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文化作品从出现至今,一直备受关注。赛博朋克的作品中构造出的虚拟现实空间常以科技、黑暗、信息为元素,创作者们通过主观地构造未来世界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警示,促使人们思索未来的发展与生存之道。各种出圈的赛博朋克文化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作为当下趋近流行的亚文化,关于赛博朋克,你了解多少?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1)

游戏《赛博朋克2077》画面


首先解释一下“赛博朋克”,其英文为CyberPunk,由Cyber和Punk两个单词合成。赛博源于控制论(cybernetic) ,最初由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发表的文章《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中提出,被广泛用于信息科学研究中。后来作为前缀,代表与Internet相关或电脑相关的事物,即采用电子工具或计算机进行的控制。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2)

朋克(Punk)原意是指上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种摇滚音乐。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当时的青年为了改变社会现状并创建一种理想的、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对美国主流社会文化进行强烈的抨击,朋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朋克音乐主张抵制社会主流的“正常”摇滚音乐,其本身受到重金属的影响,常与暴力、颓废、狂野、性元素挂钩,同社会主流审美对立。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3)

“赛博”与“朋克”一个强调控制与秩序,一个代表无序和自由意志,这二者的合成碰撞出了极其强烈的火花。


当赛博遇上朋克

相较于两个词根而言,“赛博朋克”本词的出现要稍晚一些,是个纯正的“80后”。1980年,美国作家布鲁斯·贝斯克所著短篇小说《Cyberpunk》被广泛认为是“赛博朋克”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不过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当时影响甚微,不受待见,直到1983年才被发表,而“赛博朋克”这一新词也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1982年电影《银翼杀手》上所遭遇的滑铁卢就是最好的例证。

真正把“赛博朋克”一词带进公众视野的当属“赛博朋克运动之父”威廉·吉布森,其于1984年完成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一举获得雨果奖、星云奖以及菲利普·狄克奖等科幻小说界的三大奖项,这一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4)

威廉·吉布森与他的《神级漫游者》

小说《神经漫游者》讲述在并不遥远的近未来,人类已经能将自己的意识脱离肉体进入一个叫“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网络世界而存在,主人公凯斯是个网络独行侠,他受雇于神秘力量,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情报。他一方面参与信息大战;一方面得查出幕后的神秘主使是谁……由此展开一段动人心魄的冒险。

将近20年以后的《黑客帝国》所描绘的网络虚拟空间,其核心框架正是源自《神经漫游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所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而已。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5)

电影《黑客帝国》矩阵背景


兴起

吉布森以一人之力,在科幻小说界掀起了一场“赛博朋克运动”,在《神经漫游者》艳惊四座后,一大批作家争相对其世界观进行继承、借鉴、补充以及修正。这些作品大多以网络空间或信息技术为主题,以社会秩序受破坏为背景、以黑客、人工智能以及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为主要情节,其中还会夹杂各种独有的反传统、反主流的元素。

这一科幻文学运动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这批塑造了赛博朋克风格的作家一同创办一家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题的杂志刊物《Mondo 2000》,以此作为其主要的创作阵地。至此,“赛博朋克”这一科幻文学的分支流派正式形成。

从90年代开始,伴随着“赛博朋克”的成长,现实中的互联网也逐渐成型并走入寻常家庭,同时电影与动画技术也处在飞速发展阶段,使得“赛博朋克”能够打破纸张的束缚,成为一个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符号。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6)

动画《阿基拉》1988年上映日本时曾一度引起现象级社会轰动,被视作是赛博朋克精神先驱作品

一方面,互联网的成型让人们第一次亲历有形的电子空间,作为计算机技术进步的产物和一个虚拟世界的载体,互联网同小说中的“赛博空间”相差无几,脑海中的幻想变成可触及的现实,令人们对“赛博朋克”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方面,媒介技术令其作品的展示形式得以横向延伸,如《黑客帝国》与《攻壳机动队》系列,不仅让“赛博朋克”的世界能够被“看”到,并且加入诸如虚拟与现实、存在与虚无等哲学命题元素,大大拔高了“赛博朋克”一词的内涵。

时至今日,“赛博朋克”的作品形式愈加丰富,小说、影视、游戏……,令人对未来世界产生无限遐想,同时,“赛博朋克”还由纵向蔓延变成一种融入人们日常行为的亚文化趋势,漫展、舞会、音乐会……种种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均能够见到这一流行文化元素的身影。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7)

据说最近流行赛博朋克风


赛博朋克究竟是什么?

科技发达、人体改造、社会边缘人、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的作品通常设定在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之中,但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却出现了停滞和倒退。高等科技下的底层人生成为了赛博朋克作品中普通人的命运。为什么赛博朋克总是热衷于描绘一个“高科技与低生活”的社会形态呢?这就与赛博朋克中的“朋克”(punk)密切相关。

朋克最初来自于“二战”之后的英国,当时战后英国的失业率上升,经济萧条,社会死气沉沉,一些年轻人通过音乐的形式,用最真实的姿态宣泄着心中的怒火。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具有反叛精神的朋克文化跨越大西洋,与美国科幻“新浪潮”(New Wave)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赛博朋克的雏形。

从科幻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盛行的“黄金年代”科幻文学已经显得乏力。这些作品对科学的乐观想象和对人类未来的乌托邦幻想已经让读者产生了厌倦。科幻新浪潮的适时出现试图让这种垂死的文体焕然一新,引导科幻小说进入了严肃文学的领域。这类科幻文学聚焦的主题与现实息息相关,不再一味歌颂太空探索、外星殖民的美好愿景,而是探索科技的黑暗面,由此逐渐表现为反乌托邦的叙事风格。

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赛博朋克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这些科幻作家试图通过作品来对嬉皮士、性解放、迷幻药文化等各种正在发生的社会运动和变革作出回应。他们意识到,追求效率的科技终将带来一个僵化的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整个社会充斥着对人性的压抑。

当科技能够代替人做一切,人存活的价值是什么?住在底层贫民窟的穷人,和住在高耸的摩天楼里的富人,还是同一个物种吗?这类对科学主义的反思,对僵化社会的反叛精神,构成了赛博朋克的精神内核,其背后是深刻的社会运动和带来的观念革新。

读到这里想必你也发现了,赛博朋克科幻最核心的特征在其对于科技发展的深度思考,高科技的未来未必尽如人意,这样的警示与深思,才是赛博朋克科幻的精髓。

赛博朋克自我意义的消解

时至今日,赛博朋克正在经历从一种亚文化逐渐成为破圈文化的过程。但脱离了时代背景和文本语境以后,赛博朋克也在消解自身的精神内核。

我们用“高科技、低生活”来标签化赛博朋克的社会形态,用阴雨天、霓虹灯、全息影像来简化我们对赛博朋克的直观印象。直到最后,在网络流行的梗图之中,赛博朋克等同于一种无厘头风格的反差萌。

三分钟带你了解赛博朋克(你真的了解赛博朋克吗)(8)

霓虹灯与高楼不等于赛博朋克


感谢大家的阅读,赛博朋克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如果感觉文章还不错,可以点下赞再关注一波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