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律

屈 原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注释】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辅佐楚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

二十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读毛泽东诗词)(1)

【赏读】

这首诗是毛泽东1961年秋读《楚辞》时所作。

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读毛泽东诗词)(2)

屈原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诗人之一。毛泽东早年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曾写下:“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意思是说,屈原、贾谊都是出自湘楚这个灵秀之地,诗人引以为骄傲。

湖南古属楚国,湘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西南有韶峰,相传舜南巡至此而奏韶乐,以此为名。孔子曾经“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离骚》中有:“奏《九歌》而舞《韶》兮。”的诗句。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孕育出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景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成为毛泽东终身最爱读的书籍之一。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笔记《讲堂录》曾经工工整整地抄录了《离骚》全文;还与罗章龙纵论《离骚》,主张对之进行新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读《离骚》,对之爱不释手。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周世钊、蒋竹如到中南海,在交谈中多次称赞《离骚》“有一读的价值。”他曾在一封信里还这样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

1958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他说学《楚辞》,要先学《离骚》。并用《离骚》中的词句来说明文件写作中的“概念”和“判断”的问题。更为传奇的是:18日晚上,毛泽东正在看书,空军雷达部队发现国民党飞机向南宁飞来。卫士们涌进毛泽东的卧室,请他速进防空洞。毛泽东手一挥:“我不去,要去你们去。”此时,南宁全城实行灯火管制。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去把蜡烛给我点着。”蜡烛点燃了,毛泽东继续聚精会神看书。他看的就是《楚辞》。

在张治中陪毛泽东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劝说张治中读《楚辞》时说:“那是本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

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读毛泽东诗词)(3)

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

这之前的1957年12月,毛泽东要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大约有50余种。

1959年、1961年他两次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楚辞》,还特别指明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在此期间毛泽东外出带去的各种书籍中,也有《楚辞集注》和《屈宋古音义》。

毛泽东在谈话中常常引用屈原的作品。195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新中国的第一任大使,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当毛泽东走到黄镇面前,好像想起了什么,问道:“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黄镇答道:“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

毛泽东曾对前来辞行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后说:“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并向这位异国政治家介绍了屈原的生平。

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读毛泽东诗词)(4)

毛泽东曾与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大谈中国古典文学,在谈到屈原时毛泽东曾发出了一段较长的议论,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的诗词深受屈原诗词的影响。《七律答友人》即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

1953年,毛泽东提议,向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赠送了一幅屈原画像。

1972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将一部装帧精美的《楚辞集注》(《楚辞》共17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其时,中日双方有关于“迷惑”之争,《楚辞》里面就两次出现了“迷惑”:“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厌按而学诵”。

1959年8月,毛泽东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写道:“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

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以及其开创的骚体的高度评价。

显然,屈原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优秀诗人无人能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