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一年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至暮秋,天气渐冷,早霜始降,距冬日仅一步之遥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请他谈谈霜降的洛阳民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霜降过满树红柿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霜降过满树红柿子(霜降摘柿子重阳宜登高)

霜降过满树红柿子

霜降是一年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至暮秋,天气渐冷,早霜始降,距冬日仅一步之遥。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请他谈谈霜降的洛阳民俗。

“霜降始霜”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霜降是一个反映天气变化的节气。”刘百灵说,霜降表示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道:“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是说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这也说明古人认为霜不是像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露水遇到寒冷的阴气凝结成的。因为这个时候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细微的冰针,有的还会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因为这个时候菊花盛放,所以也把早霜叫“菊花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则被称为“晚霜”或“终霜”。

刘百灵说,“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但就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霜降是寒气到来的时候,因此会有这样的民谚“节气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霜降节气吃柿子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秋收的尾巴,因为许多作物经不住霜打,在霜降到来之际需要及时收割,否则就会被冻坏。

霜降节气降不降霜,对于农业生产很重要。河南有农谚“霜降见霜,米烂粮仓;霜降不见霜,粮贩像霸王”。这说的是霜降这天如果降霜,来年丰收的粮食多得吃都吃不完;霜降这天如果不降霜,来年粮食就会歉收。此时,进入麦播高潮时节,农谚称“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同时要进行收棉花、刨红薯、卸柿子等农事活动。另外,人们普遍开始植树,因为“春栽早,夏栽巧,冬到霜降栽正好”。

在诸多秋季的节令果蔬中,柿子是霜降节气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柿子口感滑嫩软甜,做成柿饼更是甜美可口。民谚有云:“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在我市栾川县的“农历二十四节令”中,就有霜降吃柿子习俗。霜降节气,柿子经霜成熟,栾川人有霜降吃柿子习俗,延续至今。如今当地仍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子(鼻涕)”的谚语。

唐代嵩山已有在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霜降前后有一个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有时在寒露节气,有时在霜降节气,甚至有时重阳节还会与霜降在同一天。今年的霜降是23日,25日便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从这么多名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中记载,重阳节出现于汉代,但在周代已有雏形。例如重阳节的应时食品重阳糕,在重阳节形成前的周代已经有了,而将茱萸果实装在囊中作为配饰大约早在周代已经出现。

到了唐代,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赏菊、插茱萸也一并沿袭下来。唐代诗人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中写道:“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代,嵩山已有在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的习俗了。重阳节踏秋的习俗,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春相似,是举家外出游玩的好日子。

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个佐证。

霜降过后迎立冬

霜降的物候是“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豺的外形似狼、狗,是一种很凶猛和灵活的犬科动物。“豺乃祭兽”讲的是在霜降到来后,豺聚群围猎动物,它们把捕获来的动物在地上铺成方形,用来祭天。

霜降是一个“成物”的节气,这个时候大地上的百草树木,都被霜打得变成黄色,谷物果实成熟,完成一个生命轮回,大地呈现一派金黄的成熟景象,叶子逐渐落地。

准备冬眠的虫兽这个时候也准备蛰伏过冬,从立春的“蛰虫始振”到霜降的“蛰虫咸俯”,生灵们完成了生命中一个轮回。因此对于自然界大多数动植物而言,霜降是它们生命时序的重要节点。

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而言,霜降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因为在这个节气里,田事完毕,农闲即将到来,人们的活动也从田事转向人事,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

毕竟霜降过后,便是立冬了。

来源: 洛阳晚报

,