥略王朝却镇压不住一群松散的突厥小邦,令它们汇合成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这无疑要从拜占庭自身上找原因,当我们掀开历史的真实,会发现这是一段不逊于东方的靖康之难和南明悲歌的屈辱而又荒唐可笑的过往。

得国不正的篡逆者

巴列奥略王朝的开创者,是米海尔八世。然而建立尼西亚帝国,从十字军肆虐下保全拜占庭余脉的确是拉斯卡利斯家族,米海尔八世不过是一个摘桃子的篡逆者罢了。

1246年,尼西亚帝国皇帝约翰三世进攻保加利亚,光复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收复了塞萨洛尼基。1248年,约翰再次击败保加利亚人,并且包围了拉丁帝国。约翰三世的儿子塞奥多利二世继位后,打败了保加利亚人的入侵,吞并了都拉佐和希腊的色维亚城。可以说,拉斯卡利斯王朝已经为拜占庭人光复君士坦丁堡打下了基础。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2)

米海尔八世当然也颇有战功,1261年的佩拉格尼亚战役可谓战绩显赫,而收复君士坦丁堡也值得夸耀。但相对于拉斯卡利斯王朝的数代惨淡经营之成果,米海尔八世终究只是个可耻的篡逆者。而米海尔篡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将伴随巴列奥略王朝始终,最后将罗马的余晖在星月旗的海洋中埋葬。

亚洲的失控

尼西亚帝国掌控了小亚细亚最肥沃而且能够提供兵源的半岛西北地区,这是帝国得以与罗姆突厥人连番缠斗占据上风,并回归欧洲的基础。但巴列奥略王朝建立后,对于亚洲部分却逐步失控了。

米海尔八世刺瞎了拉斯卡利斯王朝末代小皇帝约翰四世的眼睛并将他关进修道院,这放在拜占庭强大之时无可厚非。但如此风雨飘摇之际,这样残忍的做法直接导致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申尼欧斯因为同情拉斯卡利斯家族而开除了米海尔八世的教籍。而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支持者们,也不服巴列奥略家族的统治。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3)

小亚细亚人不但缅怀拉斯卡利斯家族的统治,还把他们当做英雄纪念。米海尔八世于是对小亚细亚课以重税来进行惩罚,直到执政最后几年才试图扭转这种趋势。如此的对立下自然说不上重视小亚细亚的经营,更谈不上什么压制小亚细亚的突厥小邦。

尼西亚帝国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中央集权政策上的,约翰三世和塞奥多利二世都着力于限制贵族的权力。而巴列奥略家族的崛起正是贵族阶层的反扑。

固然,米海尔八世入主君士坦丁堡之后,也试图恢复中央集权的传统模式。但作为一个得位不正的篡逆者,他天然缺乏压服众多贵族的威权。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4)

在巴列奥略王朝的统治下,哪怕是欧洲的塞萨洛尼基这样的大城市也拥有一定的独立特权,而亚洲领土的离心倾向就更是明显。地方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独立,人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已经压过了对帝国中央的忠诚。

这种情况下,虚弱的帝国中央缺乏有实力的野战军,只能依靠不可靠的雇佣军对抗突厥人,而小亚细亚的城市面对突厥人的侵袭则是各自为战。亚洲完全失控并被对手逐步蚕食,已经无法避免了。

疯狂的内乱

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一直以惊人的内乱而饱受诟病,但疆域最为狭窄的巴列奥略王朝,内乱反而异常触目惊心。

安德洛尼卡二世和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祖孙之争,还只是皇室内一般的内战,但已经令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夺取拜占庭帝国残余的领土变得更加势如破竹。而随后的两约翰之乱——约翰五世和约翰六世的斗争,就显得触目惊心太多——不只是引狼入室,更显示出巴列奥略家族权力的虚弱。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5)

权臣约翰·坎塔库泽努斯作为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宠臣,因得不到摄政权而与安德洛尼卡三世之子约翰五世爆发冲突。约翰五世派系得到平民的支持,但约翰·坎塔库泽努斯背后则有大贵族的力量,激烈的战争引起农业衰败,粮食都必须仰仗邻近的塞尔维亚供给,而塞尔维亚从来不是帝国的睦邻。

约翰·坎塔库泽努斯甚至勾结了奥斯曼土耳其人,将女儿嫁给奥斯曼帝国苏丹奥尔汗,得以占据君士坦丁堡,加冕为帝,称约翰六世。奥斯曼人也借此占领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重镇加里波利,获得进入欧洲的桥头堡。而塞尔维亚沙皇斯特凡·杜尚打着支持约翰五世为旗号,疯狂攫取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剩余领土。

事实上,约翰六世的能力并不差,他在安德洛尼卡三世时代,就曾在1337年消灭了希腊西部的伊庇鲁斯专制国,将其并入拜占庭。后来与约翰五世内战期间,又趁着塞尔维亚沙皇斯特凡·杜尚北上与匈牙利人作战,收复了大片被塞尔维亚攻占的土地。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6)

然而,坎塔库泽努斯家族的强大,反而映衬除了巴列奥略家族的虚弱。巴列奥略家族竟然需要和另一个名门共享拜占庭帝国!即使是1354年约翰五世在热那亚共和国帮助下重返君士坦丁堡迫使约翰六世退位,坎塔库泽努斯家族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甚至继续控制着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重镇米斯特拉斯及其周边的土地。

第三次大规模内乱则更加纷乱如麻。1370年,奥斯曼帝国已经几乎控制整个色雷斯,1372年时约翰五世被迫向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臣服,但如此危难的处境只是让拜占庭人内讧得越发激烈。

1376年,约翰五世之子安德洛尼卡四世在奥斯曼人支持下发起政变,推翻自己的父亲约翰五世。1366年意大利人组成的十字军好不容易为拜占庭夺回的重镇加里波利,便被安德洛尼卡四世又出卖给奥斯曼人。约翰五世同样出卖国家领土以换取奥斯曼人的支持,将安纳托利亚最后的一座属于帝国的基督教城市费拉德尔菲亚献给奥斯曼人,甚至约翰五世的次子曼努埃尔二世作为土耳其人的先锋攻打这座本属于帝国的城市!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7)

巴列奥略家族内战如火如荼的同时,巴列奥略家族和坎塔库泽努斯家族的争斗终于落幕,巴列奥略家族击败了坎塔库泽努斯家族,恢复了对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控制。持续十余年的内战告一段落,但它对帝国的伤害却是持久而致命的,整个帝国仍然四分五裂,被居住在各地的皇族所控制。

正是因为如此,当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卡拉之战中被帖木儿擒获后,曼努埃尔二世并不能借着奥斯曼帝国的内斗而收复多少土地,因为拜占庭早已因巴列奥略家族自身的分裂而变得支离破碎。

自私的教会

如果我们因为君士坦丁堡教会一度因为米海尔八世刺瞎尼西亚帝国末代皇帝约翰四世双眼而将其开除教籍,就认为教会是正义且无私的,那真是大错特错。在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教会拖后腿的程度简直不在巴列奥略家族之下。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8)

巴列奥略王朝以文艺发达著称,但这根本就是末日之前富人的狂欢。民众遭受的剥削更加沉重,富人却越发奢侈。帝国农业衰退,越来越依赖于土耳其海峡带来的商贸利益来维持,贵族们往往在意大利等地都有庞大的地产。为了避免暴民的攻击,许多富人像西欧领主一样修筑坚固的城楼和炮塔来自卫。

和摇摇欲坠的政府相比,教会在这末世之中依靠宗教的力量显得越发稳固。许多人为了保障财产的安全将财产转移到教会里面。但与萨珊波斯入侵时塞尔吉乌斯教长发动信徒,捐献教产,招募信众在希拉克略皇帝麾下为收复国土抛头颅洒热血不同,此时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会对于捍卫家国利益毫不在意,不仅一毛不拔,还越发贪婪地聚敛财富。


拜占庭帝国后续(被内斗葬送的千年拜占庭)(9)

不光如此,他们还和土耳其人交好,来保住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地区的教产。东正教教会认为保存东正教正统比保存帝国更重要,因此拒绝政府提出的与罗马天主教会合并的要求,而西欧也因此在发动十字军东征上总是显得有气无力。

当然,东正教牧首和教士们早就找好了后路,当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他们果断地投入了打着“宗教宽容”旗号的奥斯曼帝国怀抱。而土耳其人在消灭拜占庭之初也的确试图装出宗教宽容的样子,虽然他们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就马上将索菲亚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但大规模逼迫基督徒改信伊斯兰教毕竟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小结

“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前人对南宋王朝的评价,可以一字不差地套用到巴列奥略王朝身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也不是一天毁灭。当我们慨叹西欧人摧毁了君士坦丁堡时,也不要忘记西欧一次次向拜占庭伸出援助之手,却被各种不同的利益以及教会所阻扰。而拜占庭并非没有如同马其顿王朝复兴或者科穆宁王朝复兴那样在大灾变之后再次崛起的机会,却因为巴列奥略王朝拙劣而无耻的表现被一次次凭空断送。

就像红楼梦中所说的:这么大的家业,都是从内部开始衰败的。如果拜占庭人不自己作死,恐怕小小的突厥国家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

最后,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总结——罗马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