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数据显示,5成网友承认有睡眠问题。睡不好可不是小事。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发出了“让孩子们每天多睡半个小时”的呼吁。睡眠成为一个公共议题,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提升,也说明睡眠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现象。

在没空睡、不想睡、睡不着、睡不好的各种状况中,有加班加点的忙碌,有结婚买房的焦虑,有病痛难忍的折磨,有熬夜娱乐的兴奋……无眠的夜里,有人静静躺着回溯白天的每一帧每一秒,有人把手机里的软件挨个刷一遍,也有人会起身去深夜食堂喝上一杯。说到底,黑夜是白天的延续,白天的桩桩件件,也难免影响到夜半的安眠。是生活习惯、社会焦虑和生活压力的共同作用,让睡眠成了一个“现代性问题”。

夜听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春困秋乏夏盹冬眠)(1)

睡还是不睡,有时候真的是一个问题。毕竟,都市的夜归人不少。急诊室里的灯光守候着脆弱的生命,夜巡民警的影子也被路灯拉得越来越长,报社门口总是有趴活儿的出租车司机,等待一脸倦容的夜班编辑下班……对于这一群人,夜晚见证着他们为了生活、为了他人、为了社会的辛劳忙碌,夜夜无眠让一夜安眠显得格外珍贵。他们不那么规律的睡眠,同样值得我们守护。

康德说,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那就是希望、睡眠和笑。十几年前,有一名德国人拍摄了一组名为《睡觉的中国人》的照片,仿佛随处都能睡着的中国人,背后其实是一个快速蝶变的国家里争分夺秒的奋斗。如今,在对睡眠质量的热议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种社会转型当中的价值取向,即对健康中国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只有写好“健康”的1,才能写满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无数个1后面的0。在一个充满希望和笑容的时代,睡眠也不能缺席。

夜听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春困秋乏夏盹冬眠)(2)

很多人都记得语重心长的劝告,年轻人不要老熬夜。他说,“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最后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

内在的激情,外在的从容,这是一种多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或许,我们需要有更健康的“睡眠观”。无论是为了追逐成功的主动少眠,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无眠,学会从时间管理中获取休息的空间,都将是对睡眠的一种有效补偿。“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这句至理名言,本身就意味着睡觉绝不是浪费时间。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再快,也需要一个调整呼吸的节奏,不能忘记了停靠在睡眠这个加油站。毕竟,美好生活,必然要包括健康的睡眠。

这正是:春眠不觉晓,夜夜徒烦恼。若为健康计,睡觉少不了。

听完推送,正好放下手机安心睡了。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